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提倡禁欲,例如,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道教和佛教的一些练功方法,如“童子功”一类,也必须远离女色;加之,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所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旧武侠小说,在爱情描写亡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而且,在旧武侠小说中,言情的比重非常小,并不构成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传统养生、涵养道德与健康长寿之原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褚宇帆  唐静 《体育学刊》2002,9(2):59-61,66
现代健康的定义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善状态。中国传统养生学整体观的哲学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把人与社会、宇宙看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将修心养性置于首要地位。“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涵养道德是传统养生调心的重要内容,是“天人合一”,实现和保证身心健康、社会健康的基本法则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文视角中的新世纪体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人本主义与新世纪体育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认识。早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就提出,社会发展应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1994年9月在埃及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以人为本位”;《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社会学者认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就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实质,同时也囊括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人们已经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  相似文献   

4.
孔德 《武当》2013,(5):54-55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释解]对老子道学思想的"无为",笔者以前所见,有三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认为,"无为"就是悲观消极的逃避哲学,活命哲学,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应该受到批判的。一种解读认为,"无为"对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消除极化与矛盾,使人没有烦恼,平静安然度过,且对社会有益无害。一种  相似文献   

5.
胡鸿章 《武当》2005,(8):42-45
十三、特异功能和特异现象所谓特异现象,即是《道德经》中的静观和玄览景象。这些,我在前面几节里已有举述。所谓静观,《道德经》中有如下介绍:(1)“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章)。意谓:当我祛除妄欲而入定时,观察到“道”是一种细微至极的粒子;识神隐退,元神的直觉感知,让我观察到“道”最后回归到“众妙之门”去了。  相似文献   

6.
古时,把人的一生比作一盏油灯,油尽灯灭,生命就完结。怎样才能使您宝贵的生命的油灯燃烧得更长久呢?“欲作长明灯,须知添油法”。按中华养生之精要,可归结为三个字:宜、忌、道。中华养生知识的“宜”,在养生史上,最著名的有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分析其养生实践的特色,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与其“理”“气”“阴阳”“道”等概念及“明天理、灭人欲”“魂魄论”“动静论”“中庸说”等哲学思想紧密联系,主要的养生原则与方法有顺“道”、持“中”、主“静”、少欲、形神俱养、宜“时”等。建议:将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贯穿到现代的养生康复实践中,丰富当今的养生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虚静 《武当》2001,(6):45-46
老子对这种人的品行及心理素质是这样描述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日: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渚呵其若浊,妆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绝学无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  相似文献   

9.
李建祯  李仲良 《武当》2004,(7):16-17
太极拳运动,是“天理运人生,人生适合天理”的运动。天人相应.悟道养生。太极拳与哲学之祖——《易经》之五行八卦相照应,由八五十三势组成,分别代表运行之八门方位,与顺逆生克之五行转换:以阴阳鱼之玄机为标志的太极图象征着天地阴阳之无穷变化.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所传授的“拳诀歌”日:  相似文献   

10.
弈之乐     
钱一村 《围棋天地》2006,(13):74-74
古人云:“弈之道,兵道,佛道,仙道也。”就是指下围棋的人各自不同的气质、风格。落子稳健,步步为营,以思维缜密有序著称,这是“兵道”;态度平和,不贪、不躁、不嗔,无须杀个天昏地暗,只要略胜一筹即可,此为“佛道”;若即若离,轻巧腾挪,让对方找不到攻击的要点,实为“仙道”。我虽然对“佛道、仙道”十分神往,但棋力浅薄,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妙处,仅是“兵道”就让我百般玩味了。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以后,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触动了清庭内部的各界人士,出现不同的学习主张。如魏源认为:“欲制夷患,必筹夷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方针,主张“以甲兵止甲兵”,随向西方学习军事,改造中国军队,学习制造战船、火器、选兵、养兵、练兵的方法。对西洋体育诸法,自然随之而学练了。 洋务派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也主张“学习外国利器”,但却不能改变封建皇朝的道统,提出“变器不变道”。  相似文献   

12.
童旭东 《武当》2012,(2):39-41
二十、儒家道德伦理的缺陷儒家的道德之根是三纲五常,其中的宗旨是把父子君臣关系命之为绝对化的天理,其弊端是亲亲相隐。因此,其伦理必然是维护腐败。儒家道德是以绝对化的孝亲伦理为圆心,通过类比式的圈圈放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在相对封闭延续不断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深受农耕经济孕育的大一统文化影响,形成了求稳怕乱,不提倡竞争,冒险和开拓的民族心态。"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儒家仁礼观念的极度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逐渐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竞争天性。由于受传统文化大环境的影响,练武者往往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运用传统哲学来规范和约束武技,从而使武术固有的外向竞争性转为内向,表现出种种内向性特点,文章从农耕文明形成背景及特征出发,阐述了其对传统武术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以期能对新世纪武术发展做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5.
追星族     
老严在钓友中获得了一个绰号,叫“追星族”。欲知为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6.
好运 《收藏界》2012,(4):100-102
项圣谟(1597-1658年)是明末清初画坛上独树一帜的著名画家,有“项松”和“项松之名满东南”的称誉。初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古胥山樵、大酉山人、存存居士、疑雨斋丰人等,  相似文献   

17.
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竞技体育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创造了 20世纪独特灿烂的竞技文化,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   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皮埃尔·德·顾拜旦最初曾经想把竞技体育这场源于白人的游戏定位在文化教育领域。他主张“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通过……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  相似文献   

18.
李虎  张方海 《精武》2008,(9):26-27
拳学和禅学一样,都是研究宇宙本际和人之本性的。所谓: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者是耶。宇宙本际、人之本性和万物之灵、生命之源,都是“道”的别称。“道”是宇宙间一切事象的根源之母.所以人们为了弄清这一本然,从各个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谓的拳学、禅学、儒学和道学等,都是进入“道”之本然的不同法门而已。“道”主宰宇宙一切,一切事象都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是宇宙中的一种成分.也是“道”的一个外在形态,故人的能力和形态是由“道”来驱使和改变的。  相似文献   

19.
张升 《武当》2014,(9):20-20
“太极”这个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传》。《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时,天地混沌,阴阳未分,称作“太极”,万物由此而生;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两仪”(即“阴阳”)生矣。此处提出了一个“一”分为“二”的宇宙创成说,“太极”即“一”,分出天地“阴阳”为“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20.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54-54
戴先师独以“蹲丹出”贯穿四把捶艺起始,而别著拳经说明“乾坤合一而太和之道”。揣其用意,欲取“习用不二”之悟,双修武道,成至寿之身也。彼言引气法、用气诀、周天法、得真法、游艺引、盘根等,无非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推演古人拳学简而未备而已。余自度非戴先师道统真传,岂敢冒言五行连环,三拳一贯之妙。今自以为智,试述“四把”单操精义,因而荒谬不经处,一任明师相怪,相责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