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家莹 《海外英语》2022,(17):11-12+17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蕴含意境的独特文学体裁。由于中西方文化和诗学存在着巨大差异,翻译出一篇受目的语读者喜爱的诗作并非易事。许渊冲先生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都在古诗英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比于许渊冲的译文,庞德的译文更受西方读者的喜爱。两位译者同为翻译大家,但是西方译者的译作比深深了解中国文化的中国译者的译作更受目的语读者的欢迎,这一现象值得研究。该文从苏珊·巴斯内特的“种子移植”观点出发,从情感和意象两方面对比分析了许渊冲和庞德的译文,发现许渊冲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并且倾向用韵律表现古诗的音乐美。庞德倾向于使用改译的策略,将中国古诗的意境移植到西方的诗学土壤中,使译文更容易让西方读者接受。这点发现也许有助于中国古诗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
埃兹拉·庞德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新诗运动中最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英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神州集》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收录了《诗经·小雅·采薇》《汉乐府·陌上桑》等十九首中国古诗的英译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十九首诗歌里有十二首都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不仅想象力丰富,用典也极为巧妙。这些典故涉及中国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但由于中西历史文化的巨大隔阂,不可译性非常强,是古诗英译中的一大难点。本文从《神州集》中选取一些李白创作的包含典故的诗歌,对庞德译诗关于这些典故的翻译方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得失。  相似文献   

3.
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庞德不仅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而且还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在中诗英译过程中,他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汉语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当前语境下中国文化外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选择何种翻译策略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英译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考虑的问题。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主要包括易化、多样化和简化三大翻译策略,其中简化策略包括概括法、释义法、替换法、节略法和增添法等五种方法。本文聚焦简化策略中的增添法,首先指出增添法的内涵,进而结合汉语古诗英译语料,从名词意象增添、形容词意象增添、动词意象增添以及短语或短句意象增添等四个方面对增添法进行阐释,最后对译者使用增添法的原因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一直都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忠实”翻译观一直被奉为译界的金科玉律,但文学翻译是一种涉及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主体等多种因素的跨文化转换活动,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庞德的译作《华夏集》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译界学者对其中的误读误译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接受美学关于作品与读者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为文学翻译研究开创了崭新的视角,更为探讨司空见惯的误读误译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其实有些所谓的误译恰恰是对原文的创造性翻译。通过对庞德英译李白名诗《长干行》的分析,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了庞德的翻译目的和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赵枰 《文学教育(上)》2013,(21):110-111
中国古诗向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经几个世纪,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翻译高潮。本文试图从改写理论出发,运用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因素,以中国的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和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从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汲取灵感,大量译介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来分析中国古诗英译中译者对于原诗进行的"改写",以及这种"改写"所达到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视角选择问题,认为鉴于英汉诗歌在语言特征、格律规律、审美倾向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根据译诗的意境来灵活选择视角。提出了采用局中人视角,将原诗的旁叙译为自叙,采用第二人称、将原诗的旁叙译为对叙;增译第二人称、将原诗的自叙译为对语等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叹许。为了将这些诗作呈现给读者,许多翻译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投入到中国古诗的翻译中。但要想将语言与文化、形式与内容在译诗中统一,甚至达到译诗更比原诗美的境界,绝非易事。本文通过比较唐诗《江雪》的不同译文突出了许渊冲作品的精彩之处,总结了古诗英译之艺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许渊冲教授的几首古诗英译作品为例,说明创译虽然是作为汉诗英译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如果译者背离了古诗原义而随意加以主观创造,译文就有可能存在误译。因此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还是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忠实于原作。  相似文献   

12.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替换四类,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使用进行深度的描写研究。  相似文献   

13.
邵春发 《海外英语》2012,(14):149-150
中国古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的文学历史星空中灿烂夺目,然而要将中国古诗介绍到国外并让外国人欣赏其独特美感却不甚容易。在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其形式、内容、内涵等不可能实现完全对等。而在最佳关联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古诗英译能达到对等的最大化。该文试图以中国古典格律诗为蓝本,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探讨最佳关联原则对中国古诗英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术界对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庞德荚译中国古诗中误译的典型范例,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来分析其误译的根源,据此认为庞德的翻译是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三要素的制约下,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其误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国古诗英译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和地名的翻译问题。通过对《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中一些英译古诗的分析,阐述在古诗英译时如何利用许渊冲提出的“三化”理论即等化、浅化和深化方法处理人名和地名这些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16.
古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英译,可使不同国家了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思维方式.本文试从语气与情态方面探究古诗英译,初步探讨古诗原文与译文如何在语气与情态方面达到等效.从而为翻译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意象派和漩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诗歌翻译上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建树,庞德的汉诗英译又以意象的成功转换见长。运用例证的方法,从意象的忠实再现和叛逆性创造两个方面对庞德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策略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唐诗英韵》是晚清官员兼学者蔡廷干英译中国古诗的代表作,也是近代中国英译汉诗的开山之作。本文从译介动机、译介策略、译文接受三个方面探讨这一译作以及蔡氏的翻译实践。研究发现,蔡氏译诗具有明显的文化和政治动机,而为了实现其动机,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有利于目标读者接受的归化策略和明晰化策略,体现了强烈的读者意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当下语境下探讨蔡氏译诗,对译者素养、翻译模式、读者意识和翻译策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祝朝伟 《外国语文》2023,(3):100-106
庞德中国古诗及儒家经典翻译研究成果丰硕,但庞德时代的翻译标准与价值取向却鲜有人研究。本文在界定庞德时代概念的基础上,以理雅各与韦利等译家的译作为依据,探究庞德时代的翻译标准与价值取向。研究发现,以忠实为核心的学术性翻译是庞德时代的翻译标准、以厚重翻译为特征的文化阐释是那一时代的翻译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在SusanBassnett的TransplantingtheSeed一文中提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通过对一些古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着重分析可译的客观性,并介绍了对不可译的处理方法,如风格、音韵和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