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人信鬼,相信幽冥世界,来源极早,在先秦的典籍中,都有关于"鬼"的说法。《列子·天瑞篇》中说: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说文》里面说:人所归为鬼。段玉裁注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中国的古人会为死去的祖先立庙,这是古人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但说到底,这是对于死亡与鬼的畏惧的结果。《说文》里说:庙者,尊先祖皃也。段玉裁注曰:"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  相似文献   

2.
吴光 《中国文化》2010,(2):165-175
<正>一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浙江学人历来富有社会批判精神。东汉时代的大哲学家王充(浙江上虞人)就是一位伟大的批判家。他立足于"元气自然"宇宙观和"无神无鬼"唯物论,以"实事疾妄"为著书立说的根本宗旨②,系统而深刻地批判了盛行当时的"天人感应"论、"王权神授"论、"天命目的"论、"灾异谴告"论、"人死为鬼"论以及关于历史兴衰、政治得失、自然灾变、风水时令、民风习俗等方面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说与谶纬迷  相似文献   

3.
孔子死亡观的构建理路与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孔子"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隐含着"知死必先知生,知生方能知死"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指认出孔子死亡观的构建理路:死不可知,生死并重,以生观死,以生安死。文章认为孔子死亡观的精髓和价值在于对死亡的消解和超越,体现出死亡的审美价值。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孔子如何实现对死亡的消解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一 黄宗羲的社會批判精神 浙江學人歷來富有社會批判精神.東漢時代的大哲學家王充(浙江上虞人)就是一位偉大的批判家.他立足於"元氣自然"宇宙觀和"無神無鬼"唯物論,以"實事疾妄"為著書立說的根本宗旨②,系統而深刻地批判了盛行當時的"天人感應"論、"王權神授"論、"天命目的"論、"灾異譴告"論,"人死為鬼"論以及關於歷史興衰、政治得失、自然灾變、風水時令、民風習俗等方面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說與讖緯迷信.  相似文献   

5.
成仙信仰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成仙,一是指人生命的久长乃至不死,二是指人能力的广大甚至无限,如《太平经》说成仙者能“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净明忠孝全书》卷六又言成仙者能“神灵变化,隐显莫测”。这种信仰的产生,与中国古人渴求生命存在的愿望有关,也与中国古代宗教多神共存的观念有关,更与中国古代哲学对事物存在及运动的认识有关。下面,笔者仅对中国哲学中阴阳五行观念对道教成仙信仰产生的影响作一扼要说明。中国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发现:事物皆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他们将之称为朋…  相似文献   

6.
南乐目连戏     
《寻根》2017,(1)
正2006年,南乐目连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流传于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民间的一个口述戏本,当地俗称"玩鬼",由宋朝都城开封传入南乐县。全剧共九场:"阎王差判官""五鬼闹判""五鬼拿刘氏""审刘氏""捉拿刘长基""五鬼背葫芦""阴曹酷刑""目连下山""酆都救母"。现仅存"五鬼拿刘氏""捉拿刘长基"和"目连下山"三场,是由第五代传承人苏尚志口述,韩德英、杨健  相似文献   

7.
爱魂与情鬼──《死后》与《牡丹亭》比较谈赵秋长,赵建国1598年汤显祖在他的传奇《牡丹亭》的作者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882年,与中国毗邻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似乎与汤显...  相似文献   

8.
《司马兵法》是齐威王时期在周代《司马法》的基础上杂揉进司马穰苴兵法而形成的一部兵学著作,它虽是一部兵书,却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司马兵法》中有关军礼的内容是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现就今本《司马法》和辑本《司马法》中有关军礼的内容略述如下:其一,关于“校阅艹鬼”。今本《司马法·仁本》曰:“天下既平,天于大恺,春艹鬼秋,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艹鬼,指寻找、搜集;,指秋天打猎。所谓春艹鬼秋是指国君在春秋两季以围猎形式操练士兵和检阅军队的仪式,以这种形式表明不忘备战,实际上是表明国君拥有兵…  相似文献   

9.
蔡一鹏 《寻根》2015,(2):33-35
清代小说评点家但明伦在其《聊斋志异·青娥》篇的一段夹批中转述了这么一则故事:有鳏者自抚幼子,以老仆司阍、司炊。禁子不令出户庭,目未经睹妇女也。一日,携游里巷,睹艳丽者,以问父。诡语之曰:"鬼也。"及归,问:"儿今日之见何好?"对曰:"只鬼好。"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相似文献   

10.
民间艺人,是指民间从事各种专业艺术的人才。这里所说的农村民间艺人,俗称“呷鬼咯”。主要是指农村那此从事红白喜事吹吹拉拉、打打唱唱的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  相似文献   

11.
鬼名鬼姓     
采诗 《寻根》2004,(3):114-115
对于"鬼"字,现代人的意识里似乎是比较反感的:有谁愿意用它来做人的名字和姓氏呢?不,至于姓什么,那本是承继老祖宗的章法,我等岂敢乱来?让你姓"贾",你决不可姓"甄".要说取名,叫什知不好,非得叫鬼,那不是活见鬼了吗?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2月12日,《乡间画记——青岛市博物馆藏山东地区民间木版年画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由武汉博物馆与青岛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木版年画93件,分"拜神祈福""戏出传说""民生写真""花鸟山水"四大部分。展品除了展现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年画,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3.
正丧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礼记·中庸》),古人对于"送死"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养生"。丧礼繁缛,其中有常礼,也有变礼,丧服制度中所规定的丧期因为外在的诸多客观因素,不得不适当地作出变更与调整,由此可见先民在制礼之初便对丧葬仪节有着全面而周详的考虑。据《仪礼·丧服》记载,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大类。斩衰服是最重的丧服,儿子为父亲、父亲为长子、妻子为丈夫都要服斩衰服。齐  相似文献   

14.
傅璇琮 《寻根》2015,(2):111
古代巾箱本指中国古时刻印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北堂书钞》卷一三五"王母巾箱"条引《汉武内传》,说"帝见王母巾箱中有一卷小书,盛以紫锦之囊"。这里所说的"巾箱"即是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而可放入随身携带巾箱中的袖珍版小书,即称巾箱本。巾箱本,具有这种袖珍样式并便携的特点。因其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6,(5)
正今天所谓"绿帽子",源自古代的"绿头巾"。而古代绿头巾的颜色,除纯正的绿色外,也包括偏蓝的暗绿色乃至深蓝色,因此"绿头巾"也曾被称作"青巾""碧头巾""碧绿头巾""绿帻",《荀子·劝学》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之语,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春来江水绿如蓝",可知绿、青、碧、蓝的色调在古人心目中是很接近的。笔者在下文所称绿头巾,也指  相似文献   

16.
大人吓唬小孩总爱用这样一句话:"再不听话让鬼来吃了你."小孩立马被吓得悄无声息,再大的哀怨也只有往肚子里咽.其实,小孩原本是不怕鬼的,之所以有怕鬼的心理,究其责任完全在于大人.  相似文献   

17.
<正>《诗经·召南》中有一首《野有死麕》的诗歌,原文是这样的: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程俊英先生的译诗如下:打死小鹿撂荒郊,洁白茅草把它包。有位姑娘春心动,小伙上前把话挑。砍下小木当烛烧,拾起死鹿在荒郊。白茅捆扎当礼物,如玉姑娘接受了?"轻轻慢慢别着忙!别动围裙别鲁莽!别惹狗儿叫汪汪!"此首《野有死麕》读上去就像一首情歌,但古今解读者对其主题的理解差异很大。古人的理解,大约有几种。  相似文献   

18.
草药香     
正地黄《礼记》云:"羊芐豕薇,则自古已食之矣。"其中的"芐",就是指地黄。而在吾乡,地黄,则谓之"喝酒壶子"。壶子,是指喝酒用的酒杯。地黄像酒杯吗?当然不像。像的,是地黄的花儿。古人认为:地黄,叶中窜茎,茎稍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筒状花蕾,灿  相似文献   

19.
古人墨迹指已故各类名人所留下的书法、绘画、碑刻、匾联、手稿等具有一定物价值的东西.这些遗物存在于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它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广泛.这里只对其在民风教化方面的影响及作用作一些探讨.以图人们对古人墨迹产生普遍的重视.从这一个侧面来审视和开掘它的价值,古为今用,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20.
画家     
隆林刚 《大理文化》2012,(11):20-32
一 奇了怪了,偌大的一幅《洱海渔民》,昨天明明就放在墙角,怎么今天就不见了?老张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屋前屋后也转了一圈,都一身汗了,可还是连画的影子都没见着。画不会自己长腿跑掉,唯一的可能就是那个死老婆子搞了鬼。这个女人,平日爱怎么折腾也就算了。现在还这样乱搞,不是要人的命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