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平和平等是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消除教育排斥是全纳教育的目标。留守儿童是当前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全纳教育为实现留守儿童教育公平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消除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显性排斥和隐性排斥。是实现留守儿童教育全纳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健康成长与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主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措施,旨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公平教育,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77):182-183
实现教育公平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仍旧是阻碍这一目标的主要因素,其已经引起众多专家与学者的思考与关注。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旨在推动教育公平的发展,逐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公平日益成为当下教育主题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备受关注。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和社会环境的不良诱因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层面出现各种问题。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价值观迷失、学习意识淡薄和生活态度消极等方面。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重要基地,应从教育准备、教育契机、教育方式等入手,为留守儿童打造有效的思想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5.
本文剖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索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为制定消除心理问题的教育手段和策略提供可靠依据,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茁壮地成长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无法回避的问题。研究以苏中X地区为例,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监护状态、学习品质、心理健康等差异进行实证调查,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深入剖析留守经历所导致的教育问题,多视角分析影响留守儿童教育支持的制约因素。以关怀伦理学为逻辑起点,以教育平等为指导思想,以系统管理理论为关键策略,阐述教育公平视阈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支持策略,提出政府主导城乡联动的"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留守儿童"多中心教育支持体系,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生活环境、受教育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经济、制度、社会三方面文化上对社会排斥留守儿童的原因进行探讨性分析,以期对改变不乐观的留守儿童现状做出一定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根据对中部地区的湖北、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部分县市的调查,作者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问题是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出的"衍生物".它不仅反映了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而且也是对农民工子女如何受到公平教育权利的一种挑战.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失范现象的诸多表现,并通过社会学理论对其表现进行解析,进而对留守儿童的失范行为进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传递缺失与留守儿童行为失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问题是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出的"衍生物"。它不仅反映了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而且也是对农民工子女如何受到公平教育权利的一种挑战。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失范现象的诸多表现,并通过社会学理论对其表现进行解析,进而对留守儿童的失范行为进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是教育问题。近年来,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呈上涨趋势。基于这一背景,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心理问题等方面,对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展开调查。结合地方特点,就改善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以期践行两会精神,关注留守儿童,实现社会公平,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半年以上,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的边缘化发展指的是留守儿童如何被排斥、被忽视、被冷漠的过程。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的典型产物,其边缘化发展是实际存在的。我们应努力避免留守儿童的边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绝非易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趋严峻,其学习、生活、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长期并重点关注。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状况的全面了解与对当下问题解决进展的深度探究与分析,提出更大的教育公平需求。当然,这是对已经实施的教育公平政策的肯定,同时也是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论乡村文化变迁中的留守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学院学报》2015,(7):17-25
经济大发展带来的人口大流动使"留守儿童"成为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城市文化的"入侵"和乡村文化重构的滞后在导致乡村文化教育功能式微的同时加剧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化":文化异质化导致留守儿童对乡村文化产生抵触心理;人口空心化导致留守儿童权益的弱化和教育的难以为继;学校教育的城市化加剧留守儿童对乡村文化的排斥心理;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丰富和多元化严重冲击乡村文化秩序。基于此,改善乡村人口结构,重构乡村本土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推动乡村教育再回归,不仅有利于乡村本土文化的复归,更有利于矫正留守的儿童偏差行为,为留守儿童建构起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障是义务教育法治的关键,教育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过程。通过改革开放40余年间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法治保障的演进流变,对关键主线进行描绘,呈现教育法治历程图。并用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相关原则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障进行检视,提出强化相关法律,促进全国层面制度的顶层设计;加大政府主体责任,协同各方合作模式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关注自然禀赋,改善受教育权局限的不利处境;家庭教育监护职责的回归,进一步实现儿童亲情补偿;加强社会关怀,构建安全网来协调各方保护力量等措施,以此回应新时代公平而有质量的全新教育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进城务工和经商的农民工队伍的发展壮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在教育起点上未达到应有的条件,因此输在了教育起点公平上。必须从改进国家政策、规范学校管理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等诸多方面来改变他们输在教育起点上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正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各种关于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问题的报道、调查报告、论文等不断出现在各类杂志、报纸等媒介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关注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象,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对于促进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  相似文献   

18.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最大保证,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本文就农村教育现状及改变策略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保障教育公平,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能更好地为乡村发展“造血”“输血”。考察陕西省镇巴县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可以看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需要发展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文化,提振乡村认同感,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体系,引导多元教育主体协同发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于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但选择将其子女留在农村而产生了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并不断增加,且分布极不均衡.透过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化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三种社会学理论视角,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其正常的社会化途径受阻,使他们成为正经历着生命历程中“累计劣势”的一代,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中受到的“不公平”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