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2.
房青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25-126
优选论是近二十年来出现的极富活力的音系理论,采用这一理论对湘潭方言的声调变化进行分析。新派湘潭方言单字调只有五个音调:阴平33、阳平12、上声42、阴去55、阳去21,入声24在单字调发音时归入阳平12;但在二字组中,入声仍呈现它的底层调24;湘潭方言二字组存在连读变调:T3+T→T4+T;用优选论对湘潭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分析,不仅能得到正确的描写,而且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鄂尔多斯方言属西北官话。该方言共有声母24个,比普通话多两个声母[η]和[ν]。韵母共有38个,其中有单元音韵母9个,没有单元音韵母[o];复元音韵母14个,带鼻音韵母7个,入声韵母8个。声调5个,保留了古入声,阴平、阳平调值与普通话也不相同,没有连读变调。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挑山工》一课时,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课中的“黑黝(YōU)黝的肌肤”中的“黝”为第一声,而《小英雄雨来》一课中“晒得黝(YǒU)黑发亮”中的“黝”为第三声。“黝”字在本册中连续出现两次,但是声调却不同,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发现“黝”字为一个声调(YǒU),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普通话连读变调的缘故。什么是连读变调呢?语音上在连读音节中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连读变调,如“不”字,单念时读第四声Bù,称为原调、本调或者单字调。如果它的后面有个音节也是第四声,则读做第二声Bú,如“不去、不…  相似文献   

5.
广西平南大新话的声韵调特点为,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阳平调读送气清音,其它调绝大部分不送气。古"精"、"从"、"心"、"邪"四母字声母今读齿间音[θ]。假摄开口二等和蟹摄二等合流,今读[a]。有12个声调,存在连续变调现象,两字连读时,前字上阴平55通常变为阴平33。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实验所得数据,对无极西部话的声调和连读变调进行了分析。无极西部话的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曲折调,调值为213;阳平,弯曲的降调,调值为542;上声,高平调,调值为55;去声,高降调,调值为51。无极西部话还存在六条变调规律。  相似文献   

7.
黄海英 《文教资料》2014,(34):17-19
甘肃甘谷话共有4个单字调,分别为阴平312,阳平12,上声51和去声443。4个单字调两两组合可以得到16组双字调。声学实验可以客观地揭示出甘谷话双字组中每个声调处于不同位置时的音高情况。甘谷话双字调共存在10组语音型的连读变调,都属于前字变调。甘谷话双字调的连读变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简化型、异化型和中和型。  相似文献   

8.
汉语里两个以上音节在连续的时候,由于受前后音节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连读变调。濉溪方言里的连读变调有非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和重叠式连读变调及其他特殊连调,其中非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有“不包含‘一’和‘不’的非叠字两字组的连读变调”和“包含‘一’和‘不’的非叠字两字组的连读变调”两种情况;重叠式连读变调有叠字两字组的连读调和叠字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其他特殊连调是指无规律可循的变调。  相似文献   

9.
宝鸡话声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调值偏低,没有曲折调型;2.中古全浊入声读阳平,古次浊和清音读阴平。声调系统稳定性较高,它的演变没有声母和韵母的演变速度快。  相似文献   

10.
湘潭方言单字调和双字组的语音实验研究发现,湘潭方言单字调只有五个音调:阴平33、阳平12、上声42、阴去55、阳去21,入声24在单字调发音时归入阳平12;在二字组中,入声在阴平、阳平和入声后时,由24变为33。入声在单字调中的消失和连读中的变调表明了入声在失掉塞音韵尾后将逐渐并入其他调类乃至消亡。  相似文献   

11.
本文调查了《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几乎全部变成阴声韵;入声派入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相似文献   

12.
南京方言中的入声喉塞尾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声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以韵尾的演变为始,进一步带动声调的变化.喉塞尾阶段是大多数方言入声消失的前奏,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喉塞尾逐步弱化,音节时长逐渐变长;第二阶段喉塞尾完全脱落,时长上的舒促对立消失,但还保留入声调类,入声调值不变;第三阶段入声并入其他调类,最终消失.目前,南京方言整体上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同时个别入声音节已归入舒声调类,这是语音自身演变和普通话影响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只有一个入声调类。文章着重考证了入声调所有韵字,并与中古音和现代政和方言逐一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差别颇大。这是由于方言接触,引起不同方言的渗透与融合,导致去声调的变异。  相似文献   

14.
从调类、调值、韵母等角度对下花园入声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对比了下花园入声与太原入声以及下花园青老年入声的差异。结果表明,下花园入声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舒化的;与入声保留相对完整的太原入声不同,下花园入声字舒化现象较多,说明入声的淡化与消失呈包围状,即入声的消失是由边缘地带依次向中心地带进行的;青老年入声的差异说明入声的消失在青年人身上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张家口方言的调类与古调类相比也有平,上,去,入四声,但无浊声;与普通话调类相比,其平声不分阳阴。在连续变调时较突出的是,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由高平调度为降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调类这个角度对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状况进行考察,指出辉县方言的入声调不分阴阳,调值为一中短促调,并且正由促声向舒声转化,入声舒化后入声调归平声的较多。并探讨了造成变化的原因,展示了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7.
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013图介绍930个汉语方言点保留入声的情况,并绘制必要的方言地图。官话多数方言的入声已消失,但保留入声的方言也超过了四分之一数,主要集中在晋陕官话、江淮官话和部分西南官话。南方方言中,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入声都保留得比较好,赣语和湘语则有所落差。保留入声的汉语方言,多数尚能同时保留入声韵尾,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韵尾的方言已经很少,湘语则完全失落。从入声和入声韵的演变情况看,湘语是南方方言中最为创新的一支,跟西南官话的表现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8.
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语长期处在强势官话方言的包围之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晋语一直处在入声舒化的演变过程中,北部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分析山西境内晋语入声舒化的情况,分别选取了6个方言点作代表,从韵摄、声母的清浊和调类三个方面,对这些字的入声舒化现象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是整个语音系统的一种渐变过程。渐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同式;一种是左权式。  相似文献   

19.
甘肃汉语方言声韵调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雒鹏 《西北师大学报》2001,38(2):120-125
甘肃汉语方言(以下简称"甘肃方言")属官话方言西北官话.按古入声字的今调类,甘肃方言内部可分为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三大片;按地理及内部特征,甘肃方言可分为八个小片.甘肃方言声母一般是24个;韵母一般是32个;调类有些方言是3个,有些方言是4个.甘肃方言声韵调跟中古音系、北京音系都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福建方言式声调的特征与普通话声调正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声调作为汉语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普通话学习中经常被忽视。通过福建方言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比 ,分析了福建人方言式声调的发音特征 ,强调方言式声调是构成普通话方言语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提出纠正福建方言式声调发音的方法 ,以免方言式声调影响福建人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