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名句赏析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注释:烟,指雾气。春意,春天的气氛。句意:在雾气缭绕的绿杨林外,清晨的寒气不重,红艳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正浓。说明:语出宋代宋祁的《木兰花》。这两句对仗工整自然,词意艳丽可爱,历来为人吟玩不释。词人善于用听觉写视觉,以动写静,“闹”字一落笔,顿觉枝头繁花簇簇,蜂旋蝶绕,春意盎然。宋祁被称为“红杏尚书”,当之无愧。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注释:过,飘过。句意:庭院里月色明亮清澈,无数的杨花飘过却没有一丝影子。说明:语出宋代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这两句虽然仅仅写了月色、杨花…  相似文献   

2.
名句赏析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注释:自知,知道自己的长短得失。自见,自己显示自己,“见”通“现”。自贵,自己把自己看得高贵。  相似文献   

3.
一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出处] 唐代李商隐《花下醉》[原诗]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注释] 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仙酒。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鉴赏] 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了,醉花迷花已达极致的诗人心中流连称赏之情涌动不绝,便在客散酒醒之后的深夜,还手持红烛赏残花,领略行将消逝的美。(河北严树聚)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出处] 唐代张祜《赠内人》[原诗]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相似文献   

4.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事物写活了。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而且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这一“闹”字,把读者的思绪从杏花枝头延伸到意趣盎然的广阔的春色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此句层深意深。一层:见花落泪;二层:含泪问花;三层:花无情不语;四层:花乱飞去。这种借物表情的写法,反映了女子内心的痛苦,烘托了她怅然若失的心情神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相似文献   

5.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异常珍贵自己的满腔热血,即使牺牲后也要化为万丈碧涛,淹没敌人,表现了作者拯国救民的奋不顾身的精神。清秋瑾《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  相似文献   

6.
边塞诗是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闪耀着奇光异彩。产生出许多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本文仅对部分名句作一赏析。同学们可尝鼎一脔(luàn),从中体味边塞诗雄浑格调和边陲严酷的戍边生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二句出自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道  相似文献   

7.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鲁迅不是一个诗人;就是鲁迅自己,他也可能这样认为。他的作品编成过多种集子,惟独诗歌,他生前没有单独出过集子。现在见到的他的诗歌,有70余首,其中又以旧体诗居多。这些诗多收在《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里面。鲁迅留下的诗歌不多,但正如郭沫若所说,"偶有所作,每臻绝唱"。也正因为如此,诗歌中多  相似文献   

8.
1.“过犹不及”。(孔子) 赏析:事情做得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从哲学上看,孔子提倡坚持适度原则,这样才能保持事物的原有性质。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赏析:时光就像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具有辩证法思想。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赏析:温习旧的知识能够有新的收获。这种“旧”向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其中的名句因其优美、清新、隽永、深刻而被后人广泛传诵.近几年来,中考中对古诗词名句的赏析题目时有体现,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裴新媛 《现代语文》2011,(10):79-80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安排古诗文50篇,其中古代诗词34首。由此可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古代诗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古代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情感的结晶,生活的折射,历史的回眸。阅读优秀的古代诗歌,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语言修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古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引导学生在感知、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进行记诵积累.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古代诗歌,这是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中考考试越来越关注古代诗歌的阅读考试,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中考诗歌考试的动向,研究和发现古代诗歌的考试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5.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一片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到处都传来捣衣声。捣,读作:岛。古代妇女洗衣都用木棒,一面洗,一面打,叫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12月,我市举办普通高中开放周活动,笔者有幸与承办方福建长汀一中的罗伟华老师开展了有关诗词哲理分析的同题异构。虽是借班上课,但学生明亮的眼睛、兴奋的表情、踊跃的表现和听课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表明这节课是精彩有效的。笔者试以这节诗词微专题哲理分析课为例,谈谈自己  相似文献   

17.
方配秀 《学语文》2012,(3):48-49
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些,都要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高考期间的复习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不少句型或因交际范围广,或因结构巧妙而活跃在高考试卷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句。本文谈谈常见名句的使用特点及在高考中的考查情况,以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陶立生 《教师》2010,(29):72-7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还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还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