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正确认识小学实施的创新教育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虽然不尽相同,对创新教育作了不同的阐释,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应该说这一认识揭示了创新教育的本质。大家都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创造他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其目的是通过这类创新性活动让其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创新大都表现为综合的一种创新素质,其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2.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完整、准确地理解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抓住创新教育的时代特征,即它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涵义。无论是与传统教育、现存教育、应试教育比较,还是与素质教育比较,创新教育都有其鲜明的特质。(一)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二)相对于现存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三)相当于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四)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针的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  相似文献   

3.
顾芸芸 《考试周刊》2014,(4):180-180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教师应该将幼儿看做是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与幼儿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教师的工作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培养其兴趣和发展其创新潜能。作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从幼儿园抓起。  相似文献   

4.
何旭琴 《成才之路》2009,(35):72-73
一、问题的提出 未来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充分挖掘每个受教育者的资历、潜能,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过程。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经过多年的研究,笔者认为,把多媒体教学与教改创新相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  相似文献   

5.
创新性学习及基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的所有潜能中最宝贵的当属创新的潜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和行为。 一、创新性学习及特征 学习作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的一种文化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应性学习,其作用在于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目前已经发生的问题;另一种是创新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本质特性及其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现代创新教育活动的本质层面,它具有高层次性、系统整体性、开放性和自由民主性等诸多本质特征,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革命。它的教育活动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能力、形成其创新人格。它的教育活动内容是一个包括创新思维的知识教育与创新思维活动能力教育在内的有机统一体系。  相似文献   

7.
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对当今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对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迫切任务。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营造民主平等、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课堂氛围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  相似文献   

8.
张彤彤 《现代语文》2009,(11):86-86
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如何依据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找出其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同课异构"是一种逐渐兴盛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但其存在实施困难、"教研"有余、"科研"不足的弊端。为了缓解这些弊端,通过一种基于专业发展团队的跨校"同课异构"创新模式,结合具体案例介绍其实施流程及具体内容,希望该创新模式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科研创新之路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创新无极限     
创新是一种探索,创新是一种磨练,创新是一种突破。创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标新立异,实现零的突破。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史通·申左》中所说:"夫自我作故,无所准绳",即由我创始,不因袭古人;譬如,意大利人古列尔莫·马尔科尼发明了无线电,美国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一世纪 ,人类将进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 ,其核心是创新 ,而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 ,教育兴亡在于创新”。而如何创新 ,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以一种新的建树 ,去开创教育的未来 ,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为培养创新人才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 ,并为之做出努力。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就是不断…  相似文献   

12.
刘月琴 《广西教育》2011,(9):126-127
机电产品的创新设计是一种经济性、时效性的创新性的活动,其核心是创新思维,通过多种创新设计的方法集多领域知识和经验于一体,完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过程,最终达到应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全面地把握其内涵是有效推进的关键。概括起来,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内涵有多重意蕴。首先从根本目的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而从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教育,但其核心则是一种能力教育;其次从实践性上,创新创业教育又兼具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品性,而从过程性上又具有合作教育和终身教育旨趣,而其逻辑起点则是一种主体性教育。科学地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挖掘大学教育潜藏的优势,直面它在实践中遭遇的难题,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获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列举法是一种成熟的创新技法,包括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三类,各类创新技法有其明确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5.
<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本能,问题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实验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在"平等"中孕育创新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另  相似文献   

16.
对成人教育创新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 ,是以知识、技能、思维为基础的综合体 ,它不是一门课程 ,也不是一种技术 ,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它不可以“教”。因此 ,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应当是教育的全面追求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当我们提出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的时候 ,就已经说明我们过去教育没有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成人教育尤其如此 ,例如 ,把成人教育目的与普通教育相混淆 ,成人教育体制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等等。因此 ,我们进行创新教育的时候 ,首先就要进…  相似文献   

17.
李岩 《现代企业教育》2006,(14):170-171
创新的源泉在于思维形式,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超越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发自潜意识形态的感悟,只有从意识思维的层面去理解创新,重视创新,潜移默化,才能取得重大突破.引发创新的思维方式包括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通过对横向与纵向思维下的产品创新模式进行比较,可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产品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创新的源泉在于思维形式,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超越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发自潜意识形态的感悟,只有从意识思维的层面去理解创新,重视创新,潜移默化,才能取得重大突破。引发创新的思维方式包括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通过对横向与纵向思维下的产品创新模式进行比较,可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产品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一、创新思维的特点创新思维主要是指一种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创新思维表现为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在创造能力中起到举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利,是指知识产权人对其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和法律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事人科技创新的动力,为科技创新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也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而不断扩展其内容和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