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其“规定动作”比其他报纸都多,在“规定动作”中,党务政务的工作性信息报道、政策性新闻报道等时政新闻占大头。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性新闻,硬新闻“硬度”高,要做得吸引读者眼球、满足读者需求,受到读者欢迎不容易,如政治性会议新闻就会议报道会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可读性上不及晚报、都市报的软新闻,但硬新闻有硬新闻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创新报道。从新华日报连续三次的改版经验来看,党报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淡化工作味,突出新闻因素等手段,做强、做宽、做深报道。  相似文献   

2.
时政报道是党报、党刊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也是党报、党刊增强权威性、指导性和公信力的主打“产品”。然而,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性新闻,时政报道的约束相对较多,难以创新,其老套陈旧的表现手法,枯燥乏味的新闻语言,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削弱了时政报道自有的影响力,一直为许多受众所诟病。  相似文献   

3.
正时政新闻是地市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常用的"武器",重要性和权威性不言而喻,但从实际宣传效果来看,地市党报的时政新闻大都难入读者的眼,难进读者的脑。改进地市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增强时政新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提升地市党报可读性和影响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媒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能够很好地贴近读者,服务读者,从而吸引读者,提高新闻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生存产生极大冲击,降低了纸质媒体的影响力。因此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纸质媒体逐渐探索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道路,并且不断创新和改进报纸内容,扩大受众面。在新闻行业改革发展中使党报成为政府机关报,但社会层面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因此为了全面发挥出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必须创新传播内容。此次研究主要是分析和研究党报时政新闻的发展问题,不断创新和改进党报时政新闻内容,希望能够提升党报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王丹容 《青年记者》2009,(12):43-44
时政新闻是一座“富矿”,各大媒体均视之为最重要的新闻资源。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党报的时政报道成为说空话和套话的程序性报道。时政新闻的创新,往往被称为“带着镣铐跳舞”。如何跳出传统的时政报道思维,以崭新的视角和手法,让时政报道好看、耐看,各地党报一直都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要闻版既是报纸的“门面”和“脸面”,又是直接体现报纸形象、特色、风格和品位的重要版面;要闻版既是政治版,又是新闻版;既担负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又承担报道国际国内地方要闻及重大典型等职责;要闻版既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高文化读者最关注的版面,又是具有政治政策影响力和时政新闻吸引力的版面,因而,办好要闻版是地方党报给读者的“第一印象”.版面需要激活精编,规范简洁,展现党报的品位和特色。展现吸引和感染读者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8.
新闻策划与创新是党报的永恒主题,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认真探索新闻报道策划与创新的实现途径,增强党报宣传的影响力、亲和力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新闻报道的策划,就是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真实性的前提下,对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有意识的谋划、设计和包装,它是对新闻价值再次认识的过程。策划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能使新闻报道的主题更明确、内容更集中,形式和角度更新颖,更能吸引读者。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而言,  相似文献   

9.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10.
地方党报是地方性主流媒体,而时政新闻占有重要版面。如何使党报与读者之间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进一步贴近,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应以创新来提高亲和力,增强党报的平民化色彩,通过“三贴近”,来赢得群众信任,保持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各级党报宣传报道的重头戏理所当然是时政报道.事实上,时政报道也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或与政策相关的信息.然而,时下很多党报的时政报道,死板者多,鲜活者少.笔者以为,一是角度过高,生硬说教,再加上政策性强,与读者产生距离;二是内容空泛,很难与读者产生共鸣;三是形式单一,经常以会议报道“会议”,内容程式化.  相似文献   

12.
孙国红 《报刊之友》2013,(10):120-121
多元化的媒体格局,市场的细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地挤占着党报原有的生存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时政新闻报道的角色更加微妙起来。一方面时政新闻报道是党报天然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党报时政报道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报道模式,空洞的内容,八股的文风,越来越远离读者。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使报道形式更多样,报道内容更鲜活,文字表达更生动才能满足读者日趋复杂的阅读需求,才能体现时政报道的竞争优势。只有盘活时政报道资源,创新报道模林,让时政报道接地气,才能当好领导的决策参谋,成为百姓的贴心朋友,才能更好地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党报讲求角度是增强正面报道影响力的需要,也是遵循新闻宣传规律的需要。当今社会,读者的注意力,日渐成为媒体之间激烈争夺的财富,谁能够获取读者更多的注意力,谁便是赢家。正面报道要成为“赢家”,就要尽可能多地吸引读者注意力。因此,坚持以读者为本,将“读者视角”贯穿新闻采编的全过程,就成为党报争夺读者、抢占市场不懈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新兴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深度融合是方向,党媒时政报道如何守正创新,成为党报转型顺势而为的重要引擎。多年新闻实践表明,党报要有"大时政"视野,以思想高度为根本,深耕内容是王道,保持强大政治定力,充分挖掘隐性新闻,扛起党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1]的使命和责任,让党报发出更加铿锵有力的"主流声音",让时政报道更具影响力、传播力,更"吸粉"。  相似文献   

15.
面对激烈的竞争,党报要想持续性地吸引读者,就必须在做强、做优时政新闻的同时,加大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让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 为此,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的《石河子日报》,从2006年起进行了全新改版,在千方百计增加时政新闻的可读性的同时,以社会新闻为突破口,在兼顾可读性的同时,力求拓宽社会新闻的报道领域和深度,成功推出一批具有党报特色的社会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6.
“让订党报的人看党报.让没订党报的人买党报”“办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党报”.这是孙刚的追求。2009年以来,《辽宁日报》挺进了零售市场,内容让读者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改革、党报、长江韬奋奖。这些关键词检索着孙刚这位“老新闻”多年的付出与求索。  相似文献   

17.
报道时政新闻一直是党报发展的优势,也是党报“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但在时政新闻的处理过程中如果方式“过硬”,“文件化”或者“讲话化”,这种优势也会成为党报前进的包袱和障碍。得到受众关注和理解的新闻才是好新闻,如果受众不关注,就不能起到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增加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就需要转变思路,“顶天”的同时,也要“立地”,软中求硬。  相似文献   

18.
发挥“喉舌”功能,这是党报与生俱来的使命。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党报要不断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巩固和重塑“主流媒体”的地位和传统优势,就必须改革创新时政要闻报道,让过去程式化的时政要闻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元素,主动适应读者口味、不断锤炼精品力作。这也是新时期传统媒体改革创新绕不过去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9.
长期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党报,面对迅速变化的媒介生态条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很多党报仍然面临着发行下滑、读者减少、经营亏损等困难。很多业内人士开始不断追问:市场化改革是否会导致党报的影响力不断下降,陷入边缘化的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满足读者需求的平衡点在哪里?主流新闻怎样能够贴近读者?党报的运行机制如何适应市场的要求?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的《新华日报》知难而上,在1995年、l999年和2002年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改版,创新办报理念和管理机制,对上述命题做出了出色的回答:压缩“一厂一店一村一校”的微观工作经验报道;倡导精选新闻信息,改革版面编排,锁定主流读者;明确提出内容结构上要形成“龙头凤尾”的格局,并在体制上予以保障,从而有效提升了党报在报业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时政报道,是各级党委机关报的特色和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经营好时政新闻尤其是重大时政报道,是党报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党报决胜媒体市场的“杀手锏”。时政新闻大有可为,那么,如何有更大的作为呢?这是当下摆在城市党报面前的一个大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