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教育理论脱离、分离甚至背离教育实践,低水平重复教育研究工作,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乏力无味、抽象空洞的教育理论随处可见,新理论所抨击的种种现象,所揭露的种种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依然存在,教育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育与实践如此关联,除却理论与实践本身固有的特性外,更多的是由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对象的偏离,以及研究中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差异所引起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刘然 《成人教育》2012,32(9):79-82
时代特征和成人教育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成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目前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政治色彩和教化意图明显,单纯采取自上而下的教育路径,理论过于理想化,不能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彻底解读等。解决问题的思路涉及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张力:一是理论背景与生活现实之间的张力,二是社会自上而下的灌输与个体自觉智慧自下而上的觉醒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生活的生命价值——从《民主主义与教育》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完成了对二元论哲学的超越,建构了新的教育理论,但他的学说还只是理论性的,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杜威的科学取向、工具态度和理性主义立场,使他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情感、人的生命;同时也使得他未能从生命的角度去考察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他的理论中,生活价值是自明的。我们可以将教育生活视为生命的场景与条件。教育生活需要在现实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4.
范式的转化研究:教育理论实践化的桥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式的转化研究,是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必经研究阶段,是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性化的中介研究形式。范式的转化研究为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提供过渡性的知识,具有独特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价值。没有教育理论范式的转化研究,教育理论就缺乏进入实践的过渡性知识,就难以具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哲学观的重要转向,也是时代的呼唤,其彰显了人性化、人本化和以人为本的内蕴,以此观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融通生活世界,实现教育范式的转换,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从成材走向成人,从理论世界走向现实世界,进行生命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30多年来,国内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界广泛开展学习宣传陶行知的活动,研究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但是创新和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动因和动力明显不足。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厘清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三个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多种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二要转换研究范式,由对陶行知理论文本的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的教育实验活动研究;三要树立问题意识,进而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生活体验研究及其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生活体验具有当下性、完整性、独特性、超越性和不可言说性等特点。作为一种不同于教育经验的研究范式,教育生活体验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它能使教育意义更加完整,它的非课题性和生存意识使它区别于行动研究和反思性教学研究,它的研究旨趣渗入了教育研究方法论转向的思想,对教育学理论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放任,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不和睦,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都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父母过于自私、贪婪、不道德、不良嗜好也会引起未成年人犯罪。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率更高,特别是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增长更快。此外,学校对德育、法制教育不重视,教育不科学。心理教育、性教育空白,学校生活单调,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割裂,使学生与正面教育对抗。[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善”,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现实活动、幸福与思辩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一种现实活动,且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它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它是终极的、自足的,也是有条件的;而人的思辩活动是只有神才配享有的最高幸福,思辩的人、思辩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人、最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范式是指研究者在从事数学教育国际比较时所遵循的基本规范.不同的研究者从事研究的目的、方法会有所不同,从而会形成不同的研究范式.中国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已基本上形成了“现实—理论—实证”、“理论—实证”、“实践—思辨”3种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问题 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教育研究范式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教育研究者对研究范式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研究者尚无明确的研究范式意识。有学者以某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年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为文本,分析了这些论文中所体现的教育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交往行为的一种知识背景,生活世界也可以视为交往行为理论的经验出发地。可以认为,哈贝马斯是为了解决生活世界中面临的交往现实问题而提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他力图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提出“交往范式”的分析理论,并由此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构。哈贝马斯所做出的“交往范式”对“劳动范式”的理论置换,这在他所处的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是有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研究受到思政界学术研究的高度重视。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基本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其他方面的研究缺乏基本理论的指导。基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就尤为重要。文章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谱系地位及内涵、结构、特征、类型、功能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层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存在着重注解论证、轻反思批判,重移植引介、轻本土研究,长经验描述、弱范式意识,重哲学思辩、轻实证理解等问题。在研究中,应理清真理性与合理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国际化与本土化、理论与实践、多元共存与统整融合等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科积累,实现学术变革,进行范式转换,推进理论创新,从而满足教育管理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刘力 《山东教育》2004,(35):64-64
我们的教育理论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存在着双重的缺陷:一是缺乏实证精神。教育论点往往不是从改革实践的现实中概括出来的,而是从一些既定的方针政令指示中推导出来的。二是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既不能从课程实践现实的具体关系中概括出科学理论以把握改革的现实,又不善于把复杂的教育现象中的各种因素抽象出来加以分析,经常只是进行一些笼统的课程教学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我国比较教育长期以来遵循的研究范式具有显著的离身特征,造成盛行书斋内研究、旅行报道式研究,重宏大叙事与器物研究轻具体教育生活,倾向"拿来主义"等问题.具身认知理论对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转向、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包括由宏大叙事回归真实教育生活、从器物研究转向重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身体意义、从文本研究转向深入教育生活现场的田野研究等.比较教育具身研究可以生产更具身体意蕴、更能凸显时空特征的真实生动的比较教育知识,能够帮助知识使用者选择和运用更加适切的知识来解决本土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比较教育研究者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开展广泛的回归教育生活的田野研究,将是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身体转向的重要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9.
胡雪芬 《教书育人》2013,(24):22-23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民教育实践家、理论家,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其"生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对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和体统的研究,对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回归教育生活,使教育生活成为教育理论问题研究的焦点。教育生活的知识是对教育生活的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对教育生活的解释。它既独立于知识原有的形式之外,又有独特的性格。它是由自身对教育生活的认识、经验和批判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体现出教育生活知识的三种性质,即真理性、批判性、超越性。并给现实的教育生活实践两点启示:其一,能更好地丰富教育生活实践;其二,是教育生活实践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