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塞尔柱突厥与中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一词是个相当含混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根据俄国出版的安德列耶夫斯基编的《百科辞典》,中亚指的是帕米尔以西的突厥斯坦、咸海、里海一带及伊朗地区。①本文所说的中亚正是取这一含义。 在阿拉伯帝国走向衰落和蒙古人大举西征之前的两三百年中,也就是中国的五代至宋辽金时期,中亚相继出现了萨曼王朝(874-999年)、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喀喇汗王朝(840—1212年)、塞尔柱王朝(1037-1300年)、花刺子模纳施特勤王朝(1097-1231年)、西辽王朝(1124-1211年)等几大对亚洲和世界历史有影响的政权,而影响最大者当推塞尔柱王朝及其所建立的塞尔柱帝国。塞尔柱帝国最盛时,其版图“论长是从突厥人的国土最边远的城市喀什噶尔到耶路撒冷,论宽是君士坦丁堡到里海。”②塞尔柱人首创的以苏丹为伊斯兰世界最高世俗统治者并使哈里发的宗教权威服务于苏丹权  相似文献   

2.
在塞尔柱帝国的政治统治中,为使统治具有正统性,它保留了哈里发的宗教首领地位;为了确保帝国苏丹的绝对权威,它采用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与地方代理人制度.在军事上,帝国拥有常备军,并建立了职业军人制度.  相似文献   

3.
732年,拜占廷皇帝利奥三世主动提出与可萨汗国进行皇室联姻。这一安排,既是对两国在对波斯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的肯定,同时还有着迫切的现实考虑,即拜占廷帝国急需与可萨汗国建立军事联盟,应对阿拉伯帝国的大举入侵。除此之外,拜占廷帝国更希望借助联姻将基督教传播到可萨汗国,以遏制可萨汗国皈依犹太教的趋势,防止两国因为信仰差异变成敌国。不过,两国虽然在732年实现联姻,但却未能奏效,可萨汗国最终在740年选择犹太教作为国教,两国的传统邦交关系自此之后开始让位于新兴的信仰冲突。  相似文献   

4.
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及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未能实现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征服,转而进攻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历史事件看似偶然,但在它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系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十字军队伍和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追求是军队转向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拜占廷帝国的衰弱则为转向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创造了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5.
郑玮 《历史教学》2004,(6):28-33
本文对7-9世纪拜占廷帝国乡村和小农勃兴的原因进行探讨.拜占廷农业经济在7-9世纪期间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拜占廷国家而言,乡村和小农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这与中期拜占廷帝国发展变化的形势紧密相关,首先,城市的衰落突出了拜占廷农村和农民的地位;其次,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外族迁入一方面破坏了原来的城乡社会经济,另一方面也补充了农业人口;第三,军区制的推行使小农与农兵并肩兴起.  相似文献   

6.
本对7-9世纪拜占廷帝国乡村和小农勃兴的原因进行探讨。拜占廷农业经济在7-9世纪期间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拜占廷国家而言,乡村和小农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这与中期拜占廷帝国发展变化的形势紧密相关,首先,城市的衰落突出了拜占廷农村和农民的地位;其次,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外族迁入一方面破坏了原来的城乡社会经济,另一方面也补充了农业人口;第三,军区制的推行使小农与农兵并肩兴起。  相似文献   

7.
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帝国即公元四世紀从罗馬帝国分裂出来的“东罗馬帝国”。当时罗馬帝国旧都罗馬已丧失了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作用,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建立新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是为东罗馬帝国之始。由于新都建立在公元前七世紀墨加拉人的殖民地拜占廷的原址上,因而  相似文献   

8.
拜占廷帝国末期,为换取西方的军事援助,拜占廷皇帝多次向罗马教皇提出东西方教会合并。但由于拜占廷与西方存在着严重的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加上教皇权威下降等因素,东西方教会合并难以付诸实践。同时,在教会合并问题上的分歧还加剧了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9.
拜占廷帝国的世俗教育是拜占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运转帝国官僚机器所需的人才。在中世纪西欧文化、教育为教会垄断,世俗文化教育早已湮没的情况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拜占廷帝国的世俗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育传统,形成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的形式多样的完备教学体系,与教会教育长期并存,对欧洲和中东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征战贸易是拜占廷和基辅罗斯的主要交往方式,战争频繁,从907年到1043年,双方发生六次大战,究其原因大都源于贸易纠纷。两国战后均签订和约,从和约来看,拜占廷和基辅罗斯的关系是平等的,但两国贸易的主导权在拜占廷,拜占廷对罗斯的贸易具有一定的殖民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1.
拜占廷帝国的封建化问题,史学界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农村公社随6世纪末斯拉夫人的移居而遍布拜占廷各地,由于阶级的分化,从中产生了占有大量公地和强占他人份地的地主;失地成员则只得租种地主的土地,以实物和劳役向地主缴纳地租和贡赋。这样便结成了最初的封建剥削关系。随着封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11世纪时,拜占廷封建化始告完成。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如果针对拜占廷的斯拉夫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是恰如其分的,但若将其视为整个拜占廷国家封建化的唯一途径却失之偏颇。依笔者之见,拜占廷封建生产关系至少在6世纪就已经发展成熟,它是由早期拜占廷社会生产中诸种因素的转变所致。斯拉夫人农村公社的转化只能是拜占廷封建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将上述看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拜占廷时期的《荷马史诗》具有大众性、现实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特征。在拜占廷时期,《荷马史诗》受到民众、文人学者、皇室成员的高度认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荷马史诗》顺应现实,服务于皇权和教权,颂扬皇室成员的美德,促进基督教信仰的传播。《荷马史诗》的抄写、翻译、评注,促进了拜占廷帝国对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并在拜占廷晚期国势衰颓之际,推动了拜占廷人对古希腊人的族群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公元6—7世纪,拜占廷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之间为争夺东西方的贸易霸权进行了近百年的战争,最后以拜占廷帝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不仅对双方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时欧亚局势的变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位于安纳托利亚(又称小亚细亚)阿马西亚州的维吾尔族区内的维吾尔人及其先辈建立的“阿纳托利·艾莱特纳伯克领地”(1327—1981)的简要历史经历。  相似文献   

15.
武鹏 《历史教学》2005,(6):29-33
在以往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拜占廷帝国皇帝朱利安在其统治时实行的尊崇多神教政策更多的归因于他的个人信仰,他也因此被冠以"背教者"之名.本文则试图从经济因素角度出发,并结合当时的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背景,对这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公元9世纪中期,拜占廷帝国内的毁坏圣像运动与唐武宗会昌年阍的反佛教运动几乎同时结束.这两场运动在本质上均为世俗政权与宗教势力间的斗争,但在以基督教教义为国家意识形态指导的拜占庭帝国,毁坏圣像运动并未动摇基督教在拜占廷社会的地位;而唐武宗会昌灭佛则带有文化冲突的迹象,它被视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君士坦丁堡战役亲历者莱奥纳多在致教宗的信中,对拜占廷人极尽批评指责,字里行间透露出时人对拜占廷帝国君臣的极大蔑视。这则第一手史料引导后人得以近距离观察末代拜占廷人,更清楚地展现出末代帝国是如何输在了"民心"上。莱奥纳多痛斥末代帝国民众面临国破家亡之际,缺乏斗志和信仰、颓废堕落、自暴自弃、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种种表现。他的这些说法虽然带有强烈的教派偏见,但还是能够反映出某些客观真实,有助于我们了解末代拜占廷帝国灭亡这一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8.
中世紀的拜占廷是一个典型的神权帝国。馬克思曾这样說明它的特征:“在拜占廷帝国,国家和教会是非常紧密地交織在一起的,以致不叙述教会的历史,就不能叙述国家的历史。”由于政治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因而,拜占廷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常常以反教会的神学异端的形式表現出来。七至九世紀爆发于小亚細亚的保罗派运动,就是一場隐蔽在宗教外衣之下的阶級斗爭。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拜占廷帝国皇帝朱利安在其统治时实行的尊崇多神教政策更多的归因干他的个人信仰,他也因此被冠以“背教者”之名。本文则试图从经济因素角度出发,并结合当时的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背景,对这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拜占廷帝国历史与文化研究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大体可划分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早期兴起阶段、18世纪百年左右的停滞阶段、19世纪上半叶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①拜占廷研究工作的曲折发展伴随着欧洲近代以来巨大的历史变革,这门学问的兴起生动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变化,透射出工业文明兴起的时代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