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有为的《大同书》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期形成的大同思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糅进了他的政治构想,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远景,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社会构想是资产阶段维新派从事资本主义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高政治纲领,它给资产阶段维新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对于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套,把教育作为通向大同之世的重要手段。他本着教育平等的思想,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设计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机构、教育环境、教育人员、教育内容、激励机制等,表现独到的教育见解和思想。这种鸟托邦式的设想,对今天仍然很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设想的“大同”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社会,这是研究康有为的《大同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与对《大同书》的评价有关,而且也与对康有为的评价有关.汤志钧同志在《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文中说:“我在《再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见《历史研究》一九五九年第八、十一号)中指出,《大同书》是康有为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大同书》中所说的  相似文献   

4.
常峰 《考试周刊》2007,(45):160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有史以来最杰出、最详尽的空想社会主义杰作之一。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也是全世界人民灾难深重的曲折反映,同时也是人类关于未来社会前景的一种最美丽、最大胆的设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这一思想时往往侧重于对《大同书》的研究和解读,而忽视了对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尤其是康有为早期著作中相关思想内容的发掘,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至少有两个方面:一、让人感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只是伴随《大同书》的诞生而出现的,它很可能是一种孤立或偶然的现象;二、对《大同书》的基本思想及其社会作用的评价众说纷纭,乃至出现一些很不客观甚至歪曲的见解。本文拟从康有为早期的几部代表作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核心信息,以此来揭示其大同思想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轨迹。期盼此举能有助于学界同仁对这一思想在认识上进一步升华,从而对其作出相对理性和准确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的《大同书》是基主要社会政治思想──大同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全面阐述,它的基本精神是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它的基本原则有“天下为公”的公有原则、“人人平等”的人权原则、“去苦求乐”的人道原则,这三大原则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复杂的近代中国产生了复杂的大同思想。《大同书》描绘了美妙无比的理想蓝图,但只是个不能实现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胡容 《文教资料》2008,(20):73-75
本文通过对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代表著作--<大同书>的分析,探讨大同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特征,大同思想的空想性特征和大同思想的中国特色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建国以来国内外理论界有关康有为《大同书》的研究从四个方面作了系统综述。1.关于《大同书》成书年代问题的研究;2.关于《大同书》所描写的大同社会的社会性质的研究;3.关于《大同书》的基本思想及其社会作用的研究;4.关于康有为《大同书》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个重要思想资源。从古代到近代,大同社会理想一直是中华民族长期追求的梦想目标。大同社会理想对毛泽东社会理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的社会理想主要受到康有为《大同书》的重大影响,在—些方面与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表现出某种历史相似性,同时,这种影响在毛泽东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大同理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图画。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探讨:康有为大同理想的核心——“仁爱”;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实质——“平等”以及康有为大同理想的终极——《大同书》及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0.
大同思想是康有为关于未来社会前景的设想,《大同书》是其代表作品。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他青年时期就已萌芽,讲学期间不断酝酿,流亡印度时付诸文字,后又不断修正,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实理公法全书》与《康子内外篇》 康有为大同思想最早萌芽于1884年。按其自编年谱,他在这一年就开始“以三世推将来,而务以仁为主,故奉天合地,以合国合种合教一统地球。又推一统之后,人类语言文字、饮食、衣服、宫室之变制,男女平等之法,人民通同公之法,务臻诸生于极乐世界。”1885年“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的《大同书》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清末的学术背景以及康有为早年求学的经历,使佛学在其思想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于世间"苦"的描写,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都体现出佛教在作者思想中的痕迹。深入把握佛学在康有为"大同"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认识中国近代政治思潮的流变以及认识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戊戌变法后 ,游历欧美的经历 ,使康有为思想发生了变化。《大同书》正是这一时期所撰的著作。康有为向往美国、瑞士式的联邦制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说明怎样才能走到“大同”世界。他的现实目标 ,还是小康即君主立宪制。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但康有为仍然坚持改良主义 ,甚至发表“公开信” ,称“只可立宪 ,不可革命”。因此 ,《大同书》的思想实质仍是立宪保皇 ,反对革命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大同书》通篇以“人类关怀”为主线,构架了一幅极乐的未来社会的蓝图。康氏所构想的未来社会是没有家庭的,他设计了一套系统而完善的社会福利组织,以此为依托使大同之世的人民过上极乐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大同思想有三个渊源:《春秋》的“三世说”、《礼记》以及西方的科学、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其大同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大同苦乐观、大同平等观、大同仁爱观。康有为具体设计了大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其大同思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批判了剥削制度,具有极大的民主主义启蒙意义,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思想条件。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佛教大同理想作为佛教对理想社会生活的一种追求,与其个人观、家庭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等息息相关,并在深层理念上体现了佛教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近代以来,胡礼垣、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谭云山等人的大同思想中,均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佛教特色,佛教界高僧如宗仰、太虚等人提倡的“人间佛教”的革命中同样包含佛教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佛教的缘起观、平等观、心性观蕴含的大量思想经过现代化的阐释之后,可以作为全球社会奉行的黄金原则.  相似文献   

16.
习兰 《小读者》2011,(10):46-46
◇第一次出现马克思的名字:1899年4月在文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月刊上的《大同学》一文中。◇第一个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李大钊从1918年7月起,李大钊写了《德俄革命之比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中西合璧的《人类公理》到“三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为“大同”思想。其思想实质是通过改良主义的方式反对封建专制,反对人民革命,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空想。  相似文献   

18.
1899年1月2日,梁启超在日本首次发表亡友谭嗣同的遗著《仁学》,在清末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谭嗣同的《仁学》:“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谭嗣同的《仁学》一书,“虽语有过激,而忧深思远,上媲梨洲《明夷待访录》,无愧色也”。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谭嗣同在经学方面虽不及康有为之煊赫而有建树,“而在思想方面,则所著《仁学》,发挥大同之义较康有为精密……谭嗣同思想……其中虽不免有  相似文献   

19.
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社会政治思想,尤其是社会大同思想,带有极强极高的哲理化程度。但从根本上说,他的大同思想具有鲜明的乌托邦性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大同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唯心主义的“博爱”哲学、资产阶级的自然人性论和“公羊三世说”(庸俗进化论在康氏唯心史观中的表现形式)这三个理论支柱不牢固、不科学。  相似文献   

20.
"二治说"和"三世说"构成了康有为的《论语注》注解《论语》的基本思想结构。这一结构既蕴含着传统儒家思想,又掺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立宪思想,显示出康氏坚守保皇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