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面粉为原料,经蒸制而成的馒头之所以叫“馒头”,是有来历的。宋高承《事物纪原》载曰:“诸葛亮南征,将渡沪水。土俗杀人祭神,亮令以羊、豕代,取面画人头祭之,馒头名始于此。”又,《古今事物考》卷7《饮食》也记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飨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  相似文献   

2.
教学要求:学习用具体事物——人血馒头纽结一明一暗故事的结构方法;懂得酿成革命者牺牲所流的血,竟是落后愚昧群众治病药的悲剧根源。 教学设想:分三教时进行——第一教时检查预习,讲述第一节,第二节;第二教时师生共同完成第三节;第三教时完成第四节,归纳主题及写景特色。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小说《药》里 ,深刻地批判过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迷信观念。其实 ,比《药》早一年 ,在 1918年 4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 ,就让“狂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吃人”的一个证据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生痨病的人 ,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中这样一句话 ,一年后 ,到了《药》里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由人血馒头链接起的刽子手、革命者、愚昧者和痨病者共同表演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悲凉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人血馒头”的深层的社会意义。“人血馒头”这种迷信在民间流传久远 ,但不知起于何时…  相似文献   

4.
“借喻”和“借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格的特征和区别,人们的理解是有分歧的。请看以下的三个材料: 1960年上半年全国通用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里《典型报告》一篇后面的练习(二)这样写道:“‘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诸葛亮代替聪明多智的人。这在修辞学上叫‘借代’……”(这段引文以下简称“材料一”) 江苏省教育厅教材编辑室主编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1961年秋季适用)里《长江大桥》一课的“语言知识”部分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和“丛冢馒头”是两个重要意象,历来评论一般认为,“人血馒头”即“药”,《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对于“丛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馒头     
我国古代所说的“馒头”是怎样一种食品呢?不少人认为与现今的馒头是同一种食品,这是错误的。其实我国古代所说的“馒头”是有馅的,是属于现今包子一类食品。 我国制作“馒头”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所创,北宋高承《事物纪源》卷九引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伶官传序》一文中有“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句,课本注释:“所溺,所溺爱的事物。”笔者以为此注不妥。“溺爱”意为“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适用于人,不适用于事物。《辞海》指出“溺”有“沉湎无节制”之义,如《晋书·宣帝纪》:“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笔者认为,“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溺”也是此义,全句可译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受他所沉湎的事物的困扰”。  相似文献   

8.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9.
<正> 近读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北京版《三国演义》,见其第三十七回刘备第二次访问诸葛亮时,这样写道:“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联源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学,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在描写华小栓和刽子手拿“人血馒头”的动作时,用了两个“撮”字。一处是:“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另  相似文献   

11.
徐耀武同志在《要在少讲多练上下功夫》(见《江苏教育》)1980年第4期)一文中,谈到“扼要板书,讲究艺术”这一问题时,举了鲁迅小说《药》做例子,在画出小说情节线索的板书简图以后,说:“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是: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在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第三部分,两条线索自然地交叉起来,第四部分,两条线索复叠为一。”这个板书设计,和所作的说明,值得商榷。徐文认为“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这是与原文意思相悖的。我认为在小说第一部分刑场买药的场面中,当华老栓用多年积攒的洋钱,换得饱蘸着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时,这两条线索就巧妙地通过人  相似文献   

12.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它能帮助读者分清结构,辨明语气,正确地了解文意。郭沫若先生如是说: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人教社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册《难忘的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郑成功,有孙中山,还有诸葛亮,穿着八卦衣。”粗略一看,没什么错误。反复咀嚼,便觉“还有诸葛亮”  相似文献   

13.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脸炙人口的故事。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没有一个不喷喷称赞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非凡胆识。在瞬息万变的事态面前,诸葛亮何以有如此超人的镇定、过入的才智和惊人的胆识呢?一是诸葛亮用计之前,对自己十分了解,否则决不会走此冒险一招;同时,他更了解深通韬略的司马戎对自己的认识,即“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这说明要做好任何事情,知己知彼,极为重要。二是诸葛亮在设计空城计的过程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否则,不能料事如神。在日常生活中,事物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们思考甲事物的某些特点时,常常…  相似文献   

14.
《古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对诸葛亮《出师表》中“崩殂”的注释称:旧称皇帝死为“崩”或“殂”。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语》课本(试用本)对“崩殂”的注释也采用此说。笔认为此注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写到食物,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显示出底蕴丰富的韵味。 短篇小说《药》是鲁迅作品描写食物最突出的篇章。所谓“药”,竟是蘸满了人血的馒头。人血馒头把小说中的各色人等聚拢到一处:革命者夏瑜遇难,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捞钱,麻木不仁的群众看杀头,愚昧勤苦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冷漠无聊的茶客竟把夏瑜坚贞不屈的斗争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浑浑噩噩的华小栓吃人血馒头没治好病而丧命。鲁迅以人血馒头为聚焦点,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错误,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愚昧落后。可以说,人血馒头寄寓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时,抓住文中很不起眼的一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教师问:“这部分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周易》形式结构的剖析,梳理并阐释了《周易》思维的方法论体系。认为这一体系以阴阳矛盾为基点,用普遍联系、运动不居的观点概括事物,通过“时”、“位”、“乘”、“承”、“比”、“应”等观卦方法来揭示事物的内部运动规律,形成比较严整、成熟的方法论系统,并以此影响与塑造了华夏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马伯成 《语文知识》2000,(12):32-33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一副对联的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课本没有注释,许多学生不知道这一句话该怎样理解,朗读时应如何停顿。下面,根据本人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谈一点看法。落款中的“同乡”容易理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就是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世教弟”是对年长的同辈的一种自称,表明双方是同学关系,双方的父辈也是同学关系。“勋袭”的意思是因功勋继承、承  相似文献   

19.
拜读贵刊89年第12期上的《姓名里面有文章》一文,颇有得益。但文中对诸葛亮的“字”的解释,似觉欠妥。该文在谈到古人的名与字有联系时,列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字孔明,孔中显明就是有光亮之意。”显然,作者将“孔”作名词“小洞”解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二册《出师表》一课的释题中,有这样一句话:“《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准备出师北伐曹操时写给蜀国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的。”“好凶”一词,课本注释为“指曹丕”。《语文函授》七八年第一期《〈出师表〉备课笔记》也说:“他(指诸葛亮——笔者注)在文中把曹操称为‘奸凶’”。这些注释,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