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无常,不能适应学术文化发展的潮流,遭到世家大族的抵制。魏晋以后,门阀制度得到确立,世家大族政治经济地位稳固,积极利用家族资源建设家学。从东晋后期开始,世家大族权势衰落,家学、家风几乎成为维护家族地位的最后手段,生存危机和相互竞争使家学空前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史学、文学、艺术乃至科学都是以家学模式进行传承,世家大族的家族教育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官学和家学的历史考查,可以探究这一时期学术传承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2.
戏剧和戏曲是两个有所不同的概念。张庚在《中国戏曲》中说:“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所以中国传统的戏曲不包括话剧、歌剧、芭蕾剧、哑剧等外来的戏剧表演形式。换言之,中国戏曲是个较狭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9-81
2011年,上海民间文学艺术与民俗学研究在多方面展开了学术探讨。在民间文学方面,田兆元发表的两篇关于神话研究的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神话的构成系统与民俗行为叙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6期)从口头神话、书面神话、画像、雕塑、舞蹈等方面分析了神话所蕴含的民俗学意义。提出神话是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综合整体,神话的民俗学研究除了重视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形式、图像等物态形式,更要注重对于民俗仪式行为的叙述考察,从而达到对于神话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4.
“舞蹈是人类表现生命的最好形式”。巴西文化部长、著名歌手兼词曲作家、吉伯托·吉尔称:“桑巴’是巴西文化的独特表现方式。”巴西国家艺术及历史遗产研究所的负责人指出,“桑巴’是‘巴西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巴西舞蹈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5.
奏疏体是传统社会君臣之间进行言事行为而使用的一种文体,是传统文章学领域内极为重要的文类。从时间方面来看,尧舜时代应该已经出现奏疏现象。至于奏疏的生成,则与规谏行为密切相关。先秦时期的奏疏在很长时间里是以口头形式出现的,这些口头形式的奏疏成为书面文献是后来整理的结果。在奏疏体的书面化进程中,有两个因素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春秋时代出现书信这一文体形式,这些书信主要用于私人或外交场合,但书信使书面奏疏成为现实;二是随着大一统秦王朝的出现,以及帝制的建设,君臣言事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促使奏疏由口头转向书面。一般而言,口头形式的奏疏在文体方面是比较单一的,然而伴随帝制建设及奏疏体的书面化,奏疏内部不断出现次生文体,这就意味着奏疏作用的加强及功能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7.
孝感市域为江汉文化名区,历史上教育科举发达,循吏鸿儒代不乏人。《孝感历代名官名人》将孝感境内历代贤达官吏和文化名人事迹汇集一书,为读者了解孝感历史名人提供了很大便利,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桑梓情怀和保护传承区域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杜甫,被尊为"诗圣",给世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作品被誉为"诗史",其中蕴含了巴蜀文化的诸多特质,彰显了巴蜀文化之美;其草堂文化不仅唤起了城市的记忆,而且传承了历史文脉;杜甫与巴蜀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人们从杜甫诗歌中了解、赞美、品味成都和巴蜀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发展、弘扬和传承影响深远。现如今,人们大力推崇弘扬巴蜀文化,作为诗歌文化代表的杜甫诗歌、其精神及草堂文化无不得以传承和传播,从而不断地推动着巴蜀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8月致中国史学会筹办的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①2019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上讨论日程。在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古代史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我认为亟待加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建设。进入21世纪,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如何更好的保护并传承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传承绵延不绝,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秀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走过漫长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中蕴涵的经验、智慧无比丰富。研究总结中国中外关系史的历史经验,对于形成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20,(4)
正负载一方物种和人文的山水土地,各有其名。村名,是人类区别地域的标识符号,通过对村名的由来、变迁和内涵的考察,可以透视地理历史、民族民俗、宗教信仰、社会经济等文化现象。村名也是文明传承的见证。古老村名故事乃民间文学一脉,见证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史。村名可以说是社会历史的缩影或活化石,也是地域文化的滥觞,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是文化的根柢所在。以  相似文献   

11.
正民间传说是以特定的历史人物、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地方风物等为蓝本,采用富有传奇色彩、亦荒诞亦真实的表现手段与方式创作的一种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作品,它反映了历史上对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产生重大而又深远影响的某种集体记忆。民间传说在充满时间、空间错置与幻想的迷雾背后,往往包含并反映着丰富的社会舆论与真实的历史情景。不  相似文献   

12.
始建于12世纪末的卢浮宫曾是法国王宫,后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与文化殿堂。其悠久的历史、美轮美奂的建筑和重量级的收藏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真正使其成为世界博物馆之翘楚的,还是卢浮宫在文化记忆中的传承、传播和展示方面的卓越理念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龚自珍不仅是独步一时的大诗人,也是震烁古今的大思想家。他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中说:"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九》中又说:"群言之名‘我’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以不名。群言之名‘物’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曰‘我’。"将"我"视为万物之源,将"我"推到与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基,文明的结晶,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们经过历史的传递、岁月的积淀,形成如今包罗万象、内容丰赡的重要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由于其自身具有的重要价值,对其保护、传承、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传承、研究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应该承担起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并在实践中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念,为社会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5.
清初黔僧赤松寻师访道,转益多师。他披剃于灵药,进入佛门,并在灵药慧宗处以"参话头"方式了悟本心本性,继承棒喝齐施的临济宗风。同时赤松拜师于西识,深入经藏,开黔中禅宗重视经教文字的传统。其具戒于灵隐印文,嗣法于敏树如相,继而传承天童——破山法系于黔中,成为清初贵州佛教历史上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蟋蟀文化孟昭连蟋蟀是一种常见昆虫。《辞海》上是这样介绍的:“亦称‘促织’、‘趋织’、‘蛐蛐儿’。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较体躯为长。雌性的产卵管裸出。雄性善鸣,好斗。种类很多,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发音。...  相似文献   

17.
刘昱  刘志桂 《寻根》2021,(1):138-139
庐陵地区自古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历史上三次大的北人南迁,文化南移,庐陵地区是重要的落脚点.宋代开始,北方的世家大族迁徙遂川,人才在此聚散,文化在此融合,并促进了人口的繁衍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宋代是遂川书院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官方与民间积极办学,书院创办时间早,功能全,效果好,既发展了本县的教育,也吸引了周边县的学子前来...  相似文献   

18.
京兆杜氏家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绵延几个世纪、杰出人物辈出的家族。魏晋南北朝以来,杜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门阀,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印记。追溯杜氏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对了解中古社会史中的世家大族的发展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杜氏在上古为祁姓。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姓。在《国语·晋语》中记载了有关黄帝二十五子的传说: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对于这一传说,我们可以从氏族分裂的角度来理解。根据现…  相似文献   

19.
<正>曾先生:您的《赋比兴: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性的总体概括》一文,突破了把赋、比、兴看做三种诗歌表现手法的传统观点,而将其看做诗歌审美特性的三个层次以突出其整体关系。我以为这样的阐释是富于创新性的。但是,文中说"所谓‘赋’指的是诗在口头表达以特殊声调朗声宣示、铺陈抒情的特征",又说"赋与敷、布、铺、陈等的含义相通,都有要把言语表达的声调加以铺张、敷陈、扩展和绵延乃至重沓与反复的意向。这就是‘敷布其义’,即通过声调上  相似文献   

20.
<正>古镇名村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地域文化的象征。在它的沧桑变化中,不仅铭记着人民群众祖祖辈辈的记忆,也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关注古镇名村,关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尊重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探寻属于我们自己的地域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四川古镇名村起源于秦汉,自明清"湖广填四川"以来建设达到高潮。清末4000多个,现存1400多个。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文化品质上乘。目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