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张艳蕊 《现代语文》2009,(6):133-135
《天堂消息》是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的一部重要的宗教小说,文本对圣经一一基督教原型的借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和概念方面。基督教经典人物原型亚当、夏娃.基督在文本中分别化身为现代性的人物形象;作为基督教文化重要概念之一的天堂,文本则在吸收基督教原典和文学传承的基础上做了综合性化用。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熟稔《圣经》,精通神话叙事艺术,其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意象和主题等常常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因素.《宠儿》作为其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莫里森在这一方面高超的写作技巧.因此,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考察《宠儿》中蕴含着的圣经神话原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宠儿》的主题以及体会莫里森的写作才华.  相似文献   

3.
《苔丝》中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型批评理论来阐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是一个传统研究很少采用的新的视角。《苔丝》被许多人公认为哈代最伟大、内涵最丰富、最具艺术魅力的小说 ,原因之一是其中《圣经》原型的运用。该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 ,原型人物、原型场景、原型象征与联想。这些原型的运用从总体上增强了该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4.
《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型。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语言原型、人物原型、情节原型、观念原型、意向原型和音乐原型六个方面对新版影片《大地惊雷》中蕴含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熟稔《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精通神话叙事艺术,她的多部作品均运用人物的姓名,反映他们的个性,暗示他们的命运,使人物姓名成为表现主题的工具、解读作品的扣结。在《秀拉》中,通过赋予人物名字深刻寓意,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来凸显主题,表现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文化归属意识。因此,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来解读《秀拉》这部小说中各人物形象的生命历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的精神本质以及作品所蕴含的多重寓意。  相似文献   

7.
曹军 《考试周刊》2009,(9):42-43
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人物、叙事结构和情节三个方面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8.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苔丝的曲折爱情和悲剧一生.圣经原型贯穿《德伯家的苔丝》始终,主要体现在小说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上.通过分析原型批评理论,探讨了苔丝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抽彩》是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原型框架,结论是:抽彩实质上是一种选择牺牲品的祭祀仪式,是一种牺牲一个生命延长其他生命的模式,小说利用这一原型折射出人性的异化和扭曲。  相似文献   

10.
《迷失》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迷失》中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本文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迷失》,从而使观众更准确地把握《迷失》中的宗教元素,了解圣经思想。  相似文献   

11.
《天堂》再现了一群黑人为了理想之国鲁比镇的建立所遭受的身体及情感创伤。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天堂》中黑人群体历史记忆中的迁移创伤,揭示现实鲁比的个体创伤和集体创伤,探讨叙事对黑人男女创伤的治疗作用。莫里森的创伤书写既是她肯定黑人民族光荣历史的方式,也是她正视民族自身问题、努力寻找黑人民族前进方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说《乐园》中通过对非裔美国人为创建自由家园进行艰难实践的描述,揭示了非裔美国人精神的弱点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对人类理想家园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圣经》中的"乐园"神话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宝藏,它蕴涵有丰富的人生寓意,是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温床,由"乐园"神话构筑了一个个文学原型。这一切在基督教文化中又被以原罪与救赎、迷惘与净朗、善与恶等思想形式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4.
《乐园》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反映美国黑人百年历史进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乐园》充分展现了黑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努力,但最终小镇衰落,并且发生了血洗修道院的暴力事件。莫里森对于乐园建立与衰败过程的关注表达了她对人类理想家园的坚定遥望。黑人必将从排斥走向融合,对于超越种族性别的人间乐园的追寻将不断继续。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天堂>不仅在小说的主题上展现了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当代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为冲破"叙事困境"所做的努力.尽管距离黑人女性理想的生存天堂和黑人女作家向往的自由书写天堂还很遥远,但莫里森通过各种文学技巧的娴熟运用,突破黑人女性无以言说的境地,呼唤黑人女性将支离破碎的声音变为齐声呐喊.  相似文献   

16.
《天堂》是托妮·莫尼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通过一个黑人城镇的兴衰 ,莫尼森解读了生活在爱与恨、孤立与融入、分裂与聚合、吸纳与排斥、嫉妒与谅解、同情与冷漠等多元矛盾中的普通人。《天堂》没有性别的栅栏、没有种族的藩篱 ,它鞭笞的是人性的弱点 ,高扬的是人性的精华 ,疾呼的是理性的思考 ,召唤的是同乐同喜的人间天堂。同时 ,《天堂》再次向我们展现了诗意的璀璨。莫尼森将语言原本的鲜活交还给了语言本身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创作中非裔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芙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创作试图从非洲主体自身的身份言说以及在诸如欧洲白人与美洲新世界的客体影响下的他者身份言说两个方面入手,揭示非裔芙因黑人独特的双重意识,从而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新建构非裔美国黑人特有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的堕落和神的拯救,作为清教徒的诗人,弥尔顿试图从人类的角度写这部史诗。《失乐园》以圣经题材作为基本构架,描写了人类最初衍变的史诗,并浓缩了整部《圣经》史,所表达的各种观念都以圣经为模板,在具体细节安排上多引用圣经内容。充分说明了《失乐园》是一部完整的圣经史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天堂》中鲁比镇老一代与年轻一代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困惑和不同态度,揭示作者莫里森对继承与发展黑人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黑人既要接受白人社会的发展和白人文化,又不能抛弃黑人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打破隔绝,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继承和发展黑人民族文化,黑人民族才能建立天堂,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20.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弥尔顿的最伟大诗作。它的题材取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但并不是对这一经典的简单描摹和扩写,而是在英国清教影响下进行的阐释,充分体现出英国清教的教义和信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