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班主任之友》2002年第3期上拜读了一篇见解独特的文章:《有一种伤害叫做爱》。作者以优美而伤感的笔调述说了两个故事,力图阐明教师的爱如何对学生造成了“伤害”。读罢此文,笔者想问:爱是一种伤害吗?第一个故事,女生作文写得很好,受到语文老师的宠爱。在语文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女生作文特别出色,甚至“也发表了一些东西”。遗憾的是,“她没有考取大学”,因为“数学太差”。笔者不明白,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教好语文,学生数学没学好怎么会是语文老师的错?女生“严重的偏科现象”与语文老师“单方面的引导不无关系”是什…  相似文献   

2.
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幼儿园图书馆的一位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稚嫩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哦...  相似文献   

3.
唐五代,我国民间盛行着一种“俗讲”文学,内容大多是佛经故事,也有不少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记录这种“俗讲”的文字,就是“变文”.因为俗讲是一种讲唱文学,变文的作者又大多文字水平不高;因此,变文中的语言不仅保留了许多唐五代的口语、俗语,也参杂了不少错字、别字,存在着大量的同音替代现象,如:  相似文献   

4.
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带到幼儿园的图书馆,他们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人生的第一课。一位教师笑吟吟地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故事。“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里,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个小朋友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慢慢地说:“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幼稚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另一边,老师用一张非常好的纸,认真、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有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了一个“爸爸”,画了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画得很不像样,但是,老师同样很认真地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了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和出版的年、月、日。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多么好啊!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与全班孩子学习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老师的手》,作者是美国作家。文章主要写了在感恩节那天,老师要学生们画一幅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孩子道格拉斯画了一只手。大家议论纷纷,猜测着是谁的手。这个男孩子悄悄地告诉老师:“老师,这是您的手。”因为老师经常牵同学们的手,也经常牵他的手。在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也许感恩节的意义并不在于接受礼物,而是借此机会感谢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无论这种付出是多么微小。”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用这幅画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感谢,确实让人心动。在一种很美好的氛围中,我和65个孩子一起读着这个故事。“我很想对你们说一句话,可以吗?”我很郑重地问孩子们。“好啊,当然可以。”65个孩子静静地望着我。  相似文献   

6.
“妈妈和老师说的不一样,我听谁的?”每周一的班会中,孩子们无忌的童言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复华小学四年级九班的李玉倩老师忧心忡忡。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老师说:“学校五天的德育工作,孩子回家两天往往就变成零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该校校长刘金枝告诉记者:现在,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家长在孩子的“分数”与“能力”上,往往是更看重前者。不少家长不把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视为“正事儿”。刘校长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老师捡到一名学生丢失的铅笔,当老师问这名学生时,一场对话耐人寻味:“是你的笔么?”“不是。”“…  相似文献   

7.
《一堂阅读课》是一篇精彩的教学故事,作者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一位美国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共读经典童话《灰姑娘》的动人情景。在阅读课上,这位老师以关爱  相似文献   

8.
在师生关系中,常见“顶牛”现象。老师要某位学生干某事,他偏不干;老师批评他,他不接受。和老师唱“对台戏”常常是这种“顶牛”现象的具体表现。而这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攻击性行为,它是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使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范围广、类型多、特征复杂。就范围而言,中学生“攻击”的对象除老师外,还有同学、家长和社会人士。类型主要有需求不满足型、取乐型、迁怒型、模仿型、报复型、病态型等等。其特征有隐蔽性、偶然性、复杂性、组织性、破坏性、仿效性、预谋性和手…  相似文献   

9.
一、穿插法。这种方法是在识字教学中 ,根据新教生字的特点 ,插上一段“故事”或“笑话”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如我在教生词“山坡”的“坡”时 ,结合平时有的同学写左右结构的字 ,出现左右的间距较大不成字或成两个字的现象 ,讲了个故事 :有个同学叫“朱月坡” ,本来是个很好听的名字 ,可是这个同学平时书写不认真 ,开学时 ,来了一新老师 ,当这老师第一次批阅作业本时 ,把这个同学的名字念成“朱肚皮”。讲到这里 ,学生们一阵大笑。我向学生追问。能知道老师这样念是什么原因吗 ?当然他们很快就答对了。以后的书写中 ,同学们改变了以前…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话。作者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宣传的道理,寄托在虚构的故事里,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品就叫寓言。它是形象和意义相结合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学生:老师,愚公是不是有点傻?要不是天神帮忙,他哪天才能把山挖平!他就不能在山中修路,或者把家搬走?老师:你想得还挺多,不过话不能这么说。读《愚公移山》,首先要扣住寓言故事的特点,然后要领会作者的原本用意。否则,可能会顾小失大,甚至宝山空回。学生:那您给说说,我说的怎么不对了?老师:先说说扣住寓言的特点吧。寓言是用虚拟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既然是假想出来的故事,就不能处处“落实”,一味地“就事论事”,更不能节外生枝地去考虑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他们全去挖山运土,还种不种庄稼了;不种庄稼吃什么;途中吃饭住宿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新学期,老师走上讲台,微笑着开始新课程。 他说:“作为老师,我想给你们mentor(良师益友、 伯乐)式的、能指引你们的帮助。至于能否成材, 就要取决于你们的悟性和追求。”他告诉大家,在 书本知识之外,更重要是获得一种vision(先见之 明),一种逻辑思维方式。 “有谁玩过蟋蟀吗?”他忽然问。 一位男生回答:“我玩过,可好玩了。” 一位女生说:“蟋蟀有个雅号,叫‘促织’。 我爸说,这种虫子让人玩物丧志。” 老师说:“先不讨论蟋蟀的是非,我讲个有 关蟋蟀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位昆虫学家和他…  相似文献   

13.
张素芹 《教育文汇》2010,(12):31-32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幼儿园里,一个孩子语无伦次地讲了一个故事:“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老师鼓励孩子配上“爸爸、妈妈、我”的插图后,装订好,并写上作者、插图者的姓名、出版年月日,然后高举这本“书”说:“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书。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王荣 《科学课》2009,(9):32-33
读到《科学课》杂志2008年第6期“教苑耕耘录”中李燕老师的故事,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这种冲动,缘于我和李燕老师有过一面之缘,缘于我们都是科学课教学行列的实践者。所不同的是,我是典型的“半路出道”,回想这几年设法让孩子喜欢上科学课的情形,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一开始就吸引住孩子”。  相似文献   

15.
读到《科学课》杂志2008年第6期“教苑耕耘录”中李燕老师的故事,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这种冲动,缘于我和李燕老师有过一面之缘,缘于我们都是科学课教学行列的实践者。所不同的是,我是典型的“半路出道”,回想这几年设法让孩子喜欢上科学课的情形,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一开始就吸引住孩子”。  相似文献   

16.
(推荐与评析:菲菲)如果我问你,老师像什么?相信大家都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像园丁,默默耕耘,辛勤劳作;老师像蜡烛,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在这个故事里,作者为自己心中的老师作了新的诠释:老师就像太阳,给予学生们温暖和明亮,用自己的光芒全心全意地映出学生们彩虹般的未来。虽然时过境迁,可是那位个子不高、大眼、迷人,总是笑容可掬的老师却依然在作者的记忆里历久弥新。在作者眼中,老师是一个聪明、可爱、平易近人又重感情的朋友。墙上的“豆豆龙信箱”,因为爱说话被画的“小花脸”,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解,游览车上的欢歌笑语,还有临别时的珍…  相似文献   

17.
从“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到“执着于描绘自己的故事”,那是一种飞跃,是一种对人生认识的突变,也是从少年到青春期的转变。作者从小喜爱看书,常常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人生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别人的故事里蕴藏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它让人懂得生活,懂得社会,获取知识。所以,小时候的人们,都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以此关注人生,充实自己。长大了,作者的阅历增长了,联想到自己的成长道路,认识到自己也有令人羡慕的故事,“当我们醒来,走进现实的阳光里,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故事原来也这般亮丽迷人。它不仅打动自己,也一样打动别人,我们不是…  相似文献   

18.
小歌 《海外英语》2010,(12):48-49
自“咬文嚼字”栏目开办以来,一直有小歌老师陪伴着大家,为大家讲解英文写作。几年下来,也积累了不少小作者的精彩故事。下面。就是小歌老师重现经典故事的时间了……  相似文献   

19.
在某教育杂志上读到一则故事。王老师和朋友九岁的小女孩闲聊什么是“提拔”,王老师着实费了一番口舌进行解释,小女孩在弄明白的当儿,问王老师是不是语文老师。原来小女孩心目中的语文老师是喜欢解释的人。这件事引发王老师思考。王老师联系到平时语文老师太喜欢解释、说教,遭遇孩子反感,认为一句“你是语文老师吗?”折射出孩子对这种解释、说教的潜意识抵制,  相似文献   

20.
一、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老师认为应该是作者,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写作中的叙述人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