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天早晨,善良的渔夫又朝大海奔去。这时,蔚蓝色的大海变得阴暗起来。渔夫开始呼唤金鱼。不一会儿,金鱼向他游了过来。问:“您要什么,老爹爹?”渔夫向金鱼行了个礼。回答道:“尊敬的鱼娘娘,请您做做好事吧!我的老伴大吵大嚷,  相似文献   

2.
“爸爸,你刚才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那条金鱼住在大海里,是吗?”  相似文献   

3.
渔夫和金鱼     
(一) 教学要求: 初步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要求幼儿认真地听,掌握诗中的人物,初步理解诗的内容——贪心的老太婆得不到好结果。教学过程: 一、交代欣赏诗歌的名称: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听一首外国的诗,诗的名称是《渔夫和金鱼》(幼儿集体学讲名称)。这首诗很长,我们要认真地听:诗里有些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老师放录音,让幼儿完整地听一遍。听完后老师说:“这首诗好听吗?”(好听)然后提问: ①《渔夫和金鱼》这首诗里有些谁呢?(有金鱼、老头儿、老太婆)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简析《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19世纪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于1833年写的童话诗。这首童话诗写了一位善良的老渔夫放走了自己网到的金鱼,而他的贪得无厌的老太婆却利用金色对渔夫有求必应的诺言,无休止地索取财物、地位,最后落得两手空空的故事。它告诉人们贪得无厌、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也不会有好结果。只有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创造财富,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全诗可分为七层意思:第一层写渔夫把网到的金鱼放回大海;第二层写老太婆要一个新木盆;第三层写老太婆要一座木房子;第四层写老太婆要做世袭贵妇人;第五层写老太婆要当自由…  相似文献   

5.
《考试》2011,(12):26-26
从前,有一位渔夫,他有一个很丑的妻子。他们家里很穷。一天,渔夫捕到一条金鱼。但这条金鱼会说话:“请放我走吧!我会报答你的。”“啊,我的天啊!,’渔夫吃惊地叫道,“别担心,我不会吃一条会说话的鱼的。”于是他把金鱼放进了水里。渔夫回家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妻子非常愤怒。“你多愚蠢啊!”她说:“看看这个破草屋,到海边去,向金鱼要一间小木屋。”于是渔夫来到海边。“怎么啦?”金鱼问。“我的妻子想要一件小木屋。”渔夫说。“别担心,她会有的。”渔夫的妻子得到了一间小木屋。但过了几天,她对此感到厌倦了:“告诉金鱼,让它给我一座宫殿。”渔夫又返回海边。他的妻子得到了一座宫殿。  相似文献   

6.
一、以人物衬人以人衬人,就是以次要人物来村托主要人物。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第8册)一文中,通过对次要人物渔夫一次次屈服于他的老太婆,不敢违抗她  相似文献   

7.
1.Onceuponatimetherelivedanoldfishermanandhiswifeinalittleoldhutnearthesea.Theymadealivingbycatchingfish,livingahardlife.从前,有个老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大海边的一间小草房里,他们靠打鱼为生,日子过得很艰难。ol2.Oneday,theweatherwasfine.Theseawasblue.Theoldfishermancastthenetintothesea.Hewaitedandwaited.Atlasthecaughtonlyalittlegoldfish.一天,天气晴朗,大海蔚蓝。老渔夫向大海撒开了网,他等啊等啊,但最终只捕到一条小金鱼。3.“Pleaseletmego,”beggedthelittlegoldfish.“Icangiveyouanythingyoulike.”“放我走…  相似文献   

8.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写的童话诗.诗中记叙了一个贪心的老太婆想得到世界上的一切,而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有力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诗中第一层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以下五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老太婆提出五次无理要求.针对课文的结构特点,可采取“列举法”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一、模仿列举,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第一层,弄清事情的起因(渔夫网到一条鱼,又把鱼放回大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9.
在蔚蓝的大海深处,住着快乐的金鱼家族,他们无忧无虑地过着平静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条叫灰灰的小金鱼神秘地失踪了。接着,又有了第二条、第三条……小金鱼开始接二连三地失踪起来。金鱼家长们非常惊慌,再也不敢让小金鱼外出了。警长哈哈知道,小金鱼是被人钓走了。于是,他向家长们提议举办一个“小金鱼学习班”,专门教小金鱼辨别食物和诱饵。  相似文献   

10.
王健龙 《语文知识》2003,(7):F003-F003
认真研读过《守财奴》的人不难发现,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称呼有七种之多:称“葛朗台”十一次, “老头儿”八次, “箍桶匠”五次, “老箍桶匠”和“好家伙”各两次,“守财奴”一次(第二个“守财奴”主要是泛指,不算在内)。是什么原因造成称呼的不断变化呢?从下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11.
每结束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常启发学生再读课文,发现新问题,提出疑问。上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学生提出:“老师,金鱼在哀求渔夫放了它时说‘为了赎回我自己,您要什么都可以’,但在最后不但不答应老太婆的要求,反而什么都不给了,金鱼不是不守信用吗?”问题的提出,说明这位学生还没有彻底地理解课文。其他同学听后,也窃窃私语。我启发学生:“假如金鱼答应了老太婆当女霸壬的要求,结果会怎样?”  相似文献   

12.
《穷人》中有一段话 :“嗯 ,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 ,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 ,我们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师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渔夫的这段话 ,边读边想 ,这段话中的“熬”是什么意思?生 :忍受。生 :总能支撑过去的。生 :总能坚持过去的。生 :总能挺过去的。出示一组句子 :(1)我们总能挨过去的。(2)我们总能挺过去的。(3)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师 :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 ,哪句好?为什么?生 :第(3)句好 ,从“熬”字可以看出渔夫家的日子很困难。生 :第(3)句好 ,用“熬”字可以看出渔夫自己家也很困难 ,但他还想着救…  相似文献   

13.
前言:《渔夫和他的妻子》是《格林童话》中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故事讲的是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忠实善良的渔夫,他在大海里捕到了一条有魔法的比目鱼。当渔夫把鱼放回大海后,他的妻子一次又一次地让他去求比目鱼,以满足她无穷无尽的要求。1钓出比目鱼从前,有一个渔夫,他和妻子一起住在海边一间又脏又乱、破旧不堪的小渔舍里。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去海边钓鱼,从不愿休息。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的歌     
虽说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但上海离海还很远。小时候我最远到过长兴岛,那儿仅仅是长江口,离海还有段距离。但自从少年时代我读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开始向往大海,向往那渔夫生活着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想象着那海边的碧浪,  相似文献   

15.
已知: 在一个天气晴朗、和风煦日的下午,一位富翁到海边度假。他决定拍摄一些海上的景色,于是咔嚓咔嚓地拍了起来。拍摄声吵醒了一位正在睡觉的渔夫,渔夫抱怨富翁破坏了他的好觉。富翁说:“今天天气这么好,正是捕鱼的好时机,你怎么在这儿睡大觉呢?”渔夫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捕二十斤鱼,平时要撒网五次,今天天气好,我只撒网两次,任务就全部完成了,所以没事睡睡午觉。”富翁说:“那你为什么不趁机多撒几次网,捕更多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轻松的聚会上,一位很有名气的青年经济学家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这故事是他给EMBA学员上课时列举的有关“撮合”的基本训练的例子:在美国乡村,住着一个老头儿,他有个儿子,儿子和他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儿,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儿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儿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儿想了又想,终于被让儿子当“…  相似文献   

17.
“金字塔式”板书设计六年制课本第十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一篇叙事童话诗。笔者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板书:该板书有如下特点:A:横看成“岭”从横向着,“老太婆”不同的要求与大小不等“贪”字,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用海水的变化作为联系二者之...  相似文献   

18.
哇,是传说中的金鱼耶!我要玩具、漫画、巧克力和不关门的游乐园!别着急,看完故事可能你就不这么想了。看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丁豆豆从博物馆借来当年那张网来到了海边。一网下了海边。一网下去拖上来的全是海草,两网下去拖上来的仍全是海草,三网下去网中有一条金鱼。“老爷爷,噢,不对,网是原来的网,可人物变了。小弟弟,你要是放了我,你向我要什么都可以。”金鱼甩着尾巴说。“你以为我会先向你要一个木盆,然后一座新房子,接着一个老太婆要当贵妇人?”丁豆豆说。“咦,奇怪?这些你怎么都知道?”金鱼瞪大眼,“你是那老头的继承人?”“呵呵!…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渔夫怎样机智地战胜魔鬼的故事.为了把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生动,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多次运用悬念、伏笔和延滞情节发展速度的方法,大大增强了艺术魅力.故事一开始,就交待了渔夫奇特的捕鱼规矩:“每天至多撒四次网”.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悬念,吸引着读者对渔夫撒网捕鱼的关注.接着写渔夫一天早上捕鱼,前三网“什么都没捞着”.由于渔夫每天“至多撒四次网”的规矩,因而使得读者对第四网特别关切.“第四次把网拉拢来的时候,他觉得太重了,简直拉不动.”这一句初步点出了第四  相似文献   

20.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伧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咔嚓。”再来一张:“咔嚓。”好事成三嘛,当然,那就来个第三张。这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把正在打盹儿的渔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直直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烟还没有摸着,这位热情的游客就已将一包香烟递到了他的面前,虽说没有把烟塞进他嘴里,但却放在了他的手里。随着第四次“咔嚓”声,打火机打着了。真是客气之至,殷勤之极。这一连串过分殷勤客气的举动,真有点莫名其妙,使人颇感困窘,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这位游客精通该国语言,于是便试着通过谈话来打破这尴尬的场面。“您今天一定会打到很多鱼的。”渔夫摇摇头。“听说今天天气很好呀。”渔夫点点头。“您不出海捕鱼?”渔夫摇摇头,这时游客心里则感到有点悒郁了。毫无疑问,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他是颇为关注的,并为渔夫耽误了这次出海捕鱼的机会而感到十分惋惜。“噢,您觉得不太舒服?”这时渔夫终于不再打哑语,而开始真正说话了。“我身体特棒,”他说,“我还从来没有感到像现在这么精神过。”他站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