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 朱湘的《胡同》是一篇值得咀嚼的说明性小品文.行文洋洋洒洒,由物及情,由情至理,情理并茂.赏析本文需要把握作者的思路,理顺文章结构,整体来说,胡同名称的发展变化是一条外在线索,对社会大潮下历史文化渐渐消匿的怅惘之情是作者寄托其间的情感内质. 作者虽通篇在写胡同名称,但他更关注的是胡同名称所携带的文化意蕴,透过京中胡同的名称去回顾一段文化的历史,去感受历史上京中人的生活趣味.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师喜欢上的一个篇目。不过,纵观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参上的导读都将这篇文章理解为由这三部分组成:首先,写了胡同的特点:从第五节开始写胡同文化的内涵:最后一部分是作者表达对胡同的复杂情感。对于这样的理解,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说文章前四节写的是胡同的特点,那么它和胡同文化是什么关系?作者用那么多篇幅写胡同,难道仅仅是在交待胡同文化的环境?胡同起源的众多名称、胡同里的叫卖声等等难道不属于胡同文化的内容?在笔者对教参上的看法存疑的同时,查阅了有关资料,想从根源上去把握本文的题目“胡同文化”。  相似文献   

3.
郭品 《华章》2013,(14)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他并没有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去写,而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败、没落的胡同、胡同文化的一种伤感和无奈。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面对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出那种文化的味道,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出那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关于老北京胡同的素材,希望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这些素材来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4.
说教材翻开《胡同文化》,确有耳目一新之感:作品少了一些正儿八经的说教,多了许多真切自然的情趣;少了一些“庄重”,多了许多诙谐;少了一些老调,多了许多雅致。好一幅清淡、脱俗而又紧扣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它让学生感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胡同是市民生活的地方,由此也派衍出了市民文化,胡同与市民一起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它见证了历史,像一位时间老人。作者谈胡同实质上谈的是胡同文化,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最能体现文化气息,作者也希望读者能感受这一份生活气息,这是分析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而作者对于胡同…  相似文献   

5.
《胡同文化》是一篇描绘北京胡同文化的风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胡同命名、习俗、居住在胡同中的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胡同的衰败等的描述,赋予了胡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对北京胡同文化进行描绘的同时,文章还表现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厚感情及作者对胡同之没的淡淡伤感。  相似文献   

6.
一、例谈 理清文章思路 ,总体把握文章 ,应是阅读的关键。如何理清文章思路 ,总体把握文章 ?追问即是阅读方法。例谈《胡同文化》 :追问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明确 :形体方正 名称通俗 胡同多而小 氛围安静生活方便追问 2 :与这样的胡同相伴的是怎样的文化 ?明确 :封闭 易满足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追问 3 :何以见得北京的胡同文化特点是“封闭”“易满足”“不爱管闲事”“逆来顺受” ?(略 )追问 4:对于这样的胡同和胡同文化 ,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怀旧 伤感 无奈追问 5 :为什么会产生怀旧、伤感、无奈的感情 ?明确 :作者…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强调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中蕴含的生活大义是“和”。“和”这一生活哲学观体现在城市的布局特征上、胡同的名称选择上;同时,汪曾祺充分关照历史文化,就“和”的生活哲学观娓娓道来,把做人原则中的“和”与行文风格上的“和”淋漓尽致地倾洒,尽显了浅中之深,平中之奇。  相似文献   

8.
语言因依附于具体内容而存在,而具体内容又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反过来,作者的思想要通过具体内容得以展现,而不同内容的展现所使用、显示的语言风格也会不同.《胡同文化》中解说北京城形状,胡同的名称、数量、大小等,语言朴素平实;叙述表现胡同文化特点的北京人生活状态,语言生动鲜活;描绘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情景,语言典雅华美.这种雅俗杂糅、生动鲜活的语言特色,使得文章摇曳多姿,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9.
凭吊与思索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作者为一部叫《胡同之没》的摄影艺术集写的序言,但这序言却没有写成一篇关于照片的说明文字或是胡同回忆录,而是写成了一篇思情并茂的文化散文。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化散文悄然崛起,蔚成大观,譬如余秋雨、韩少功等的散文,但这些散文是以理性思辨为主要特征的;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则表现出浓郁的感性体验色彩,显示出文化散文的别一种风格。在这篇散文中,汪曾祺用朴素、简练、传神的白描语言,凭借他对北京市民生活和胡同历史的深厚积累与体验,把北京的独特景观——胡同景象与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胡同文化》一文是汪曾琪先生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末》写的序,文中很形象地表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传神地写出了北京人在这种胡同文化熏陶下的心态。这是一篇散淡、极富表现力的文章。但文章结尾处面对胡同的衰落作者写到:“再见吧,胡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了解胡同的知识及胡同文化的内涵。2.初步欣赏汪曾祺的语言特色。3.能较为深入地分析作者的感情,并且能较为理智地分析高楼文化与胡同文化。教学重点:鉴赏语言,品味情感。教学难点: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把握文化的发展,并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一篇有着深厚内涵的精美的文化散文。普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面对着“养育了自己祖祖辈辈的生活环境”正在没落、衰败的一种难言的伤感与无奈。笔者在处理该课时,将“熟悉课文,概括胡同的文化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思想感情”确定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三个环节:①了解胡同的特点,要概括出胡同文化的特点———北京市民的心态;②理解作者面对胡同的衰败、没落所寄托的感情;③开放性讨论“怎样看待胡同的保护和建设新北京”的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首…  相似文献   

13.
在通读两遍文章后,学生几乎都能明白胡同文化的内涵。我正准备转入关于作者对胡同文化行将消失的情感态度探究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问:“为什么只跟胡同说再见?在倒数第二段作者写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相似文献   

14.
朱文敏 《语文天地》2010,(10):45-47
《胡同文化》中,作者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只是再读其文,却又很难信服。体会《胡同文化》中的记述,觉得“和”到能肩负北京胡同文化精义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40年代末迁入北京,从此开始了对北京长达五十年的守望,我不知道汪老何时开始关注北京市民,何时开始拿胡同这个视角去审视民生世相,总之现在是一篇文章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我们了解北京市民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提供了一份参照,但汪老当时的写作心态如何呢?笔者以为,在《胡同文化》一文中,体现了作者的二难选择。汪曾祺的怀旧文化风格与不愿落伍的时代心理在文中潜涌,他既割舍不了对旧文化的怀念,又无法否定新文化的进步,于是只好哀伤、感叹,在新旧文化所形成的胡同中艰难突围。表面上看来,作者好似一个旁观者站在北…  相似文献   

16.
《胡同文化》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从小的事情当中,来引出一个大的命题。比如,《端午的鸭蛋》,选进初中语文教材了。通过写端午的鸭蛋,叙述一种文化(端午文化)的消失。《胡同文化》,也是在叙述“胡同文化”的消亡。他没有对胡同文化进行批判,完全没有批判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钱云 《学语文》2004,(9):6-7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很伤感。封闭文化本应加以批判,对它的消失。应该像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作者的伤感缘何而生呢?  相似文献   

18.
《胡同文化》原是作者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没》写的序,应该属于序一类,但是作者并未将它当做正经地道的序来写.而是将它写成一篇能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他从书中胡同的照片上得到创作的灵感.以散文的笔法向读者介绍了风格独特的北京市文化——胡同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胡同文化》 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  相似文献   

20.
张福林 《文教资料》2005,(3):190-191
我国古典诗词是一个珍藏丰富的艺术宝库,我们不仅可以超越时空,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风貌,体会到诗人和作家的喜怒哀乐,而且还会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新课标已把阅读欣赏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高考、中考对古诗词的赏析题份量也加重了。如何让学生领会作者在古诗词中所体现的神韵,应从这几方面赏析。一、读背景材料,知人论诗赏析古诗词一定要对作者的人生基调有所了解,清楚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极为有用。假如连这首诗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还谈什么赏析,更怎么知道:“赏析得对不对?”又如何去写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