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代词宗,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 典,涵蕴丰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同一首诗歌里往往交叉运用. 比如写愁情.南唐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演讲春水向东流."诗人运用了设问,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寓情于景,写出了愁之多,愁之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古诗词中"愁"的审美意象,首先从比兴的角度,把"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把"愁"看作一种抽象情思,寻找其与诸多审美形象之间,在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方面的相似,鉴赏了芭蕉、梧桐、丁香、流水、风烟等意象.其次,把饱含愁情的作者的整个内心世界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红绿意象、闲愁意象等,了解词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时...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用"愁"堆砌起来的,离别之愁,相思之愁,怀乡之愁,亡国之愁,还有说不清其实说得清的"闲愁".翻开书卷,它会绵延而来,弥漫天地,哀伤处令人心悸,深沉处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诗"无端"的感伤情调,乃其悲凉体验的蓄积酝酿、天长日久盘旋郁积在心头,终致成为其思想气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及其展纸濡墨,愁情恨意便已笼罩毫端.诗人的悲剧性心态在淹蹇生涯中浸润加深、弥漫扩散,其整付心肠都已浸泡在悲愁之中,深广到无从提起的地步.诗人之愁也就超越具体情事,而抽象为一种生命之愁、人生之愁.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词史中,宋代写“愁”的内容颇多,其表达“愁”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但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对比手法。  相似文献   

7.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善书画、工诗词,因她特有的气质、性格、经历、审美取向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对"愁"情有着深刻独到的感受和体验.她以其女性的细腻情怀和独特感悟把"愁"表现得极具感染力,为中国词坛增加了几多灵气、几多温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语料库分析方法,对《全唐诗》前六卷中含"愁"隐喻的诗句进行了考察。通过研究发现:《全唐诗》前六卷中含"愁"诗句的隐喻可以归纳为意象隐喻、拟物隐喻、身体隐喻以及拟人隐喻4种类型。其中"愁"的隐喻诗句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多将抽象的愁绪附丽于具体的事物,具象或为自然景观或动植物或乐曲或身体器官等。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个人等众多原因,“愁”成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字眼。古人写愁不仅手法多样,愁的内容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古代文人常借助流水、芳草、鹧鸪、寒蝉、秋雨等意象表达乡愁、闺愁、怀才不遇之愁、国破家亡之愁等。  相似文献   

10.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一次次在讲台激情诵起这些千古绝响,与学生口若悬河大话"李式愁怨"之时,爽意过处,总似隔着一层痒,似未理透.  相似文献   

11.
《破阵乐》、《破阵子》、《十拍子》在《教访记》中是三种各自独立的曲名,因曲谱失传,三者在音乐上的关联已难考述,通行的《破阵子》是从《破阵乐》中摘遍而来的说法似难成立,又考之词律,《破阵乐》是不能作《破阵子》的别名的,《十拍子》能否作《破阵子》的别名,目前也难定论。《破阵子》的词体、词情和气格,都“始”于并“正”于《云谣集》中的四阕敦煌词。  相似文献   

12.
“文革”时期诞生了大量的传统诗词,这些诗词或述心言志,或上关国政、下察民情,或揭露“文革”丑恶的社会现实,或抒写对妻子的思恋、对儿女的关爱……但不论以何种面目出现,都能做到有感而发,缘情而作,从而大大拓展了传统诗词在当代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3.
“词体发生于民间”与“词起源于燕乐”,在音乐文艺活动的层面上是相关联的学术命题。词体发生学的研究,应当解脱空洞推论某种音乐特性导致词体产生的单一思路,以“人的行为”为中心,探究在歌曲传唱与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中词体生成的行为机制,以求“词体起源”获得符合历史真相的解释。脱离人的行为而以物化音乐为出发点的词体起源说,在学理上应予彻底反省。其延伸的学术启示是:当代文体学研究应建构富有新意的“文体生态学”和“功能文体学”,从而使文体起源与流变的研究得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4.
“美辞学”说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孔子提出了“情欲信,辞欲巧”,从传播的效果要求语言应具有文采。“美辞学”说的提法曾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修辞只追求语言形式的美而不论内容的真和善,从而使修辞实践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事实上修辞学所研究的“美”不仅仅指形式美,它还含有“真”、“善”等义。“美辞学”说对语言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妻子”形象是苏门词人对词坛的新贡献,她们主要出现在悼亡和寄内、寿内几种题材中,灌注了词人深厚的情感和尊重女性的态度。“妻子”形象以“净化”男女之情,为婉约词开一新境界,其意义不减于豪放词的开疆拓土。  相似文献   

16.
“以诗为词”的缘起,是涉讼已久的一段公案,各家之说莫衷一是。章以北宋党争为视角,从党争与词的言志功能的获得、党争与词的内质变化、党争与振兴词格三个方面,对“以诗为词”这一学现象做了新的论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18.
婉约词与豪放词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题材范围、所表达的感情、感情表达的方式、表现方法、语言运用、对音律的态度、最后造成的意境、给读的感受、总体风格与审美效果等。例如:以题材范围来看,婉约词不外乎男女恋情、离别相思、伤春感时,多局限所谓“艳科”之范畴;豪放词则大致国家盛衰、时政得失,小至个人理想抱负、日常感受无不可入词。当然在实践中也有将两种风格完美结合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朱彝尊的集句词集《蕃锦集》向来是被学界主流鄙弃不谈的一部作品,原因与对“集句”这种“字游戏”的认同程度有莫大关系。本第一部分对集句的产生、流变、价值作了初步梳理,第二部分对朱氏《蕃锦集》作了具体品评,并指出:朱氏在集句词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实质上是他自觉释放这种体的抒情功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寓惠创作四"多"两"少"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创作上“四多”“两少”:与程正辅的诗书居多,赞王朝云的诗词居多,与僧道唱和的诗居多,《和陶诗》居多;与子由唱和的诗居少;词居少。造成这四“多”两“少”的主要原因是:惠州时期是生活极端困难、一生中思想最为苦闷的时期,因而只能叙写身边小事以自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