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臭蛋     
有个醉汉踉踉跄跄走进家餐馆,说要一份煎鸡蛋。服务员走进后堂去问厨:我们还有鲜鸡蛋吗?”厨师回答:“鲜鸡蛋用完,只有两个臭蛋。”服务员说:“那家伙都醉东倒西歪人事不省了,哪还分得出什么鲜的臭的?把臭蛋煎一煎我端给他。”醉汉吃完臭蛋后问:“你在哪里买的鸡蛋?”服务员答:  相似文献   

2.
故事一: 美国一个州的居民有这样的生活习惯,就是在喝可可时放上鸡蛋。据说有两个毗邻的茶室,因为老板说话方式不同,导致一个生意日渐兴隆,一个每况愈下。其中一家每当顾客到来时,总是问在饮料里放一个鸡蛋还是放两个鸡蛋,从而生意越来越红火;另一家问的则是要不要放鸡蛋,许多顾客都回答不要鸡蛋,于是生意变得萧条?这两家老板说话方式不同,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状况。他们的成败,仅仅缘于几个简单的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则故事:同是卖粥的两个摊子,都准备了鸡蛋,当然价格也是一样的。一个摊子的服务生问顾客:“先生,请问要不要在粥里打个鸡蛋?”结果约有一半人说“不要”,一半人说“打一个吧”。而另一个摊子的服务生问顾客:“先生,请问您的粥里要打几个鸡蛋?”结果约有一半人说“打一个吧”,另一半人中,有一些说“不要”,有一些说“打两个吧”。就这样,两个粥摊的营业额有了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鸡蛋与国王     
有一天,一个国王在大森林里迷了路,他一个人走了很久很久,肚子很饿,最后,总算到了一个农民家里。他向农民要了两个鸡蛋吃,吃完后,他掏出钱袋,问农民鸡蛋要多少钱一个。“尊敬的国王,每个鸡蛋要5元钱。”农民回答说。“啊,你们这里的鸡蛋很少吧?”国王吃惊地问。“不!不!我们这里的鸡蛋很多很多,但国王却很少很少。”农民回答说。鸡蛋与国王  相似文献   

5.
有个故事:两个卖稀饭的摊主,一个问顾客:“先生要不要在稀饭里打个鸡蛋?”结果约有一半人说“不要”,而另一个摊主问顾客:“先生,稀饭里要打几个鸡蛋?”结果约有一半人说:“打一个”,另一半人中,有一半说:“不要”,有一半则说:“打两  相似文献   

6.
故事一:美国一个州的居民有这样的生活习惯,就是在喝可可时放上鸡蛋。据说有两个毗邻的茶室,因为老板说话方式不同,导致一个生意日渐兴隆,一个每况愈下。其中一家每当顾客到来时,总是问在饮料里放一个鸡蛋还是放两个鸡蛋,从而生意越来越红火;另一家问的则是要不要放鸡蛋,许多顾客都回答不要鸡蛋,于是生意变得萧条。这两家老板说话方式不同,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状况。他们的成败,仅仅缘于几个简单的字。  相似文献   

7.
让我们从两个案例谈起。 案例一:一位教师家中采了几位客人,她请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数数今天家里来了几个人,算算吃饭时要加几双筷子和几个碗?”女儿摇头说:“不会!”妈妈奇怪地问:“哎?你们大班不是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吗?”女儿回答:“我只会我们老师那种。不会你这种。”  相似文献   

8.
当一个91岁的老太太被问,为什么她能那么长寿时,她笑着回答:“我想,上帝在考验我的亲属的耐性。”何时才算老呢?在什么样的年龄,我们会放弃呢?  相似文献   

9.
当别人问你“How are you”时;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Fine”,即便在你感觉不爽时,也会这样回答。当人们想要挂电话时通常会说“Ihavetogonow”或“Someoneisatthedoor”或“Somethingisburningonthestove”,即便那并不是真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0.
有这么一个故事:两家靠街紧邻的卖粥小店,生意均很红火,每天的顾客川流不息。然而晚上闭店结算时,左边小店总比右边小店多出百十元,天天如此,右边店的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左边小店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会问:“本店的煎蛋外黄里嫩,味道很好,您是要一个还是两个?”爱吃鸡蛋者会要两个,不爱吃的也会要一个,当然也有不要的,但毕竟很少。而右边店与左边店的说法则有些小小的出入:“本店的煎蛋外黄里嫩,味道很好,您要不要尝一尝?”结果,有的说要,有的说不要,大概各占一半。  相似文献   

11.
“宝贝,我们一起来做个有趣的小实验吧!”爸爸笑盈盈地拿来一个鸡蛋和一个盛了大半杯水的杯子。哈哈,难道是要给鸡蛋洗澡吗? “猜猜看,我把鸡蛋放进去,它会怎么样呢?”爸爸神秘兮兮地问。妈妈抢着说:“它会漂在水面上。”我说:“不对,不对,它会停在水中间。”  相似文献   

12.
幼儿趣事     
吃鸡蛋早餐是油条、牛奶,每个小朋友一个茶叶蛋。当老师发完鸡蛋时,冬冬直嚷:“老师我不要幼儿园的鸡蛋,我家的鸡蛋不是这样的。”老师忙问:“你家的鸡蛋是什么样的?”“我家的鸡蛋一咬就能吃,幼儿园的鸡蛋咬不动。”老师笑着说;“你家的鸡蛋是妈妈先剥了皮的,幼儿园的鸡蛋还没剥皮呢!”边说边教冬冬剥皮。冬冬说:“噢,我说幼儿园的鸡蛋怎么和我家的不一样呢!”自己爬起来游戏时,亮亮不小心摔倒了,伟伟跑过去,把亮亮扶起来了,只见亮亮“扑腾”又倒在地上。老师也赶忙跑过去问:“亮亮怎么又倒了?”亮亮扬起小脸,边爬起来…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里先说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问在座的许多人:“是两只耳朵听得清楚,还是一只耳朵听得清楚呢?”也许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两只耳朵听得清楚了。”这个答案对不对呢?当时没有人能提出问题来。  相似文献   

14.
历史备课小资料(6则)乾隆受骗乾隆年间,汪由敦当宰相的时候,有一天觐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问他:“你每天大清早上朝,在家吃点心吗?”汪由敦回奏:“臣吃4个鸡蛋当点心。”当朝宰相只吃4个鸡蛋作早点已是十分节俭了。谁知,乾隆一听不禁一惊,说:“鸡蛋10两银...  相似文献   

15.
熊芳 《良师》2003,(19)
上课时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把手举得高高的,但回答问题时有的同学往往会出现“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问题讲清楚呢?一、听清问题上课时注意听讲,首先要听清老师提出问题的全部内容,找出问题的关键词,判断出问题的类型。回答问题前要认真思考,不要急于回答,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二、沉着镇定当你举手,老师叫你时不要慌张、要沉着镇定,这样才能把问题回答清楚。三、正确回答要周密思考,分清问题的类型。对描绘性的问题,要答得完全,不能漏掉一点或一方面的内容。回答这类问题时要自己组织语言,切忌照搬照读课…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认为成功全凭自身努力,而不需要什么鼓励、鞭策、督促的话,那么请你看一个故事———《我身后有只狼》。有个长跑运动员,在马拉松大赛上获得冠军。当别人问他成功的诀窍时,他出人意料地回答了一句:“因为我身后有只狼。”他所说的“狼”指什么呢?原来就是他的“魔鬼”教练啊!显然,这个长跑运动员的成功离不开那只“狼”。他多么幸运啊!那我们身后是不是也要有一只“狼”呢?不错,我们身后也要有只“狼”。你周围会有这样的同学,成绩考好了,回家后会受到奖励;如果考差了,会受到批评。他们身后的“狼”就是对子女要求严格的父母。步入社…  相似文献   

17.
一、出现双面词要照应当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出现“与否”、“是否”、“是不是”、“有没有”、“是非”、“胜负”、“能不能”等表示事物的两种可能性的词语时,要照应周全,要特别警惕句子的另一部分只涉及到一种情况而出现照应不周的语病。例如: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D.只要认真想…  相似文献   

18.
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圈,然后问教室里的学生:“这是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回答最为踊跃:“是皮球.是太阳,是鸡蛋,是妈妈的笑脸。”小学生们也会抢着回答:“是阿拉伯数字O,是英文字母O。”而中学生们却往往是一片缄默,不愿回答。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要想成功,理想、勇气、毅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路上要知道舍弃,更要懂得转弯,学会“另辟蹊径”。很多时候,坚持到底未必会成功。如果你百般努力却成功无期,那就不要盲目地坚持到底,你可以选择“另辟蹊径”,换一种方式或一个活法,往往会给你带来新的契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师徒走在路上,徒弟发现前方有一块大石头,他就皱着眉头停在石头前面。师父问他:“为什么不走了?”徒弟苦着脸说:“这块石头挡着我的路,我走不下去了,怎么办?”师父说:“路这么宽,你怎么不会绕过去呢?”徒弟回答道:“不,我不想绕,我就想要从这个石头前穿…  相似文献   

20.
奇异的鸡蛋     
“壁虎”鸡蛋 当人们还在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争论不休时,澳大利亚科学家近日又面临一个新的不解之谜:一只小壁虎是如何跑到一枚鸡蛋中去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