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代,大批欧洲商人、传教士赴华经商和访问,启蒙艺术的思潮也随之涌入中国,对清代初期的绘画及工艺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为中国瓷器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视角与表现方式。本文以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东方艺术收藏家"奥古斯都二世"为切入点,通过第一手资料和文献佐证,对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福建德化外销瓷展开研究,并将其置入当时的中西方语境中进行考量,既考察西方启蒙艺术思想如何影响中国古陶瓷艺术,同时也反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启蒙运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宋宾 《新疆教育》2013,(12):3-4
中国制瓷历史达千年之久,陶瓷艺术随着主流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升华。除了光彩艳丽陈设瓷和造型独特新颖的艺术瓷外,陶瓷茶具在我国的陶瓷历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陶瓷茶具不仅仅是陶瓷历史中的一种器皿种类,它更像是微缩版的陶瓷文化发展史,成为历代审美文化的一个艺术载体。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陶瓷茶具,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在慢慢的发展演变。本文从茶具发展的源头讲起,以时间为顺序,随着朝代的变迁,政治文化的改变,从艺术与功用上分析了陶瓷茶具的发展演变,力求将陶瓷茶具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情趣,以一种更为清晰、细致和严谨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相似文献   

3.
"海派绘画"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它是在上海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在多元的移民文化与快速发展的商业经济以及西方文化的侵袭等条件下所形成的.海派绘画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并对传统文人画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绘画题材的大众化、世俗化以及设色上的雅俗共赏.海派绘画对后世的中国画影响很大,它在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瓷的叙事与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叙事与文化角度,研究瓷与"稻"、"易"、"玉"、"艺"以及"china"之间的复杂关系。陶瓷业孕育于稻作文化之中,制作陶瓷像驯化植物一样需要细心与耐心,陶瓷业在性格温和的农耕民族手中达到高峰似乎是一种必然。阴阳五行以及易学关注的垂直与圆周运动,与陶瓷加工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陶瓷中的圆器则是转换与和合的象征。瓷与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模仿乃至替代关系,然而"如玉"并非瓷的终极目标,瓷真正模仿的还是兼具生命内蕴与玉之品质的人体,这也是青花瓷之所以成为中国瓷主流品种的根本原因。中国艺术的主要门类无一不可以在瓷上表现,但瓷与艺之间又不仅仅是载体与载物的关系,八大山人就从景德镇瓷绘那里吸取过重要营养,瓷的"载艺"功能更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诗意。瓷在历史上曾为中国之代名,"china"一词在英语中含义暧昧,应按"名从主人"原则用"Zhongguo"作为中国的英语名。不过,就"在‘china’上表现‘China’"而言,我们仍有许多地方要向西方瓷业学习。  相似文献   

5.
吴柯 《文教资料》2008,(32):70-71
林风眠先生创造的"风眠体",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反对摹仿传统的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借鉴而不摹仿是他的原则.他结合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以瓷绘、戏曲、皮影戏及敦煌壁画为形式来源,各取所长,结合东西方的绘画艺术,以中国传统文人画为题材进行艺术形式上"中西调和"的探索."风眠体"对于构图、色彩与造型的安排运用方面对传统进行了突破改造并加以运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其艺术带有强烈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6.
瓷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光在于其色彩的丰富多样,而更在其特有的可塑性;陶瓷既可以深入生活具有实用价值,更可以联系音乐创造旋律,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瓷乐作为陶瓷与音乐相互结合所产生的新型艺术形式,不仅保留了陶瓷所特有的传统工艺,更在传统乐器的形制基础之上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相互融合并且进行大胆改革。从高雅艺术的审美角度来欣赏陶瓷乐器,使其更具欣赏魅力,赋予瓷乐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20年来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美术创作呈现以效法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为特征的一元格局。在这些冠之于"现代"与"创新"的作品中,我国传统艺术所注重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被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推崇的个体意义所取代,造成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链接的失衡与断裂,社会对此类美术作品的评价和认知在初期的热闹与喧嚣之后,开始进行理性的反思,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何在?如何确立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美术创新观,与世界文化平等对话,凸显我国现代美术文化的独特价值,是本文的要点。  相似文献   

8.
"珠山八友"的出现是景德镇瓷文化历史的一大亮点,它是中国瓷画艺术的一座里程碑.在"珠山八友"中,有五人祖籍为徽州."珠山八友"的出现使徽文化在新的领域得到渗透和拓展,丰富了徽文化的内涵,同时对景德镇瓷文化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是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在传统与创新的争论中,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应在继承传统中有益的东西,发挥我们各种绘画传统长处和特色的同时,借鉴西方优秀的艺术特色.既不能固守传统,又不能完全模仿西画,而是需要以中国民族精神为根基,开拓和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创造出现代性的中国画来.  相似文献   

10.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陶瓷绘画与中国画始终紧密联系,它们同样富含人文色彩并承载着某些启发寓意。中国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它在艺术风格、文化品位、艺术思想、审美特征上,都对陶瓷绘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对陶瓷绘画产生影响,改变了陶瓷绘画的成长轨迹。本文针对中国画与陶艺绘画的异同之处进行讲述,指出中国画对陶瓷绘画基础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陶瓷绘画学习的重视,更好的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国画。  相似文献   

11.
"画"与"写",是两种绘画境界和形式语汇的融汇。从比较美学视域看,"画"与"写"折射的是中西绘画不同的形式语汇与艺术精神。"写"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画"体现了西方绘画的求真精神。二者互参互补,有助于当代画家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探索出自己的创作新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大国,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画(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她是用独特绘画材料工具及表现手法体现传统艺术,她有着一套完全区别于西方绘画的艺术体系——散点透视、诗书画结合的艺术特征,这是其它国家的画种所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13.
塞尚是现代艺术之父,他的艺术是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反叛,但却在无意之间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念、表现方法趋近,这反映出西方现代艺术不再追求对自然的"摹仿",而转向了主观的表现。在塞尚的画中,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奇特地汇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篆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伴随着中国文字及文化进程,经过了几千年漫长实践道路.由实用的信物逐渐衍化成独立一门的造型艺术。它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底蕴.与传统书画艺术并驾齐驱。篆刻通过独特的线条及平面构成构筑空间结构等创作意识,与20世纪西方抽象绘画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在当今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篆刻课程是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系列模块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图案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替代的。我们应使中国的传统图案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和色"、延其"意"、传其"神",以现代化国际语言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创作与新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以继承为主而又有所突破发展的关系。她积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选择了独特的艺术领域进行创作,丰富了现代文学小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陶瓷艺术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具有优秀的传统,而且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本文从装饰的视角入手,对中国的陶瓷艺术文化渊源、装饰形式及其发展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18.
"痴"作为一个概念,走入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喜爱,一种依恋,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所体现和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精神、艺术情调、哲人深思。中国古代所体现出的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已经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养料,规范着文人士子们的艺术生活和文学创作,塑造着儒家传统所希冀的理想人格。相较于西方的"酒神"精神说和"疯"的范畴,"痴"具有更为深广圆融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内涵,也显示了中华思维的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是普通高师美术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美学思想、艺术规律认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笔墨技法,推进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而目前的中国画教学则是以西方写实主义的素描造型的教学模式为主,造成了人们崇尚西方文化的社会氛围和艺术审美标准,对于中国画专业学生影响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的信心。中国画传统的师徒传承制和画院,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中国画作为国粹的文化载体在当前的高师教学中面临窘境,研究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是对现代的中国画教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历代来形成了以代表文人士大夫思想感情的“文人画”为主流。中国画中写意画是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以达意、畅怀为目的。“以线造型”的独特方式决定了它有别于西方艺术客观再现对象的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画的“造型”特点、历代大师成功的先例、经验及初学者认识“形”的重要性等方面加以论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所要表达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