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陶渊明对“道”的态度是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他的空间追求上:方位的敏感表明对界限内空间掌控心理,对“心闲”的喜爱代表心理空间的追求,桃花源的空间模式代表中国人内向型的空间拓展,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则表明对规则的依违态度。  相似文献   

2.
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往往被视为中国隐士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陶渊明并不是真正的"隐士",他只是迫不得已而"归田",其内心深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至死也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其诗作和人品非常追求自然.本文分析了陶渊明前后期的诗作,对其人生转折方式进行了阐述.陶渊明早年受社会时代的影响,以用世的态度在进取中求索,是一个有功业追求的"儒士";后期追求自由退出官场,隐居田园,成了一个淡泊名利、自耕自足的隐者.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写出了不朽的华章,成为文学史上的"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4.
刘勰以其"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闻名后世,然而其对伟大诗人陶渊明的"遗忘"与"忽视",却影响了他那伟大理论家的令名,成为历代崇尚者难以避讳的故实.仔细寻绎刘勰的生平为人、审美趣味与时代追求,可以考见他之"无视"陶渊明实为必然.这在二人的纵向比较中可以明显见出.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诗坛上第一位开始大量创作和陶诗的人,他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随性自由的隐士精神大加推崇,并且在和陶诗中有意模仿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苏轼这种创作态度也同时引发了同时代人的争相效仿,具有典范意义.本文将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背景入手,探讨苏轼的"和陶"诗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代表.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和铮铮傲骨.千百年来引领了中国文人的时尚。本文结合陶渊明的几个代表作品.探讨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归意识与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他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里在分析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基础上,以部分诗文就陶渊明与自然、他的人格与理想三方面探讨了陶渊‘明审美化的追求,表明了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作出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以阮籍和陶渊明为代表,魏晋诗人开始有意识地以酒入诗并在"酒"意象上寄寓独特内涵和诗人的主体态度。阮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价值信仰、生命哲学共通,但是对酒的态度不同。从阮籍到陶渊明,诗与酒的融合经历了由形神分离到浑然一体的艺术自觉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自然在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诗歌中具有不同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意义的不同、态度的不同以及追求的不同.陶渊明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诗歌实践,实现了玄学观念的"自然"向具体客观的自然界的延伸,达到了心性自然与实在自然的统一.他笔下的自然美好且更加真实可信.华兹华斯深受泛神论的影响,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精神的体现,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真、善、美,代表着崇高和庄严.因而他笔下的自然有着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其诗作和人品非常追求自然。本文分析了陶渊明前后期的诗作,对其人生转折方式进行了阐述。陶渊明早年受社会时代的影响,以用世的态度在进取中求索,是一个有功业追求的“儒士”;后期追求自由退出官场,隐居田园,成了一个淡泊名利、自耕自足的隐者。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写出了不朽的华章,成为文学史上的“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