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在阶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着比较严格的等级规定。这种等级规定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死的称呼也是有较严格等级区分的,但是在古籍中具体使用时,我们发现又不十分严格。本文试图以《左传》一书为研究对象,探讨《左传》对于“死”类动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3.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丰富的祭祀活动记载为研究古代的祭祀提供了可靠资料。试对《左传》中的祭祀及其祭祀活动体现的祭祀观念作了初步的文化考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古代礼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左传》一书所反映春秋时期礼制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吉礼,吉礼为祭祀典礼,包括一年四季的例祭郊,雩,蒸,尝及禳解自然灾异的崇祭。2.凶礼。凶礼为丧葬制度,有会葬,助丧,殉薤等。3.军礼,军礼为军旅征战之事,有训练军队,行军作战时的祭祀与占卜,战后的赏罚情况等。4.[宾礼,宾礼是春秋时期朝聘,会盟的外交礼仪和制度。5.嘉礼,嘉礼乃婚嫁之俗,包括纳彩,问包,纳征,纳吉,请期,亲迎及膦婚等,另外,文中还简单介绍了春秋时期其它一些关的政治制度,如宗法官制,城廓规模,告逆等,文章最后简单论述了周礼对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影响及;礼制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核心精神,战争在《春秋左传》中占据重要篇幅,春秋式的战争也十分强调礼制。笔者通过研究叙战语篇和具体分析泓之战,从经传差异、战争双方国家和主要参战人物等角度,探寻春秋礼制在战争文学中的体现和嬗变,总结出“礼”在战争中消退的政治、社会环境等原因。  相似文献   

6.
《左传》一书所反映春秋时期礼制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吉礼。吉礼为祭祀典礼,包括一年四季的例祭郊、雩、蒸、尝及禳解自然灾异的祭。2.凶礼。凶礼为丧葬制度,有会葬、助丧、殉葬等。3.军礼。军礼为军旅征战之事,有训练军队,行军作战时的祭祀与占卜,战后的赏罚情况等。4.宾礼。宾礼是春秋时期朝聘、会盟的外交礼仪和制度。5.嘉礼。嘉礼乃婚嫁之俗,包括纳彩、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及媵婚等。另外,文中还简单介绍了春秋时期其它一些相关的政治制度,如宗法官制、城廓规模、告朔等。文章最后简单论述了周礼对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影响及礼制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代的特殊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行人”。他们以礼义、诚信为工具,运用外交辞令,往往扶危存亡,不辱使命。重要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塑造了“行人”优秀的品格。“行人”的辞令具有3种最基本的特色,即:刚柔相济、善用心理战术和赋诗以明意。随着春秋的结束,战国到来,“行人”失去了他存在的历史条件,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因而“行人”辞令也随之衰落。  相似文献   

8.
由于句子类型的转变及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共同作用而最终导致"所以"从词组向因果连词的过渡;同时在<春秋左传>中并非所有的"是以"都是介宾结构"以是"的倒文,连词"是以"在<春秋左传>中已以固定词组表示一种新的意义,逐渐与位置的前置没有词序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丧葬的主要特点是厚葬、隆祭、久祀。在古人的观念中,丧葬不是单纯地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及政治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者的需要,这种丧葬之礼变得日趋繁文缛节,透过《左传》春秋贵族的丧葬礼仪可见一斑。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的崇隆威仪,也折射出了隐于丧俗中事死如事生、儒家的伦理色彩、等级观念、家族制度等礼制文化。所以,丧葬制度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周代的传《诗》系统不是一个平面,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固定模式。在礼典制度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用诗机制发生了变化,《诗》的功用和影响发生了变化,传《诗》系统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考察礼典制度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我们发现传《诗》系统的演变其实就是以不同阶段的礼典特征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12.
笔者《春秋考论》一书提出“孔子所作《春秋》,非《春秋经》,而是《左传》蓝本,即左丘明编纂《左氏传》时所依据的“孔子史记”。有人却将笔者的观点称为“前人的陈词滥调”,并彻底否定孔子作《春秋》的论点,本文略作申辩。  相似文献   

13.
郑庄公形象,诸家"援经解传"见解偏颇,矛盾纷呈。从"礼"的角度着手,还原历史事件,细致分析《左传》中郑庄公形象,能从"礼"对郑庄公树立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春秋左传正义》在释词上呈现出两个维度:其一是以词语的构成情况、使用规律为背景进行释解的语言维度;其二是以词语的古今使用情况作为释解的方向,对词语作历时态观照的历史维度。通过这两个维度,《春秋左传正义》完成了语言阐释的基本工作。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需要学习礼仪;实践教学是将知识、技能学以致用的途径,多层面礼仪实践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是全面、立体展示学生能力的窗口,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渠道。利用多层面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运用和探讨,形成"四层一循环"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和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6.
左思《咏史诗》有"千古绝唱"之美誉,在西晋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咏史诗》的写作年代,长期以来颇多歧见。依据作者的生活轨迹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推测,《咏史诗》大致写于太康初《三都赋》撰成至元康初再次步入仕途之前和左思退居宜春里之后这两个时期。这样推定《咏史诗》写作时间,颇能洞见左思矛盾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中有不少自杀描述值得关注。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尽忠、死节、绝望三种。从美学的角度看来,《左传》中的自杀描述,大都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如果运用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中的“内射作用”与“死亡本能”等理论,对其加以观照,可以对自杀者的自杀动机作新的诠释。从文化学等角度探讨《左传》中的自杀描述,可以更进一步揭示其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8.
唐代初期《五经正义》的问世使经学得到空前统一,而奉敕编纂《五经正义》的孔颖达于“三传”中独选《左传》以释《春秋》、并屡屡强经就传之举,使《左传》在《春秋》经传中的地位呈独尊之势,“遗经存传”之风盛行。但“安史之乱”后,以啖助、赵匡等为代表的“新春秋学”派却独尊《春秋》,对《左传》进行了诸多质疑和贬抑。而啖、赵此举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探讨,更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需之举,体现出了一片拳拳救世之心。  相似文献   

19.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开展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其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礼仪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礼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书中记载的服饰类名物词数量众多,包括祭服、丧服、朝服、吉服等各种具体的服饰类名物词共计152个,这些众多的服饰类名物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服饰语义场。而服饰是划分社会等级、辨别亲疏关系、表达人们心愿的重要工具,本文在全面考查、整理《礼记》服饰类名物词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服饰类名物词系统的不同层次,同时探讨了先秦礼法制度下的服饰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