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在其逐步统一北方之后,历代统治者就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大力推行“孝治天下”的统治政策,开始注重推行各种尊老养老礼仪.太和改制期间,北魏继承两汉魏晋以来的尊老养老传统,并仿效周礼,逐步恢复了魏晋之后因社会动荡而废弃的尊老养老礼仪,主要包括拜三老五更、行乡饮酒礼和赐几杖安车之礼三方面.北魏帝王系统颁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尊老养老礼制,促使全社会形成了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对巩固统治、稳定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在其逐步统一北方之后,历代统治者就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大力推行“孝治天下”的统治政策,开始注重推行各种尊老养老礼仪.太和改制期间,北魏继承两汉魏晋以来的尊老养老传统,并仿效周礼,逐步恢复了魏晋之后因社会动荡而废弃的尊老养老礼仪,主要包括拜三老五更、行乡饮酒礼和赐几杖安车之礼三方面.北魏帝王系统颁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尊老养老礼制,促使全社会形成了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对巩固统治、稳定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尊老尚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秦时期起,统治和思想家提倡,制度完备,尊老尚齿礼制就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中国社会发展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酒与尊老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义之一。从社会伦理学的层面看,孝的本质含义是“尊老”。作为孝文化这种尊老的社会伦理学特征,也明显地反映在酒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5.
汉代尊老养老之风尚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对待老人由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采取了诸种措施,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从而使尊老养老的风尚更加浓厚。这种尊老养老的风尚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代尊老养老教育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尊老养老教育在继承先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汉代皇帝扮演了重要角色,将“以孝治天下”定为基本国策,朝廷将《孝经》列为儒家经典,命天下诵读,因而《孝经》起到了指导尊老养老的重要作用。除了学校教育,政府还重视社会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全体成员灌输尊老养老思想。举孝廉从选官的角度为全社会制定了敬老尊贤的行为准则,成为鼓励人们尊老养老的强大精神武器。把尊老教育与法律尊老相结合,运用礼法对不养老、侮老、弃老者予以严惩。尊老养老教育对于家庭和睦与家庭保障、培养“尊老”风尚、保障社会和谐安定等等,都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将道德教育置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弊端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封建王朝对尊老、养老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养老于学校、赐官爵、赐几杖等尊老、养老制度和礼仪,并采取了设置国家养老机构、收养孤寡老人、赈济生活用品、减免其家人赋税徭役、刑律优免等具体的救助措施,使老人们得以老有所养,对家庭和睦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并不是简单的加减过程。“尊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先民与自然斗争经验的总结,它在历史上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必须对“尊老”进行批判、改造和创新,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尊老”的成因和历史作用,并对如何处理尊老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两晋南朝时期,社会上盛行“尊老养老”之风。大量文献记载足以说明此时“尊老养老”之风的普遍性和社会性。门阀士族的养老待遇与庶民百姓的养老待遇有很大区别。广大劳动人民虽然生活困窘,但仍能奉亲敬老,这种美德与真情更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适应的三个维度看中国农村传统养老文化的变迁,理解不同时期养老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维度上的不同侧重点,对于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丰富养老文化的内涵。探索与现今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养老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交往的过程中经常感到困惑的是自己说出来的英语无论是用词还是语法结构都正确,但是得到的反应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甚关注。由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汉文化心理定势的制约以及外语教学环境缺乏,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从汉语角度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地运用汉语表述习惯进行思维,在英语交际中从中国文化出发,说话往往不够得体,误用、误解或误导现象频频出现,使跨文化交际受阻。本文拟从东、西方在对待“老”这个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出发来分析文化干扰,以及排除干扰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12.
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与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在西周的学校教育中,尊老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突出的内容,学校是养老的地点之一,学校的师资主要由老年人担任,学校还是尊老教育的场所。在学校中进行尊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影响极大,本文通过探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性,从中找寻现代教育改革的基石,即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完全背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应站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以人为本促成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国民性及现代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影响很大,本文通过探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性,从中寻找现代教育的基石,即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完全背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应战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以人为本促成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的发展经历着一种全球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观目的,既促使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也引起了文化焦虑。无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减轻这种文化焦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使其获得新生,是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进行现代化转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本刊特约请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05C003Z)课题组成员,撰写了此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渗透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表现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制约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将受着这一思想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渗透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表现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制约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将受着这一思想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法化是权力的法化;它强调刑的作用,把刑与法合二为一;它受到儒家伦理的深刻影响,把道德与法混同起来。现代法化是追求权力的法化,是蕴涵着契约精神的法化,自然法成为现代法化对于现实法律的评价标准。传统法化对法制现代化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儒家思想的性善论以及“中庸”、“和谐”的伦理观与我国现代司法实践有着密切联系,消极影响表现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法制精神的实现。实现传统法化与现代法化的整合,应从社会经济层面和社会精神层面两部分考虑,并以“现代资源本土化”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章海飞 《中国教师》2012,(20):47-49
<正>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孝道文化的核心是尊老孝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精神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纵观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价值观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使得学校、家庭、社会的舆论导向片面地强调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的发展非常悠久,在每个时期的发展中,都会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但是,每个时期文学的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的现代文学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其发展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就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