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析的“刊名之辩”是我国概念之“名”的发端,邓析对“名”的双重作用都有所注意,但其理论分析不够深入;孔子的“正名”论正式提出了“名”这一范畴,并侧重考察了概念之“名”的规范作用;墨子把“名”与“实”对举,提出“实”的范畴,侧重考察了概念之“名”的摹写作用。先秦哲学发展到墨子,概念之“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
语言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符号学家和语言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自古希腊以来。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争辩就一直持续不断。与此同时,我国先秦诸子也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本文讨论了孔子的正名论与符号学。老子的名论与符号学,墨子的名实论与符号学,公孙龙的名实论与符号学。荀况之正名与符号学。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名、实问题的论争包含着中国语言符号学的最初萌芽,它构建了我国最早的应用符号学。  相似文献   

3.
王从 《内蒙古教育》2009,(15):14-18
“名”与“实”是一对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所以历来受到重视。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辩论中,“名”“实”问题尤为重要,论辩双方如果对“名”“实”的理解不同,“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说“丫头”我说“鸭头”,就可能上演一出《三岔口》,双方都在黑暗中瞎摸,无的放矢,论辩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王安石说:“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相似文献   

4.
姓名,人皆有之,不过是个代号而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姓名远远超出了代号的局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学问;成为追求、祝愿、知识、修养、情趣、政治、经济、地域、民俗等等的象征.“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国人历来是很重名的.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发展了姓名文化,升华了姓名艺术,丰富了姓名学问.他不但重名,更加重实.他说:“正名的工作,不但孔子,我们也在做,孔子是正封建秩序之名,我们是正革命秩序之名,孔子是名为主,我们则是实为主,分别就在这里.”(《毛泽东书信集》)他把姓名作为一种表达政见和思想的依托,作为一种政治工作的艺术手段,运用于革命实践,因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姓名观.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认为正名是实现社会大治的基本要求。孔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开创者,强调名实一致,提出正名以正实的原则。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孔子正名思想的同时,对其总结批判,认为制名以指实,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使儒家正名思想更具逻辑色彩。  相似文献   

6.
名实关系是整个先秦时期诸子争论的中心问题。对名实相符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名实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因此,"名"的变化性思想是正确理解名实关系的理论前提。先秦名家对名实关系的分析尤为注重分析"名""实"的变化。文章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先秦名家"名"的变化性思想,阐述了先秦名家的"名""实"思想。  相似文献   

7.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杜国库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先秦名实问题的文章,对中国先秦逻辑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杜国库认为名实问题是把握先泰逻辑思想的关键所在,他以名实问题为线索勾勒出先秦诸子逻辑思想的发展历程,用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名”、“实”概念的含义,对孔子、宋尹学派、荀子、公孙龙、后期墨家等先秦诸子在名实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被郭沫若誉为“墨名绝学”。  相似文献   

8.
两汉名实思想在先秦名实理论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论述主要体现在《淮南子》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淮南子》认为名所表达的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同时主张操名责实,并主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名实关系,同时看到了名实关系的多样性;董仲舒则对名号关系做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与先秦时期纯理论研究的理性因素相比,两汉名实思想主要是为了达到"正名以正政"的政治伦理目的,表现出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叙论紫烟一先秦两汉──文章理论始萌阶段先秦时期,思想学术界出现处土横议、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争论中心是对于“礼乐”制度和“六经”的评价,有关文章理论的观点就从中表现出来。如孔子《论语》关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观点;墨子《非...  相似文献   

10.
名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正名"开创了先秦名学发展的先河,荀子继承并改造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传统,从"名"之界说、"名实"关系、"正名"的目的、"制名"的方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制名"的名学体系,完善了儒家"正名"理论,促进了先秦名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代以还,我国就有统一名号、制定语文标准的传统。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名号变乱,孔子循名责实于前,墨子取实予名于后,引发了诸子旷日持久的名实之辨。荀子后出,折中儒墨,综合百家,顺应时势,提出“制名以指实”、“循旧作新”、“约定俗成”正名主张,将名学纳入礼学的范畴,成为其帝王之学的有机构成,并对此后中国社会的语文规范发生了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正名"思想的开创者,他最早提出要以"名"正"实".荀子是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因此,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是,荀子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却不尽相同,在某些方面甚至相悖.这主要表现在名的起源、制名原则、名实关系、正名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墨辩》逻辑是围绕“名”问题展开研究的,它是墨家论辩的基础.如果说《小取》是墨家逻辑总纲的话,那么《小取》的逻辑体系无不涉及“名实”关系,而《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则是对名实关系的全面论述.这种“名”不同于西方传统逻辑的“词项”(概念)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从战国后期到汉初这段时间,大致属于孔子正名思想的探讨和定型阶段,其间尹文的正名尚带有黄老形名之学的先秦学派痕迹,到董仲舒则从大一统的角度,并借助名实等观念对孔子正名以及整个孔子思想做了剖判定位。随后,关于孔子正名的理解就逐渐转向从经学角度出发的正言语从而正名分,在汉、宋思想的交错中,又逐渐分化为正名字与正名分两个分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民初。整个孔子正名思想的诠释史其实也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立足、发展和主导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荀子被认为是先秦最有成就的逻辑学家之一,在中国逻辑史上有重要贡献。荀子的逻辑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正名篇》当中。《正名篇》的杰出贡献是“概念论”。精辟的“概念论”,使《正名篇》堪称不朽。《正名篇》中关于“名”的论述从提出,到作用,到名的分类,非常细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和考察。  相似文献   

16.
尹文子是先秦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也是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名形与名事两对具体对立的情形阐明了抽象意义上的名实关系;他在中国逻辑史上较早地探讨了正名原则,其正名原则避免了形、名背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尹文子是先秦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也是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名形与名事两对具体对立的情形阐明了抽象意义上的名实关系;他在中国逻辑史上较早地探讨了正名原则,其正名原则避免了形、名背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图书情报学系首先有一个“正名”的问题。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把“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译为:“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工作就不可能搞好。”可见,我们这个系是叫“图书馆学系”?还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图书馆及情报科学系”?“图书情报学系”?“文献信息管理系”?抑或“信息文献学系”?这不是一个搬弄名词的问题,而是一个与搞好工作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图书馆学”这个名词,据说是一八○七年由德国的施莱廷格首次提出来的。在我国,这个词儿的出现究竟是何年?我不曾考证,说它是近代从英文Library Science翻译过来  相似文献   

19.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名与实的关系上,孔子很重视“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而《吕览》认为事物的价值在其“实”,所谓“良剑期乎断,  相似文献   

20.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