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着近四百年悠久历史的湖北汉剧,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明清以降,汉剧在汉、荆、襄、府四河流域形成流派,汇入武汉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湖北主要地方剧种,遍及湖北城镇乡村。乾隆年间,汉调艺人纷纷北上京城,与安徽徽班艺人同台献艺,形成  相似文献   

2.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江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长江沿江城市的旅游业有很大的发展,但随着全国性的旅游转型升级,长江沿江城市也面临新的挑战。因而,加强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融合成为推动长江沿江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本文从七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长江沿江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文旅融合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滇中文化》2007,(4):52
作为中国“国剧”的京剧,形成于清代,由徽剧、汉剧、昆曲等融合而成。一般认为,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到北京演出,开始与其他北方剧种交流,是为京剧的滥觞,今年已有二百一十七年。  相似文献   

4.
提起空城计,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诸葛亮和《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所写的“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实在是太绝妙、太精彩了!受此影响,不仅京剧里的折子戏《空城计》多少年来盛演不衰,而且川剧、汉剧、徽剧、滇剧、湘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里...  相似文献   

5.
杨曦泠 《大理文化》2014,(3):105-112
正民间艺术长期以来是大众较为熟悉的民族文化标识,它们是少数民族群众展示自我、寻求认同的有效载体,而戏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源于两宋之间,至今已近千年,北宋时期中国音乐由歌舞伎乐形态转型为民间音乐形态,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舞等随之兴起,产生了以宋元杂剧和元代南戏为代表的民间戏曲形式;到了明清,多声腔剧种形成,各地方剧种蓬勃兴起,昆曲、京剧、梆子戏等传播甚广;直至当代,全国已有二三百个统称为戏曲的地方剧种,白族吹吹腔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秧歌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是北方民间小戏的主要形式之一。张紫晨在《中国民间小戏》一书中将中国民间小戏分为六大系统——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秧歌戏、道情戏、其他戏曲。秧歌戏是六大系统之一。据统计,山西共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包括已经失传或近于失传的剧种),除了"四大梆子",其余均为地方小戏。其中秧歌戏流布最广,各个地区都有,  相似文献   

7.
徽剧,这个曾雄居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在中匡戏曲发展史上起过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是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她不住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教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影响几乎遍及全国。徽剧早期形成于安庆、石牌、机阳、桐城一带,其基础是青阳腔、昆山腹和俗曲。嘉靖(1522-1566年)年间,昆山腔在徽州和安乐形成两股势力,时称“新安曲派”和“皖上曲派”,并承青阳腔相辅相成,以其“时调青·昆”、“昆·池雅调’著称,同时吸收俗曲,产生了梆子乱弹腔,称乱弹。康熙(1662-1722年…  相似文献   

8.
漫话二人台     
(一)二人台是内蒙古西部的剧种,是我国众多剧种中的小花。大约起源于十九世纪晚期,后来逐渐流行于鄂尔多斯及其周围地区,成了蒙、晋、陕、冀接壤的广大区域的小戏种。因为出场表演的主要是男女两个角色,且女角又多是男扮女装,道具简单,文场多是四胡、扬琴、笛子,后来又增加三弦等,就这种表演形式,人们顺口就叫成二人台,口碑相传,于是就传为二人台了。或许是二人台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大型演出的规模,称不上是梆子戏,所以至今人们只是称它是内蒙古二人台。就我所知,二人台在鄂尔多斯地区是很流行的,尤以《走西口》脍炙人口,打动着无数人的…  相似文献   

9.
《滇中文化》2007,(4):55
明清两代是我国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康熙、乾隆之际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戏曲声腔。所谓“南昆”,是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它经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等人改良加工以后,其流行地区逐渐扩展,对许多地方剧种影响深远。所谓“北弋”,是指产生于元末的弋阳腔,起源于西弋阳一带。在明嘉靖时就流行于南京、北京、湖南、广东、福建等地。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吉剧团创始于1959年,是吉林省戏剧工作者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东北要建立自己的地方剧种的号召而建立的。建团30多年来,吉剧工作者遵循“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剧种建设方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融民间信典、现代艺术于一炉,集地方、民族、时代于一身,逐步将吉剧建设成能今能古,能文能武,独具风姿,别有神韵的关东戏曲。吉剧团多年来创作演出了百余个剧目,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吉剧优秀的代表剧目,其创作演出的传统剧目《桃李梅》、《燕青卖线人《包公赔情》,于七十年代搬上电影银幕,演遍了祖国的大…  相似文献   

11.
傣剧产生于两百多年前,起初只是几个人坐唱玩耍,后为主司宫廷所用,最后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民间,傣剧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语,唱腔以男腔、女腔为主,音乐集傣族地区丰富的民间曲调而成。剧本多根据傣族民间故事改编,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民间武术为主,也借用其他剧种表演的程式,形成自己的戏曲风格。德宏州傣剧团成立于1962年,创作改编演出了傣剧(娥并与桑洛)、(海罕》等一批剧目,有的在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中获奖。该团曾多次赴缅甸、泰国、日本演出。向您介绍:傣剧及德宏州傣剧团  相似文献   

12.
左家琦:在民间文化保护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作为州戏剧家协会的主席和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请杨主席首先给我们谈谈大理州白剧这个独生子的"身世"。杨益琨:据历史记载和最早的大本曲艺术形式(山花碑)来看,大本曲、吹吹腔、民歌小调在大理地区历史悠久。大本曲、民歌小调是本土文化的东西,吹吹腔则是源于"弋阳腔系统",又称"罗  相似文献   

13.
深泽坠子戏     
纳新 《寻根》2015,(3):138-142
深泽坠子戏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京津等地。深泽县是坠子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深泽坠子戏以真声唱字,唱腔独特,口齿清楚,通俗易懂,优美动听,既有传统戏曲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十八世纪后期,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建国初期,黄梅戏还是流传于安庆一带的民间小戏,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获得一片赞扬之声。此后,这个充满着泥土芬芳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魁力,引起更广泛的注意,剧种队伍迅速壮大,终于成为安徽省的地方大戏。早期的黄梅戏演出,是以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戏为主,以民歌小调为表现手段,反映当地发生的真实故事,如《打猪草》、《卖大蒜》等。剧目的积累和建设,是在剧种的不断发展和…  相似文献   

15.
豫剧在台湾     
孙景超 《寻根》2007,(3):95-97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大约产生在清代中期。因为河南省简称“豫”,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在河南省及毗连的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省。即使与河南相隔遥远的台湾,豫剧也是相当流行的剧种之一。豫剧既不产生于台湾,又与当地的语言风格、乡土民情相去甚远,何以能在台湾风靡一时且历久弥新呢?  相似文献   

16.
1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欧洲总面积。中国的地势呈阶梯排列,以青藏高原为最高点,自西向东,级级下降,向海洋延伸。中国的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在辽阔的中国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其中最大的是台湾岛,其次是海南岛,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2中国的河流除西南部有几条向南流以外,多数是由西向东流入太平洋。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流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在世界上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逊河,居第三位。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来自北京及长江流域11省市的100多位专家,于2016年4月27至29日聚集在醉美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出席"首届长江文化带发展论坛"。与会专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长江文化体系建设"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研讨,达成如下共识。一、振兴长江文明,构建长江文化体系。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  相似文献   

18.
芗剧源流成传奇 芗刷,是戏曲之乡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其历史不算久远,却与海峡对岸的歌仔戏“同唱”一种曲调。  相似文献   

19.
白剧,云南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吹吹腔”与明代的七阳腔有渊源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它吸收了白族曲艺“大本曲”的一些曲调,发展为白剧。脸谱化妆,笔调粗扩,独具特色,着重突出人物性格。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建立于1962年,是白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被中国文化部誉为“天下第一团”。该团成立以来,白剧有了很大发展,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现代戏方面都做出了显著成绩。其创作演出的剧目多次参加全国会演并获奖。其中,大型历史剧(阿盖公主》曾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并获…  相似文献   

20.
福建地处中国的东南部,它依山临海,风景绮丽。久远的历史渊源、丰厚的人文积蕴与绵延起伏的山峦、曲折境蜒的海岸互为交融,范铸了独具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的地域文化品格。早在2000多年前,福建就出现了盘诗、答嘴鼓。十音八乐等古老曲种。到了唐宋年间,百戏杂耍遍布八闽大地。南宋以后,在民间百戏的基础上,形成了莆仙戏、梨园戏、竹马戏等地方剧种。明清以后直至本世纪初,又相继涌现出了潮剧、大腔戏、闽剧、高甲戏、梅林戏、萝剧、京剧、越剧等20多个剧种以及保艺、南词、锦歌、飓歌等极富特色的地方曲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