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从形成原因、构成来源、生存状态考察,我国农村剩余人口分为三种类型。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对农业刺余劳动力进行产业性转移,对其他农村刺余人口进行城市化转移。这种转移能否成功,取决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城市产业的容纳能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和新老市民的融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关于宁波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分析宁波市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障碍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劳动力对接受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迫切性,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定要求。为有效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深入探讨职业教育适应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客观存在是一个需要关注的事实,而城市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中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了解决问题时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原因,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主要问题。城市化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出路。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必须坚持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依托,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巨大并且还在继续增长,而就地转移困难重重,只有通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才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建立转移制度的视角出发,探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了应建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考核培训制度、转移组织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具体措施来实现真正转移,从制度保证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的问题,减少转移过程中的行为偏差和“盲流”现象,避免农业劳动力的逆向转移或虚假转移。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日益暴露,并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和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会对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带来直接影响。因此,通过采取各项有效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就成了我们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有大量的劳动力被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当前情况下,应当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等途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未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战略性任务。通过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变化趋势,提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今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后,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分析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是种植业劳动力严重过剩,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过小,妇女劳动力尚需解放。要实现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行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必须从发展“大农业”的观点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大非农产业比重,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约因素和条件,不能削弱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遇到了许多困难。必须从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城镇化建设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目前的转移状况尚不满足农村实际的需要,为了加快转移的速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其吸纳就业的能力;(2)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区域间劳务协作、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增加劳务输出等措施,引导民工潮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一种历史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与一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早晚和进程的快慢、土地集中的程度、农业的内部结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率的高低、人口的增速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化的互动着手,提出科技进步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是三个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20多年,巨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要实现全面小康,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就必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乡不离土的流动转变为离乡又离土的转移.为此,政府必须破除一切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制度障碍,积极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迫切需要对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制度进行创新和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直接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