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数事实证明,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把教科书作为“惟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固化将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造。因此,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专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列举的资源达到21种之多,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种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打破  相似文献   

2.
语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是一种独创的语教育化,语课程资源的不断改进和利用,是语教育生命力的表现,语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的“资源库”。教师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的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材料,增强他们的语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据此,我校在开发校本语文课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补充型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阅读、品评、摘抄,让学生书山学海尽畅游。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方面提出了“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对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为此,我们加强了补充型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重视…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十分重视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解决教学观念之后,最关键的就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资源的认识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新的关注点。语文课程资源有多种不同类型,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课程资源类型选择相应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并无具体的规定和固定的模式,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需要,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最关键和最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应该成为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检验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最终必须由学生的发展状况来衡量,由此可见,一切课程资源都应该为广大学生服务.所以,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时候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思想,要以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状为依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把握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开发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适宜的深度和广度的优质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
覃亮生 《天津教育》2003,(10):32-33
时下,各种版本的新编语文课本的使用相对的开放和弹性,无疑给教师开发、利用教科书留下较大的空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否定了以“课本为中心”后,一些教师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放弃了课本的基础地位,过滥地补充了一些课本以外的内容;有的还刻意在教学中开展了一些不太有实际意义的语文活动;有的甚至进行了一些非语文活动。这显然有违课改精神。如何在现行教科书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开发”…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积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转化教学策略,掌握一定新技能,而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则成为教师必备的首要技能。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一、课程资源的含义和价值从广义上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从狭义上看,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师、学科知识等。目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主…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性的启蒙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资源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应该延伸到生活等更加广阔的范围,从而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论述,以期切实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李咏梅 《甘肃教育》2020,(5):157-157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具有资源效用的意识,积极利用开发课程资源,将资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丰富语文课程资源,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一、基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开发课程资源1.基于教材内容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古今中外经典的篇目,蕴含有想象空间和情感道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二次开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内容,有利于学生提升文章的理解能力。比如寓言故事《牧童和狼》中“然而,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明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忙以及牧童最后的结局;在古诗《夜书所见》中一句“知有儿童挑促织”省略了儿童捉蟋蟀的过程;《寻隐者不问》一诗中也省去了“松下问童子”的具体内容。这些都是教材中可开发利用的“空白之处”,属于课程资源的隐性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了:仅靠教材和教师的讲授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创设各种教学环境,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很多.教师应该用心去发现、主动积累,只有利用得合理,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非常丰富,知识面涉及范围广,富含许多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生哲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所谓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本文从人、事、景(境)、物、情五个不同角度阐述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过去,我们把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开发主体单一,开发基地单一,内容也单一。随着课改的深入,课程资源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指形式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如知识、技能、经验、人力、物力、场地、环境等等,呈现丰富多彩的态势。任何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创新的资源都可以是课程资源,而不再局限于课本。  相似文献   

17.
杨金 《云南教育》2003,(5):14-15
说到语文课程资源,不由得使人想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两句诗。《题庐陵萧彦毓诗卷后》说:“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示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学本身就需要充分向课外挖掘、扩展课程资源,探求充沛的源头活水。如今,语文教本有了多本选择的余地,例如我省选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选择,内容也由原来的八个单元缩编为六个单元。但除了课堂教学资源外,还应该开发课外学习资源,为将来建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说:“各地区都…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非常丰富,知识面涉及范围广,富含许多能够帮助小学生正确建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生哲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发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涵,扩展语文课程外延。只有这样,语文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育是所有教育实施的基础,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逐渐重视加强语文学科的资源开发与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极大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注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对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