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艺术》2013,(2):81
教育是强国之基,人才是强国之本。人人成才之时,就是中华民族崛起之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教育要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艺术家。然而,学科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优秀的学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欲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实施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为实施创新型社会与人才强国的目标,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深化教育改革,创建现代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教育艺术》2013,(5):82
教育是强国之基,人才是强国之本。人人成才之时,就是中华民族崛起之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教育要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艺术家。然而,学科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优秀的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比较匮乏却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为此,2012年9月  相似文献   

4.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我国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非科技强国;是教育大国,但非教育强国。问题就在传统高等教育难以培养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5.
陆兰侠 《成才之路》2010,(36):18-18
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方式。本文针对中学体育教学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朱越 《人民教育》2021,(6):51-54
建设科技强国,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创新教育.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重要阶段,如何为培养有责任心、使命感的创新型人才奠基?  相似文献   

7.
浅议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观念、教育机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弊端。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确立符合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新人才观,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创新氛围,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创新型国家,在科学和文化等众多领域引领了世界发展的潮流。相比之下,我国则存在较大的差距,缺乏创新型人才严重制约了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步伐。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教育的主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培养规律,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和培养人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引擎.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发重要.我国一些高校为了顺应时代特征积极创新了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研究发现:美国的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制度创新、校园环境优良等三个特点,该培养模式能够为美国提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科技服务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启示是: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注重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与科技服务;重视学生的双创能力,提倡高校办学规模的合理性;以培育出具有品质与复合特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当下科技人才发展现状与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不对称,其中一个表现是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不足。立足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需要,通过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缺口进行分析,借鉴美国康奈尔技术校区等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提出启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工程,为建设科技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创新管理,建设创新型高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央做出的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首先应当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开发人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实施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客观现实 ,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进行新的思考和改革。辉南县第二中学近三年来 ,全面实施创新教育 ,从领导、教师到学生全面开展创新教育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一、创新型的领导实施创新型的管理方法纵观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学校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要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之…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创新型人才更是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应当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构建先进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4.
要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就亟需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作出明确而有力的回答。从"钱学森之问"所体现的重大时代意义入手,揭示学校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即学校教育无法超越创新人才成长的时代发展规律,学校教育难以超越创新人才成长的深层制度屏障,学校教育不能重构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最后从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微观-学生三个层面展开探讨,以求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为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从面向少部分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的“开小灶”,拓展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化”,是我国此次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最大亮点和突破口.研究阐述了“创新的概念与涵义、创新型人才具备的特质要素、创新人格塑造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误区以及创业教育并非创建企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论证了“良好环境氛围本身就是最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切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育重在智慧启迪、“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基础教育对创新型人才辈出尤为关键、高等教育亡羊补牢大有可为、英才率取决于淘汰率、人文科学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充要条件、完全文理分科制约创新型人才成长、工程实践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仅靠学术教育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赵燕 《海外英语》2022,(13):114-116
缺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突出障碍,尤其是商务英语人才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先锋为实现强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培养高层次商务英语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商务英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湖南的地方区域政策并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特点对目前高层次商务英语人才紧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创新的驱动发展,实质是人才驱动等理论构建出一套创新型的高层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了一种高标准的商务英语人才评价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每个教师都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责任,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例外.本文从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意义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诸方面,研究了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一个创新世纪,各大强国竞走创新型国家的路线。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创新创业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需创业教育的奠基。为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的主体,必须加强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文章着眼于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阐述了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已成为增强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需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积极推进研究生创新教育,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水平与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基于OBE理念协同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工程创新人才。作为目前高等工科教育中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以面向行业,构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校企合作,"基于问题、基于现场、基于项目"的工程教育实践机制为重点,协同搭建"做中学""探中学""赛中学""练中学""四位一体"创新工程实践培养平台,强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实践表明这样的探索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