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武术历史悠久,拳派繁多.但众多南派拳在历史源流问题上仍是各抒己见,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观点。作为广东五大拳术之一的莫家拳,有史料记载以来,其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与其传承的悠久格格不入的是.该拳种的发展及其起源问题上亦是停留在相传、据传的层面上。对莫家拳历史渊源的考析可以从它的起源的时间、历史人物、使用的器械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进而得出:莫拳的产生与明时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很大关系;莫家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只是利用了众说纷纭的“南少林”这一主题,而与“南少林”并无直接联系;莫家拳在创拳初期及其流传过程中显然受“天地会”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2.
广东武术历史悠久,拳派繁多,但众多南派拳在历史源流问题上仍是各抒己见,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观点。作为广东五大拳术之一的莫家拳,有史料记载以来,其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与其传承的悠久格格不入的是,该拳种的发展及其起源问题上亦是停留在相传、据传的层面上。对莫家拳历史渊源的考析可以从它的起源的时间、历史人物、使用的器械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进而得出:莫拳的产生与明时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很大关系;莫家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只是利用了众说纷纭的"南少林"这一主题,而与"南少林"并无直接联系;莫家拳在创拳初期及其流传过程中显然受"天地会"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3.
论黄氏父子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为明代大思想家、哲史学家,又是一位重要的武术家;其季子黄百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武术大师。黄宗羲所著《王征南墓志铬》;黄百家所著《王征南先生传》、《内家拳法》是中华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武当武术的重要历史文献。对武当武术特别是对内家拳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历史史料和详实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黄氏父子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贡献:为武当内家拳之源流勾画出了历史脉络;证明了张三丰是内家拳与太极拳的创始人;记载了内家拳的沿革与五字诀;说明了内家拳的特点:论述了内家拳的内容与要领。  相似文献   

4.
夏旭峰 《考试周刊》2014,(66):108-109
畲家拳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担负着延续畲族文化的历史任务。然而通过调查表明,畲家拳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传承中基本处于空白。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畲族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发挥引导与桥梁作用,使传承人走进学校宣传与传授畲家拳;同时,福安市少数民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传承的作用,把畲家拳、畲族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中,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使畲家拳传承和学校体育教育双赢。  相似文献   

5.
尚武是回族自古以来的民族圣行,凡回族聚集之地,必定习武成风,安徽蚌埠作为回族聚居地之一,也是如此。回族特有拳种查拳、心意拳自民国时期传入蚌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通过追溯蚌埠回族武术的历史渊源,详述查拳、心意拳的传入、发展及分化,力求完整地展现蚌埠回族武术的历史,并辨其真伪,引起关心回族武术的学者关注,进而共同探求回族武术事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武当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拳种和门派很多。今天,我们去鉴别某一拳种是不是武当拳,那就不仅要从渊源历史上考证,而主要应以某拳种是不是具有武当拳的普遍共性,亦即特色。有了这把“尺子”,就不会以真视假,也就不会以假当真。  相似文献   

7.
客家拳是近代广东武术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广泛流传于粤东潮汕地区.通过调查发现,客家拳存在着潮汕脉络缺乏梳理等历史遗留问题,面临着竞技风格同化、理论研究滞后等诸多现实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武术观等理念下,提出客家拳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太和拳”是武当道派的历史拳种.根据“太和”的主旨,结合武当的今时今物的修行体验,创编的这套简易拳术,是对武当太和拳的一种承继和弘扬.  相似文献   

9.
崇左花山壮拳诞生于广西崇左,经过长期沉淀,几个阶段的演变,由武术逐渐成熟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修炼花山壮拳可以强身健体、舒缓压力,甚至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起到除暴安良、保家守土的作用。现阶段,修炼花山壮拳还可以修身养德,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化,促进开放融通,并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湖船拳"承载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承的使命。在政府、院校、"活态"传承人的努力下,将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南湖船拳"列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之中,不仅有利于优秀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承接与创新,更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文化的内涵。大学生通过地域体育特色项目的学习可以达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佛汉拳作为我国一门优秀的传统拳术,它来源于少林,经过历代拳师的精心研造,它具有实战性,又富含丰富的哲学性。笔者根据古拳谱等第一手资料整理出佛汉拳的源流、历史人物传承、佛汉拳的风格特点和梗概。  相似文献   

12.
张象 《今日中学生》2004,(35):40-41
李小龙出生在美国旧金山 而童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的 他6岁 , 。开始习武 练习太极拳 之后 学习咏春拳 南派洪拳 苦练了白 , ; , 、 ,鹤拳 谭腿 节拳和少林拳 由于对武术的酷爱和勤奋练习 加上 、 、 。 ,自己对武术的悟性 他小小年纪便练就一身硬功夫 成了国内外红 , ,极一时的武侠明星 但是 1973年7月21日那天却成了他与世人永别 。 ,的日子 年仅32岁的李小龙在伊丽莎白医院 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 , , 。时抢救的医院未能证实这位巨星的死因 其尸体被运送…  相似文献   

13.
蔡李佛创始人陈享闻名遐迩,但他的首徒龙子才的事迹却极少有人提及,作为陈享的第一个杰出弟子与蔡李佛拳第一代重要传承人,龙子才在蔡李佛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重点考证了龙子才的出生、拜师、教拳、是否是太平天国将军与结局等情况,以期抛砖引玉,促进蔡李佛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越溪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乡,文化繁荣之地.由于其特的地理条件,一种独特的武术形式--船拳曾在越溪一带作为江南民俗活动一度盛行.为了适应船身的移动,船拳的一招一式不同于一般陆地习武,要求既稳又轻.具有内外兼修、刚劲遒健、神形合一、步势稳烈、躲闪灵活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了解这个活动和掌握...  相似文献   

15.
武术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其技法的原则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武术内家拳,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充分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6.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健身、御敌、竞技的人体文化形态被国人所熟知,禅武是需要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人文文化现象,注重内外兼修的修养方式,主张通过"悟"来达到最高武术境界,同时悟也是禅武修炼的共同手段,是禅武走上更高层次的共同途径,"禅"与"武"在共同的练与悟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少林武术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禅拳一体,禅拳并传,以武悟禅,以禅导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新罗统一时代智拳印毗卢遮那佛像 的形成过程及历史文化背景,认为其形成时代应在8世纪中叶,其佛像仿照密教金刚界 本尊大日如来的手印,并融有中国华严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永春白鹤拳是中国南拳的一枝奇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南少林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罗汉、五白鹤五大拳种中最年轻的拳种。它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弹抖劲力足,技手变化多,轻盈灵巧,形神兼备,其内容丰富,拳械套路繁多,能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永春白鹤拳宣扬了真、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把白鹤拳和中小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遗产最有效的办法,永春白鹤拳要依托学校得以普及与弘扬。因此,把永春白鹤拳作为学校的地方课程进行研究和丌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莫家拳诞生于岭南民间武术运动鼎盛的时期。它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一是与创拳伊始莫氏家族辉煌长兴有关,文兼武备是家族实力的体现,"莫家拳"藉此开宗创派;二是莫家拳扬名海内外,广州林荫堂、林仲伟父子贡献不可磨灭。林荫堂先生是第一个将莫家拳传进广州的高手,林仲伟教授在此基础上将莫家拳进一步发扬光大。莫家拳传承人纵向传播的同时,继承者们利用所学的拳术同时糅合其他拳派在横向上进行了改造、创新,从这种层面讲,也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20.
太行意拳是创始与流行于太行山区的一个古老的拳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师氏所创所传,包括养生、格手、明眼等三部分内容,熔养生、祛病、明眼于一炉,既是技击防身之术,又是诊病治病之道,堪称中华武苑中的又一瑰宝。太行意拳在长期的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直至清中叶以后始进入发展期。解放后,太行意拳虽几经周折,但因其本身具有的实用价值,终于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太行意拳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使这一古老的拳术,焕发了青春,开始公开对外传授,并组织有关部门对太行意拳进行了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作者师景旺,是太行意拳的继承人。现任太行意拳研究会会长、山西师范学院体育系武术教研室副主任。他自幼习武,三十多年来以武为业,饱经风霜,勤学苦练,并多方求师,广泛习练形意、八卦、太极、八极、少林、劈挂、通臂、象形、大成等各种拳法,使武功有了极大的长进。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年在广西南宁和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师景旺的太行意拳以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功夫,受到了武术界的瞩目,终于跻入了中华民族的武林,被国家体育报授予“青年武术家”称号。我国的《体育报》、《羊城晚报》、《科学之友》、《山西青年》、《山西日报》、《武林》、《中华气功》、《晋东南报》、《生命在于运动》、《山西科技报》以及香港的《武林周报》、《技击》等报刊均对太行意拳及师景旺的情况作过多次报道。几年来,太行意拳在全国各省市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我国的香港以及美国、日本新西兰、新加坡等国都设有太行意拳辅导机构。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将介绍太行意拳的特点和作用;太行意拳的成就等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