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惠民 《今日科苑》2006,(11):27-27
科学家推测,交流或协同完成需要亲密接触的任务,使得人类眼睛尤其炯炯有神,引人注目。并据此提出了眼睛协同假设理论。为了验证此理论,科学家进行了首次直接的验证测试———将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激光在农业和生物技术、医学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的情况谈了对人类生活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3.
佚名 《知识窗》2009,(1):60
美国HSNBC网站最近公布了迄今最伟大的太空望远镜,这些近20年里先后进入太空的望远镜好比“太空之眼”,帮助人类对宇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激光在农业和生物技术、医学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的情况谈了对人类生活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阳 《百科知识》2012,(8):28-30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目光不仅能观察世界而且能流露出彼此的心声。为何人类的眼睛如此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6.
李津军 《百科知识》2011,(9):50-52,2,69
人类的眼睛素有“心灵之窗”的美誉。与人类眼睛蕴含的独特魅力相比,动物的眼睛却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无穷奥妙。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物的眼睛常常极好地反映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动物眼睛在结构上和机能上的差别和特色,可谓千奇百怪。  相似文献   

7.
浙商转型升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重要出路之一就是创新.基于适配理论,通过对比分析,论述浙商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原因,进而提出浙商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具体策略,并阐述浙商实施破坏性创新所需的内部支持.这既丰富了浙商转型理论,又为浙商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8.
《大众科技》2009,(3):4-4
一辆汽车正在公路上高速行驶,前方突然有了障碍物,驾驶员正措手不及,汽车却自动停了下来,当障碍物消失,汽车又自动恢复正常行驶……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惊险镜头,而是去年12月底在南京理工大学一个科技鉴定会上的真实场景。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文化》2010,(9):41-41
<正>眼睛被眼科医生称为紫外线的靶器官",说明紫外线是伤害眼睛的危险敌人。眼睛是对紫外线最为敏感的部位,它能吸收各种波长的紫外线,其中波长为280毫微米的紫外线对角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知网文献总库(CNKI)为资料来源,检索1997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发表的有关破坏性创新的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这些文献在发文时间、发文内容、发文期刊、发文作者、发文单位、研究资助基金、被引用次数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文献内容对国内破坏性创新研究的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述评,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科学生活》2011,(9):38-39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已经知道海龟、燕子和其它一些必须做长距离迁徙的动物能够看到地球的磁场,但是事实上这种能力似乎也存在于人类的眼睛中。隐花色素是一种对磁场感知极为关键的蛋白质。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的神经学家斯蒂芬·拉皮特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果蝇身上进行的实验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人类眼睛中含有的隐花色素和果蝇眼睛中舍有的隐花色素具有同样的功效。那么人类又是否可以像动物一样通过人眼中含有的隐花色素来进行定位呢?  相似文献   

12.
眼睛的颜色     
许多人喜欢根据某人眼睛的颜色来判定他的性格和一些固有的品质。其实,一个人眼睛的颜色与其遗传基因有关。眼球是眼睛最主要的部分,它还包括角膜、晶状体、虹膜等重要的结构。眼球的最外层是角膜,它的后面是由血管、有色细胞组成的血管膜。紧贴在眼球晶状体外面的是虹膜,就是它决定了一个人眼睛的颜色。它的一个深层面里有许多特殊的细胞——含黑色素在内的色素细胞,这一点我们可以透过角膜看到。所有的人一出生就有一对淡色的眼珠。但是,当眼睛里出现黑色素酶时(一般在儿童2~3岁),人眼睛的颜色就开始形成,之后便固定下来,终生不变。细胞…  相似文献   

13.
企业的破坏性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技术创新呈现出间断性和不可逆替代的特点,Christensen发现有很多这样的技术有助于企业生产出新产品,这些新产品的性能并不一定由于现有产品,但它们却能为顾客提供一些新的产品特征,创造新的顾客价值,他把这样的技术成为破坏性技术。破坏性技术无疑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当破坏性技术出现时,很多企业表现得不知所措,发展减缓,甚至走下坡路以致退出市场,最终陷入“创新者困境”。并分析了企业在识别以及选择破坏性技术时遇到的障碍及原因,进而提出了几点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许多植物是有年轮的。然而,人类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也有年轮的存在,似乎谁也没有听说过。但这一有趣的生命现象,近年来已被科学研究证实。这个年轮存在于大脑和双手中,日本东京大学的科研人员曾对一些人进行声波测量试验,当声波的频率和人的年龄相等时,人们  相似文献   

15.
16.
卢锐  吴云  王军 《中国科技论坛》2012,(2):42-47,63
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一种非连续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低端破坏和新兴市场等独特价值进入非主流市场,建立起新的客户价值结构,改变了行业既有的竞争规则,破坏了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基础。本文首先对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从技术和商业层面分析了比亚迪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比亚迪所存在的突出优势和弱点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本文在梳理该理论形成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进一步明晰了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概念,构建了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模型,进而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忠东 《科学中国》2007,(11):42-43
超级视力 一提起鹰,大家都不陌生,它那翱翔蓝天的巍巍雄姿常常令人钦佩不已.你或许很难相信,鹰的那对眼睛竟然如此犀利,当它栖息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那高耸入云的屋顶时,能够准确无误地看见人行道上的一角小银币.鹰的"视敏度"等于人类眼睛的8倍,这主要是因为,在它的视网膜上,每平方毫米范围内的"视椎"多达100万个.  相似文献   

19.
破坏性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战略性竞争工具,对企业突破成长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奇瑞公司为例,使用扎根理论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奇瑞公司的成长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通过情境化方式构建出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成长模式框架。研究发现,奇瑞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嵌入了破坏性创新战略,通过技术破坏、产品破坏、市场破坏和服务破坏等方式完成了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并实现了快速成长。归纳总结了奇瑞公司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成长模式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薛捷  张振刚 《科学学研究》2011,29(1):154-160
 破坏性创新为新进企业冲击和侵入在位企业的市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作为轿车领域的新进者,面临着领先的合资品牌轿车的激烈竞争,长城汽车作为自主品牌轿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其创新战略符合破坏性创新的特征。通过对于长城汽车的案例研究,分析了长城汽车轿车产品的特点、破坏性创新的思路以及产品的市场侵入模式,对于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