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宽饶异端分子达成正义有赖于遵守教会法规 ,律法的刚性则由仁慈来调和 ,正义和仁慈都发源于基督教之爱———对灵魂拯救的关怀 ,教会法的最高原则是拯救 ,也即是爱。赦免的频繁使用赋予教会法高度的弹性 ,只要于当事人的精神福祉有益 ,教会在原则上倾向于宽松地解释和应用法律。《教会法汇要》全书构成对这种法律观的经典表述 ,格兰西对异端分子和异教徒的处分展示了如何依照这一法律观应对一系列具体复杂的案件 ,特别是如何理解和实践宽容———一个至今为人们所关注的敏感问题。教会法规定异端分子受绝罚 ,但教会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以…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西欧教会曾严厉镇压异端运动,同时又有一系列宽容的思想和举措。这是逻辑混乱或虚伪吗?教会法对异端分子的处理展现了基督教宽容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存在和运作,也说明这一宽容的渊源不是对真理的怀疑和冷漠,而是出自对神恩的信心、对他人良知的尊重。真理只能在历史进程中得以认知。而对宽容的评价也只能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按照12世纪教会法学家格兰西的理解,处分异端分子的方式和举措典型地展示了正义和仁慈统合于爱,而爱就是关怀人类的拯救。不论是对罪犯处以绝罚还是鼓励他们与上帝和教会和解,相应的教会法规范都应该遵循,但是解释和应用法律必须考虑时间、地点、案件和当事人的特殊情形,据此减免刑罚或停止律法的施行。有时教会宽恕异端分子,期望他们能因此更快地纠正谬误。宽恕,不应该是神职人员渎职的借口;严格执法,也不应该蜕变成贪图和炫耀个人权威的机会。教会法对株连的批语尤其值得借鉴。教会法关于宽容的原则在律法的解释和施行中并未得到完全贯彻,迫害和滥用权威的现象时有发生,可知在寻求真理的同时又怀抱宽仁之心何其难也!  相似文献   

3.
耶酥曾经打了个比方:一个人有一百只羊.其中一只迷失了.他找到了时的高兴比拥有那没有迷失的九十九只更强烈。耶酥的这个比喻是要告诉人们:上帝看重迷途的羊要远胜于从不迷途的羊,喜欢悔改的罪人远胜于无需悔改的义人。耶酥说:“一个罪人的悔改,在天上的喜乐会比已经有了九十九个无需悔改的义人所有的喜乐还要大呢。”  相似文献   

4.
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基督教内部不符合正统教会神学理论的学说和观点都被斥为异端。有正统的权威,就有非正统的对立面。从奴隶制罗马帝国到中世纪欧洲,被奴役被剥削的广大下层劳动人民在异端的形式下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反抗上层统治阶级的斗争。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异端的观点和主张、构成主体及教会和世俗政权对待异端的态度又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陈如剑 《考试周刊》2010,(48):239-239,232
伴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修道院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各个方面,主要是同政府和教会有着复杂的联系。修道院最初被教会视为异端,进而被教会接纳,终于在中世纪发展到鼎盛时期,最终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6.
关于莎士比亚的妇女观是新型的人文主义说,几乎已成公论。但是,无论是从他的戏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关于家庭主妇的观念,还是关于寡妇以及少女的观念,都明显地反映出他那与基督教文化精神和教会世界观一脉相承的等级、秩序、和谐的思想观念,因此,莎士比亚的妇女观在本质上并不是人文主义的,而是传统的教会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彼得大帝的改革历来为史家所称道,而本文论述道:教会改革在彼得的整个改革活动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从经济上削弱了教会的力量,而且也从政治上打击了东正教会这一对沙皇政权形成威胁的力量。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配合、促进了他在其它方面的改革,或者可以说,教会改革本身就是彼得一世全面的社会改革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中具体地分析了彼得一世教会改革的动因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周秀伦 《考试周刊》2010,(50):215-215
幼儿很喜欢玩水,发现什么地方有水,总是想方设法地去玩水,对此家长采取各种办法总是无效。我的孩子小时候也爱玩水,家中洗衣服的水、洗碗的水等都必须藏起来,否则他就会想方设法去玩,会把衣服弄湿,将地弄湿,冬天甚至还会感冒。他总是偷偷地去玩,防不胜防。后来我采取了一种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我教会他自己挽衣袖,告诉他尽量不要将地面弄湿,然后装一盆水放在那儿,让他尽情地玩,二十几分钟后他就跑开了,觉得玩起来没意思,以后对玩水也不再感兴趣了。  相似文献   

9.
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确立了其在西欧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并且在基督教内部产生了教派斗争。自诩为正统的罗马教会把所有不服从其统治的反对派都称之为“异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端所指代的内容不同,教会对待异端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了有关“惩罚异端”的神学理论,世俗政权与教会联手对异端进行打压,异端运动与基督教正统之间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斗争。异端运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运动,它与经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时期的异端运动虽斗争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对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威胁,对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几乎与罗马帝国同时兴起的基督教在传布过程中,因受希腊和拉丁两大文化的影响,具有了不同的文化"基因",进而形成了统一基督教王国中的希腊和拉丁两大教会共同体,即我们所熟悉的东、西方教会。随着帝国的东、西分治,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国家的兴起,东、西方教会也处于了不同的政治环境中,双方渐行渐远。同时,罗马教宗对普世教会至高权威地位的坚持必然会与君士坦丁堡牧首地位的上升产生冲突,于是,对普世教会至高权威地位的争夺成为东、西方教会冲突的焦点与"死结"。1054年,罗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强硬个性的碰撞、以及教义和礼拜仪式方面的争执,成为教会大分裂的导火索。1054年教会大分裂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相似文献   

11.
《集宁师专学报》2014,(1):35-42
《十日谈》关于教会腐朽与淫乱生活的批判是中世纪教会真实生活的写照,并不是作家出于文艺复兴的时代需求而刻意夸张的结果。通奸叙事是对典雅爱情中柏拉图之爱的一种补偿,市民伦理从理想主义的精神之爱升华为理性主义的性欲之爱。在女性异端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女权运动的萌芽,作品歌颂了女性的美德。同时,作品所传播的人格平等思想受到了基督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 世纪20 年代, 教会高校历经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不得不变革图存, 在课程教学方面有很大的转变。本论文力图考察该时期广东教会高校课程设置的转变, 从而更清楚地了解教会高校中国化的进程, 也为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教会中学的校长多由外籍神职人员担任,他们大多具有虔诚的基督教信仰,有很高的 办学热情和较强的能力,在教会中学的创办与初步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素 质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到了20世纪20年代,教会中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批外籍 传教士校长的素质却明显退化了,成为教会中学世俗化与中国化的主要障碍之一,不可避免 地为华人校长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王首程 《教育导刊》2003,(8):101-103
自1872年起,西方基督教教会势力开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此后的70多年里,西方国家通过传教士在我国开办了一批大学,客观上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开办大学的同时,西方教会势力也在我国一步一步地实施着传教,并通过传教对古老的中华民族进行全面的化渗透与精神控制战略。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会大学,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不应忽视。上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的教会教育研究是“文化侵略论”占主导地位。教会教育研究的政治评价,以及韬奋研究的政治性定位,导致在韬奋研究中关于教会教育对韬奋的积极影响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当教会大学的价值被重新认识的时候,圣约翰大学对韬奋一生的影响与价值也应当给予重新梳理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在英国的权势始终没有达到象西欧大陆那样君临一切的主宰地步.教会对思想的压制,也从未达到象西欧大陆那样骇人听闻的地步.这一时期英国少有异端,教会及社会对异端的态度一般都不极端.在不同程度上,社会对信仰宽容的默许和容忍,是宗教改革前英国宗教和社会的基本状况,也构成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背景.  相似文献   

17.
教会中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草创、扩张、兴盛、衰退四个阶段。教会中学传播西学,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和对象,对我国中学教育的产生有直接示范作用,对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产生重要影响,教会中学的管理、教学模式对传统教育模式冲击很大,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同时,我们也要认清其文化渗透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期,教会教育界对中国自清末以来建立的新式教育开始有比较积极的评价,合作与交流的愿望加强。一方面,开始采用中国政府规定的课程和教材,另一方面,教会教育团体与中国教育社团也比较多地互相交流。两个教育系统的合作与交流打破了二者长期以来互相隔离的状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死刑赦免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赦免制度,是指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生效后,如果该死刑犯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或具有其他特定条件,暂缓死刑命令的执行,在法定期限内,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死刑执行的赦免令,原死刑判决不予执行,而改处并执行其他刑罚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消除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若干矛盾,也有利于进一步贯彻“少杀慎杀”死刑政策,有利于避免错杀,同时也是更好地履行我国国际义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耶酥基督在召唤盐吏马太做他的门徒的时候,他其余的门徒不解地问:“主为什么要召唤一个罪人来传神的道呢?”耶酥这样回答道:“健康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