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等多方面作用;“以文化人”是教学功能发挥的基本机制。“以文化人”就是学生(新生一代)通过学习并掌握精选加工的人类文化而实现文明传承和获得身心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育人功能)是教学的基本功能,学校教学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教育内容折射社会需求,通过学生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是学校教学服务社会的基本路径。应全面、辩证地理解教学的育人功能,努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保证身体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全面建构心理结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小学开展生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中小学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其价值取向的核心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潜在性,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实现,有效地将学生的自身成长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F0002-F0002,F0003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过程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最优成长、和谐成长和全面发展。成长教育就是从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以生命自然生长规律和教育生态发展规律为依据,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构建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富有创造力的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学校教育只有尊重生命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向新世纪 ,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而要搞好素质教育 ,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就当前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符合大中专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大中专学生的身心状况 ,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客观基础 ,对受教育者来说则是主观条件。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这个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大中专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主要是 :首先 ,生理发展已基本成熟 ,心理发展则未完全成熟。其次 ,智力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求知欲望强。再次 ,思维发展由不完善逐步趋于比较完善。针对上述特点 ,当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  相似文献   

5.
吴文玲 《山东教育》2012,(28):50-51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我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少年儿童,活动方案设计必须遵循少年儿童成长规律,让每个少年儿童在实践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快乐的活动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释放教师和学生的最大潜能,使他们能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对未来社会的价值.所以,只有着眼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和自身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人学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作为"人"的人,而不是造就工具.当代人学提供了一种以人的方式思考、把握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新路径.在生态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文化内涵的生成,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体育是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与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通过推动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而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伴随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促进全民教育发展的全面化势在必行。语言是人们在生活当中沟通交流的基本工具,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应当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思路;同时应把语言的交际特征与人文功能摆在首位,灵活地进行教学评价,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与目前中小学教育失衡所导致的心理素质低下问题,并提出以现代化与新世纪的时代背景为依托,根据新时期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努力渗透现代意识,从时代发展、未来社会需求和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1.
张静 《考试周刊》2012,(56):108-10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发展对我国学校教育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他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与体格发展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的人。和谐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服务,也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本文所说的“和谐发展”是指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是协调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是结构合理、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应是学…  相似文献   

13.
梁剑玲 《中国德育》2006,1(10):84-84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应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回到人的本身,就是走向生命、回归生活,使德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教育。人的生命完整性要求教育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受教育者的现在和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进行生命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提升;三是进行生命的升华,积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三个目的交融相汇,人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全面人。那么,道德教育应当如何走向生命,成为学生生命完整性教育的部分呢?  相似文献   

14.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1岁--15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及其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每个学生因其家庭状况、个人兴趣爱好、性格个性等不同,其生命发展都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来观照,关注学生生命成长需要与生命体验,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的初中生活充溢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15.
幸福教育是促进个体幸福心理主观—客观维度、快乐—意义维度、享受—发展维度、个人—社会维度之间统一与和谐发展的教育。幸福教育应在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知觉到什么是幸福;帮助学生发掘生活意义,领悟什么是幸福;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断实现与超越自我;教育学生在实现个体幸福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幸福。  相似文献   

16.
顾新颖 《辽宁教育》2010,(1):14-16,10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主体,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核心。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为有用之才。学生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势必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这种相对独特的学校文化形态就是学生文化。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为我们进行学生文化建设提供了一方沃土。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智力落后学校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启智学校社会适应课程就是在相关教育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本地区社会环境的差异和本校生源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等各方面因素,自编形成的校本课程。这个课程以促进智力落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为目的,因此称之为“社会适应课程”。  相似文献   

18.
马亮亮 《考试周刊》2013,(96):138-138
伴随文化知识的学习,健康教育知识满足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有些学校没有开设健康知识的课程。生物是高考要考的一门学科,因此,生物课程可以作为普及健康教育知识的一种载体。通过生物学习,让学生对生理知识有基本了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基础教育课程已于 2 0 0 1年秋季在全国 2 7个省市 38个实验区开始试行 ,不久将在全国全面实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取向 ,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式 ,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新基础教育课程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在这一发展体系中 ,不能…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生活指导是通过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生活特征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发展性指导,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生活指导是通过发展性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使道德体验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推进学生社会化进程,促进学生的德性发展.学生生活指导实践的工作原则,是从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现代大学办学规律出发,综合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成长需求、公寓的环境制约和学校教育的文化历史传统等工作基本要求,是从理论层面对“为什么”这一价值理性以及“如何做”这一工具理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