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堂诊断:贴近教师成长的学校科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中学教育》2008,(11):41-42
一、“课堂诊断”的界定与价值“课堂诊断”一般是指诊断者通过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看(师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活动、表现、情感、态度)、听(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交流发言和由此反映出的思维状况)、问(了解教师的执教意图与学生的内心感受)等手段,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探究与发现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与特色,并发现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沿用传统精心准备的经典教案(预设),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吃红灯”,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相对于预设性的课堂教学,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生命多样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怎样驾驭好生成性课堂呢?  相似文献   

3.
一、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 师生阻隔就是师生间的隔膜或差距等师生间难以融合的现象。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可分为:(1)空间阻隔,即空间上的差距。在课堂中,这种阻隔最明显的界线是讲台,它将师生分离成两个截然有别且难以逾越的世界,各自被“封闭”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活动。教室前部分是教师的“版图”,后部分则是学生的“领地”。教师以“版图”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在自己“领地”内听课、学习,讲台这一界线所散发出的无形约束力则要求学生必须服从教师,  相似文献   

4.
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共享”关系。“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共享式”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笔者想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本文试就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作一些粗浅的思考。一、“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存在着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无锡市五爱小学在和谐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把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作为新的研究生长点,本文对“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的理论界定及具体的课堂意识作了阐述,并从六个方面对“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的重构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第一条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教育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课堂效益的提高,从本质上说就是师生教学活动方式的改进。教学诸因素之间相似联结.湘似匹配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是师生成长、发展的主阵地。文献[1]表述了作者对“将课堂交给学生”的不同看法和见解,也引发了对这个话题的争鸣与思考。我们认为,教师主控课堂,或是“将课堂交给学生”,都有失偏颇,容易走向极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  相似文献   

9.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的“翻转课堂(反转课堂)”,很快就吸引了多方的关注。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通过教师发布的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曹津源 《初中生》2006,(11):16-18
《语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怎样在课堂答问和交流中贯彻这些要求呢?江苏某市某中学初三甲班师生课堂讨论《智子疑邻》(人教版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实录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教给我们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教学相长的舞台,也是有效实施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学区依据自身情况积极开展了“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以及反思)校本教研活动。活动致力于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的课堂,大胆探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杨亮 《海南教育》2014,(22):44-45
一、主体性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概念厘清王秀小学十二五课题提出了“生态课堂”这一概念,“课题中的‘生态’,主要指课堂中师、生、环境各要素之间和谐共长、动态平衡的样态。”“‘生态课堂’,指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引下,师生生态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从事各种教育学习活动。”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体性生态课堂强调开发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所以必须要学生主体呈显性而教师主体必须“隐去”。但教师的“隐去”并非一闪而退。  相似文献   

13.
听特级教师魏星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墨梅》和《石灰吟》),能清晰地感觉到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上跳跃、舞动,课堂不是行云流水的快节奏,却让人鲜明地感受到了师生的智慧在流淌,真正感觉到了“丰富的安静”;课堂里没有教师刻意为之的预设,但却感受到了教师个人解读的深刻,引领学生一步步地走向最远的终点……看似不经意,看似不精致,细品起来却韵味十足,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本真课堂了。  相似文献   

14.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件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意的过程:”(叶澜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建对话的课堂,让学生在对话的课堂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互动”是指调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相互作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师生互动可以让课堂更生动更活泼更智慧,我们提倡课堂互动从尊重开始。  相似文献   

16.
民主型课堂师生话语表达彰显人本性原则,是建立在平等、彼此尊重基础上的多维互动的话语交流。传统型课堂话语表达存在诸多问题,而民主型课堂师生话语表达是师生共建的过程,“我”的到场、“学”的差序、“言”的循证,才能保证教和学的主体循着教育教学的正确轨迹前进,课堂也就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是指师生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分为课堂信息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信息文化是指课堂呈现的文本信息、教师的教授和师生的交流等;行为文化指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的重要标识:从“教授课堂”走向“文化生命课程”。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重构新的数学课堂有重要的生成意义,它将构成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有效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中即时的生成资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有效捕捉学生的“节外生枝”(即课堂中出现的教师备课之外的非预见性资源),是教师得到“意外收获”的途径之一,更能体现出教师的基本功、机智性。从“节外生枝”到“意外收获”,打造动态生成的魅力课堂,需要教师的一双慧眼,需要精致的问题诊断、精彩的师生交流、精巧的“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19.
课堂训练氛围也称课堂训练气 氛、课堂训练情绪场,是指师生在课堂 训练过程中,通过环境、情感的相互作 用而构成的心理情绪的综合反映。它 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教学行为和心理状态,对课堂训练的成败具有全局性、决定性的关系。课堂训练氛围是师生直接感受得到的一种客观外在环境,这种环境,不光有物质的“硬”环境的因素,更多的由心境的“软”环境所构成,是师生情绪交互影响形成的“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训练氛围也是由师生直接参与并创造的一种主观的内在心境的整合,即心理状态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所谓信息化生态课堂,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遵循课堂的本质和规律,以重建现代课堂生态为旨归,从而焕发师生生命活力,提高课堂效率。“信息化”,其内涵指向现代课堂上作为教与学工具的多媒体网络背景。“生态”这里指师生的生存状态。意在回归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人际与环境、人际与媒体之间“应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