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司马迁的天人思想研究,一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毫不怀疑地把《天官书》正文当作司马迁思想;一是认为他接受了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思想,宣扬了“天人感应”神学.本文认为,《天官书》正文乃司马迁之前的史官所作的天象记录,《天官书》的论赞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司马迁是站在时代的巅峰上雄视千古的。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位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天人”问题给予如此强烈的关注和进行过如此深刻的思考。说他宣扬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或说他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都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地位突出,它的形成有其家世渊源,时代思潮、经济背景等方面的条件和原因,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内容包括“经济人”思想,“善因论”、“本”“末”并重思想等,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发端于对天和人的认识。天人合一,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显著特色。司马迁第一次提出“究天人之际”,尽量避免用“天道”来说明人事,如对高祖、陈胜、项羽的成败,就都采用了人文主义的分析方法,而对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则在“义、功、利”三者的谐和统一中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5.
围绕着司马迁思想问题,史学界近年来从多个角度就其历史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民族思想、人文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综合这种考察有助于从整体把握司马迁思想,从而为研究、挖掘司马迁思想的时代价值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时代、家庭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对祖上和父亲都有尽孝的表现。而司马迁对孝道的深刻理解,更向世人诠释了他独特的孝道思想,使传统孝道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学界一般认为司马迁的天人观存在着天命论和反天命论的矛盾性,问题没有这样简单。司马迁的“天”、“天道”、“天命”,是德与力相统一而成的历史必然性,只因其超个人性而被称为“天”,它已经把董仲舒之“天”的神性虚化了。这种“天”与内涵不同的两种“人”构成了两种天人关系。一种是王者自己的活动决定了王权的兴废,被司马迁认为是“天”对“人”的支配;另一种是历史个人自己的活动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使司马迁对“天道”产生了怀疑。使司马迁产生理论困惑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把个人对历史的作用与以王权为象征的“历史合力”对历史的作用区分开来。尽管如此,他把当时神学阴影下的天人关系之讨论引向了人自己的活动与自己命运之关系的讨论,使他登上了当时思想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8.
<正> 司马迁穷毕生精力研究社会历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不朽的贡献,与他注重考察社会经济,立足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总结历史不无关系。保存在《史记》中的《平准书》和《货殖列传》是司马迁经济研究的两卷主要著作。这两卷著作集中地反映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经济理论水平,在我国经济思想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他提出了重视工商经济的主张,总结了一整套关于发展工商经济的理论。这套理论和他的史学一样,“成一家之言”,形成了司马迁独具特色的工商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以人为基本立脚点,作为切入历史的角度和考察历史发展的终极根源。他以人的历史活动解释历史,通过描述人在政治关系建构和发展中的作用,来揭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历史活动。所以《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实际上主要不是文体上的区别,而是人在社会政治关系中不同地位、作用的标识。司马迁所理解的人并非宗法伦理关系中的人,而是个体的人;他的思想不是“以儒道合流为基础,兼采百家之言”,而是以个体人格自由发展的思想改造了各家思想。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意识到历史是个体发展的历史的伟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中的做“梦”者,均为贵族,他们的梦,展示了错综复杂的宫廷争夺储君的斗争,暗示了政治权力的走向,反映了时代的思想局限。司马迁笔下的“梦”,力避暴力和诡秘,大多平和而富有寓意。“梦”是司马迁写人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通过孔子而思,最先建构“孟荀齐号”的思想史语法。这一语法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正如孟子之为人文尊称一样,司马迁称荀子为荀卿,亦当理解为人文意义上而非职官意义上的尊称;另一方面,明里同尊孟荀,可谓司马迁的“正锋”,而暗里更钟情于孟子,则是司马迁的“侧笔”。尽管以上两个方面交织着人文情感与历史理性的冲突,但司马迁以“孟荀齐号”作为最后的抉择,却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尊孟贬荀”语境下的思想史发展。即便“尊孟贬荀”已然成就价值判断、意识形态下的“硬语法”,与此同时,“孟荀齐号”依然是事实判断、客观叙事下的“软语法”;即便一个人于价值判断层面上正在宣示“尊孟贬荀”的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他也必须在事实判断层面上正视“孟荀齐号”的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2.
常海云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10X):109-110
林语堂的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重视尘世生活,同时也注重超越性的精神生活。他之所以形成与众不同的人文思想,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与环境分不开。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与无韵之离骚──羲黄文化史话之六李捷司马迁,是值得钦佩的。无论是他的道德文章,还是精神意志都是值得研究与学习的。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思想与学术的综合大师。他誓志:“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著述被誉为“空家之绝...  相似文献   

14.
西汉中叶,是秦汉历史上各种政治和经济矛盾相对集中并迫待解决的时代,也是封建经济思想渐趋成熟的时代,代表不同学派的观点和意见,构成了这一时期此起彼伏的经济思潮。而关于工商管理政策的争议,则是思潮中的“热点”,本文对此试作探索,以求正于方家。司马迁的工商思想司马迁是汉代杰出的重商思想家。他比较系统地继承和发挥了黄老工商思想,对武帝时期极度的抑商政策作了深刻的批判。首先,司马迁对传统的工商思想有了新的突破,他服膺黄老之道,但既有继承,又有扬弃。如在《史记·货殖列传》开头,就批评了老子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字子长,有关他的名、字的音义问题,历史上少人讨论,是司马迁研究史的一个盲点.利用古人名、字意义相关的原则及运用训诂资料,确定“长”字的读音为第三声,意即“滋长、生长”,与“迁”同属“变化”义项范畴,并由此探讨司马迁命名的历史含义和司马迁史学思想与这个名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表达艺术关耳孟子是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系孔子嫡孙。孟子一生推崇孔子,继承宣扬孔子仁政思想,某些思想且有发展。他孜孜以求,致力发展儒学,被后人称为儒家的“正统”...  相似文献   

17.
教学人文性张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人”的呼唤和人不断认识自我的强烈意识。实现教学人文性的途径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教学环境各个方面,教学人文性对教学过程的这些环节均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史记》一书中蕴含的“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位来书写历史,以人为本位选取、评价历史人物,以人为本位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人为本”是他思想的核心和写史的出发点。《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从“以人为本”的述史原则出发,他对历史进行了创造性的编撰。他在史书中第一次客观公正地对“利”作了叙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思想是对宇宙自然、社会历史和人自身所作出的独立思考;是具有超越性、现实性和瞻前性的博大精深的学说体系。他客观地考察并总结了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特质和价值,包涵着丰富的民主性和人民性思想,构成民族凝聚力的认识原则和价值支点。科学地总结研究司马迁的学说体系,将非常有益于当今的人文建设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作史思想深受《易》的影响,他的“通变观”与《易》道的精神是一致的,其思想脉搏里跳动着《易》的文化精神。司马迁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思想家。《史记》不过是以“整齐其世传”为手段,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看法的哲学著作。司马迁暗含着写一部显性的《易》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