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紫红 《教师》2014,(27):113-113
正词语的应用最重要的特征是依赖语境。教学词语,要根据文本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选准教学切入点,在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关注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迁移和运用。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写的过程中,"让词深入儿童的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下面列举几例:例一:《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破烂不堪"一词的教学。师:这里的"破烂不堪"形容——生:形容衣服非常破烂。师:我们汉语中有许多带有"不堪"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用恰当的词语评价父亲;把握父亲形象的含义,感悟文章中蕴含的真情。2.过程与方法: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对人物描写方法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词语含义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情感的感悟,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和学生的自悟等方式让"重点词句"走进阅读教学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崔峦在他的长篇报告《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中曾这样说:低年级可以把重点放在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上。然而,目前的很多阅读课却忽视了词语教学。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意思,或死记硬背词语解释,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样的词语教学,能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吗?课标在低段阅读教学目标中也提出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由此可见,词语教学必须要引起重视。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词语内涵,促进积累与运用的。  相似文献   

5.
阅读感悟是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多种角度引导学生读书、想象、感受,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情感,感受人物形象。一、凭借创设情境,促进阅读感悟在讲授课文重点部分时,教师如果能精心创设和课文内容、作者情感紧密相关的情境,就可以突出文章重点,深化文章中心,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对文本、作者产生境的沟通、情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辨析语境中词语的恰当意义,感受词语的情感色彩,是学生深度感悟句段篇章的基础渠道。采取有效方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于情趣与智趣中丰厚词语理解,使词语教学更加感性、形象,夯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基石,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关注。一、借助形象手段,让词语理解生动起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更容易让他们领会词义。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稻秧脱险记》中"气势汹汹""不由分说"等重点词语,在  相似文献   

7.
朗读感悟,即是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领略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的行为”,即是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所谓深度阅读,是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深入弄懂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韵味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既关注文本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又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做到言意兼得。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词语、句子是组成课文内容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和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尤其对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的体验和感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章的内容与词语、句子的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疏通课文文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诚信、有责任感。3.学习抓住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抓住课文反复出现的"在一起"这个词语,感悟父子之间的真情与默契。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言文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但文言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与现代白话文差别较大,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四读”法教学,效果颇好。一、引领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于文言文语言的特点,要让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主要的途径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感受文言…  相似文献   

11.
一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文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诚信、有责任感. 3.学习抓住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抓住课文反复出现的"在一起"这个词语,感悟父子之间的真情与默契.  相似文献   

12.
词语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字、句、段、篇"教学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理解句子、领会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词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在各种简约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词语,更好地促进自己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因为词语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如果小学生对词语的内涵不理解,他们就不能进行高效的语文阅读。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对词语进行品读与感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理解词语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可见,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写的训练是非常必要。可是,不少教师的阅读课教学往往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感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归纳与提炼,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因写作训练少而难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这种"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写"融入阅读课,才能更好地完成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写作能力也获得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将信息个性化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思想情感的驱动中,学会理解和体验、学会感悟和思考,在情感的熏陶下,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在掌握丰富的阅读学习方法的前提下,让学生的阅读真正成为"悦读"体验。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阅读的个性化,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在学生个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尤其显得重要。因为语文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而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尝到了个性化阅读评价的甜头。  相似文献   

17.
刘玉荣 《成才之路》2011,(14):35-35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和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探究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进行了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尝试,以下谈一谈我这方面的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8.
张爱善 《课外阅读》2011,(10):78-78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感悟”是让学生自主地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审美熏陶、灵魂净化、人格升华。这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环上升的活动过程,是用发展的举措提升学习意义的过程。在我看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时,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词语教学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要让词语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把词语的内涵、外延与学生的情感认知相融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其意思,获得深刻的印象,达到积累和正确运用的目的。同时,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也是学生理解文章、感悟情感的有效平台,引导学生品悟词语的意思、意境,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老师在教学中把握取舍:细处着眼,感悟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