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小迎  陈金贤 《预测》1999,18(3):40-43
本文首先对可转换债券的性质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影响其发行效果的Rate-Price组合模型。然后,在详细考察标的变量——利率和股票价格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无风险套利原理推导出关于可转换债券的双因素定价模型,其特例便是著名的Black-Scholes模型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的内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洪喜  汤石章 《预测》1999,18(2):55-56,36
本文分别利用债券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从债券和期权两个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的内在价值,并导出可转换债券的必要收益率计算公式,以利于投资者进行科学的投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Bond)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常用的融资方式,逐步在我国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信用衍生产品。除了一般的债权之外,它包含着很多的期权,包括转股权、回售权、赎回权和转股价调低权。本文从可转换债券的性质入手,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构成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股市的发展证明了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交易品种。但作为一种衍生金融工具,它的投资过程中具有单纯股票投资所不具备的某些特殊行为,比如转股。本文对可转换债券转股前后的投资绩效进行了实证比较,论证了“提前执行不付红利股票的看涨期权是不明智的”的转债市场上的适用性,同时提出了在当前中国股市中不转股更为有利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融资工具,由于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了解可转债的定价原理以及影响其价格的因素有助于市场参与者制定成功的投资筹资策略,从而加快可转换债券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格和市场价格存在偏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钟丙祥 《预测》1999,18(3):38-39
关于上市公司的可转券价值分析已经很多,但由于我国现阶段试点以非上市国企发行可转债为主,其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怎样分析其投资价值和风险?是投资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对二级市场上可转债价格合理与否的衡量。本文将从定量角度,分析可转券的投资价值与风险  相似文献   

7.
可转换债券的资金成本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柯大钢  陈军 《预测》1999,18(5):72-73,79
本文首先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的资金成本,认为可转换债券的资金成本由筹资费用、票面利息和隐性成本三项构成;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隐性成本及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件和公司未来股票市场价格对隐性成本的影响,认为低票面利率并不意味低资金成本,要降低资金成本,需在准确预测公司未来股票价格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转股价格等发行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在风险融资过程中可转换证券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确定其价值的方法。主要应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为其内涵的选择权定价,并涉及在应用公式时应注意的有可能导致其估值偏离真实价值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动机的国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国外文献关于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各种动机和研究思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归纳和综述,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总结,既突出其独有的特点,又说明其共通之处,并对国内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启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为数不多的西方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可转换公司债券作为一种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债券和期权的双重特征,兼有筹资和避险的双重功能。了解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定价原理有助于市场参与者制定成功的投资筹资策略,从而加快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展。本文以上海机场可转债为例,具体应用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定价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构建有效的信用违约互换定价模型,是信用违约互换研究的核心。针对核心问题。在信用违约互换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信用违约互换的现金流出发,对信用违约互换的价值进行分析,并采用风险中性理论,根据面值挽回率的偿付结构得到信用违约互换定价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2.
死亡风险债券是寿险风险证券化的一种具体应用。针对寿险公司可能遭受的死亡率升高的危险,基于二叉树结构理论,建立了我国应用死亡风险债券的定价模型,其定价原则是债券价格等于预期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最后指出我国死亡风险债券的设计技术虽然成熟,但在实践中要注意死亡率指数的确立、法律完善和监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