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分法”     
[案例 ]课堂讨论时 ,总有“作壁上观”的死角 ,作文收缴时 ,亦不乏“溜号者”。怎么办 ?“祭”起为师的法宝利器———“分“。此法名之“积分法” ,将全学期每次作文、作业、测验、提问均赋以不同的分值 ,全学期累积即为该生的平时成绩 ,然后以一定比例计入学期成绩。在提问一项中又分为主动答问与被动答问两种 ,主动答问不占规定的提问次数 ,答对给予奖励性积分 ,答错不扣分 ;被动答问占规定的次数 ,属检查性提问。提问中还有“钓鱼得分法” ,学生只需主动指出他人答问的正误或复述其观点 ,亦可获得奖励性积分。作业也时常采取“以查带批…  相似文献   

2.
南宋时,宁宗做了皇帝,委朱熹做侍讲。朱熹教宁宗读大学一书。每讲一章,必编成讲义,每有讲义且传及宫中诵读。这是中国有讲义的开始。北宋时王安石把太学分为三舍,即把学生分为三等:初入太学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内舍,由内舍升上舍。外舍生每年升级一次,内舍生二年升级一次。都须经过考试。考试时都用积分法,为后来学校采取考试打分数,根据分数多寡分别升学  相似文献   

3.
总的来说,我以为《纲目》是好的。正如《纲目》引言中所指出的,编写出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一书,是为了总结建国三十五年这方面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以便统一认识,更好地前进。近几年来,教育界以及社会上的人士对于上述经验教训的看法不少,有些逐渐趋于一致了,但分歧仍然是不小的。因此,征求对《纲目》的意见,就首先要征求对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的意见。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以坚定信心,又不能回避我们的失误。要分析失误的原因,使我们变得聪明一些。一般地说,写成绩易,写缺点难.但都不能抽象笼统,而要具体,否则就不易得到正确的结论,也缺乏说服力。我以为从根本上说,我们教育的巨大成就,来自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所以出现失  相似文献   

4.
上期本刊發表了侶云同志的“对高三代数課本中一个練習題的意見”后,有陸超,謝大祺,王裕灏,張祿度等諸同志來信提出不同的意見,本刊的編輯委員会讓我來答复,现就我个人的看法談一下。所有的來信都同意那練習題中“恆等式”的說法是錯誤的;同时都認为不宜用三角函数式來运算,因为,如陸謝等同志所指出的,复数开方的“主根”定义是有問題的(若用侶云同志的定义,書上244題又成問題了,因-i不能算作i的“主”立方根);而且,如王同志所指出的,原題的解答是建立在学習复数的三角函数式之前的理論基礎上的,这些意見我認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我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上编)》试用本(下简称《大纲》)中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的写法,有些不成熟的意见,想求教于同志们。《大纲》关于百团大战的评价,只保留了原大纲(即征求意见稿)的部分提法,即这次战役“打击了日本侵略军,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没有保留原大纲的另一部分提法,即“这次战役在战略上过早地暴露了我军的力量,使敌人更加强了对解放区的进攻,给抗日  相似文献   

6.
初中化学课本第194页这样阐述酸式盐的概念:“酸式盐是酸中的氢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我认为这段话有些不妥,有两点理由,①从酸式盐的生成看,可由多元酸跟金属起置换反应,或者跟碱、跟盐起复分解反应制得。例如: Z_n H_3PO_4=Z_nHPO_4 H_2↑  相似文献   

7.
在阶级社会里,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社会革命”与“阶级和国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革命的变革本节主要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一般原理。可考虑分以下几个问题来讲授:第一,革命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8.
对“分牛”问题解答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题1:古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1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得总数的1/2,老二分得总数的1/4,老三分得总数的1/6.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三兄弟为此一筹莫展,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吗?  相似文献   

9.
建立新的教学语法体系首先要讲究的是科学性,要使这个语法体系比较准确地反映语言的实际,在理论上言之有理,站得住脚;同时,还要能够对语言的现有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理论根据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的第2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语法知识复句部分就会发现,这个复句理论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0.
换元积分法是不定积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根据高职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给出了第一换元积分法的教学设计,对教好不定积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亮 《班主任》2012,(2):32-33
为密切家校联系,增进双向交流,我在家校联系书中设置了“家长意见”一栏,希望家长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完善管理方式,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但眼看着意见栏里渐次增多的“无”字,我不禁担忧起来: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班级和学生管理问题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2.
张焕明在本刊89—8发表了一篇题为“数学综合题解法的思路”的文章,谈了类比、猜想、转换等思想在解题中的作用,是一篇好文章,但美中不足的是所选例题中有几个考虑欠周. 例 1.在不等边△ABC中,若αsinA bsinB csinC=0,αcosA bcosB ccosC=0求证:sin(B-C)/α=sin(C-A)b=sin(A-B)/c求证.————=——__该例中条件αsinA bsinB csinC=0 是不可能成立的,事实上,以R表示△ABC外接圆之半径,则2RsinA=α,2RsinB=b,2RsinC=c,对αsinA bsinB csinC=0  相似文献   

13.
统编教材高中物理下册第四章”电磁感应”第四节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概括为:“电路中感生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笔者认为这种概括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这种概括违反了同一律。这句  相似文献   

14.
在談意見之前,先說明以下兩點:第一,本文並不準備對‘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一冊中的各個問題和各個方面提出意見,只準備在古代史分期問題上提出一些意見和同志們商討。第二,古代史分期問題是一個極為復雜而至今又無定論的問題,因此,我們並不企圖在這篇文章中接觸到分期問題的一切方面,也不準備過多地具體地論述對某一史料應如何正確地運用與解釋,我們只準備在理論上指出范文瀾同志的有些觀點和結論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本刊1957年10月号,有登载裴景仁同志的“六角垛”一文,在文中,作者对“三角垛”各层的球数及其总和,都用了比较新的求法,同时,还给“层之理”与“堆之理”以深入地几何说明,对一种具体的,直观形态给以理论上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作者也分析得很好,但是该文亦有一些不妥之处,特捉于下,谨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6.
天津教育初等教育版所连续刊载的各科教学参考资料,在教学上,给了教师们很大的帮助,但在有些课文的教学目的上,我觉得政治性和思想性还是比较贫弱的,愿意提出来和大家研讨: 1 初小国语第三册,第十课‘珍珠和谷子’参考资料上的教学目的是:‘使儿童知道爱惜有用的东西,而不爱华而不实的东西。’我觉得通过这一课仅是达到这样的目的是不够的,应当是通过这一课对儿童进行阶级教育。使儿童知道谷子是农民的辛勤劳动所得,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粮。培养儿童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关于珍珠我想不必要否认它是比较贵重的东西,旧社会里它是在统治阶级剥削阶级的手里  相似文献   

17.
在现行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学生实验四“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研究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课本上要求用打点记时器记录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量出起点(编号0)到编号n点的距离h,用即时速度公式υ_n=(s_n s_(n 1))/2t算出υ,最后通过实验数据验证mgh=1/2mυ~2。 课本第258页提出了对纸带的选择要求:“在实验中从几条打上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毫米并且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对此选择,课本上还作了说明:“打点记时器每隔0.02秒打一  相似文献   

18.
(一)对一些意见的意见。我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七月号笔谈“改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文章,许多教师的意见都是很有价值,值得重视的。对课程设置顺序方面,我很同意张述翰同志的意见,并认为这个程序也适用于高中,就是高一学中国古代史,高二学世界近代现代史、高三学中国近代现代史。我也同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不断提高教师水平的看法。但有些同志的某些意见,我认为尚需要商量,下面仅就个人的体会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小学语文讲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突出重点词语”的方法分析课文。这种方法经过互相模仿,广为流传,以致使一些青年教师误认为这是分析课文的唯一方法,舍此便无从分析。于是每堂分析课,黑板上都照例写出许许多多的“重点词”,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不论文章是什么体裁,千篇一律,全都依样画葫芦,大有“帮八股”的味道。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通过讲解课文,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它的内在联系及写作技巧,使学生逐步学会看书,作文。如不从这点着眼,而一味地去追求“突出重点词语”,那就丢掉了分析课文的任务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空的教师们在集体编写“中国历史纲要”这部讲义的过程中,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曾经发生过激烈的学术争论。争论中的一方——他们的意见集中反映在现在出版的“中国历史纲要”内,而另一方,包括我自己在内,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意见。1955年一月到三月,我曾把我个人的一些意见,主要是对该书后半部的不同意见写出来,希望继续争论下去。现在“教学与研究”准备发表我去年所写的这篇稿子。由于个人的意见到现在仍无变更,并为保持当日争论的本来面目起见,此次对原稿除在文字上有所删节外,内容上未予改动。这些意见只是个人的不同意见,并不是我对该书的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