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要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关注于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形成探索知识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自己去探究无穷的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2.
课堂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迫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或“少言堂”将会逐渐被淘汰。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去获取知识,就要让课堂活起来,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己去发现、探究,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为了让化学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要让学生不仅能“学会”,更能“会学”“乐学”,已成为当前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所谓“教学”。其真正含义应该由过去的“教学生知识与技能”变为“教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行为的转变.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的权威性传授转变为师生的平等对话和交往: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离开了教师的指挥棒,学生就主动不起来了,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吕效国 《文教资料》2006,(23):53-54
新课程标准倡导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教育者,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便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1.重新审视多媒体辅助教学1.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1.2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由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就应该由重知识传授向学生的发展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和合作。”注重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要突出这一转变,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因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教师更要体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积极探究,进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1.课堂提问“主动化”,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变化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课堂真正交…  相似文献   

8.
情境教学是通过营造一定的课堂情境,创设适宜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使学生在情感思维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能力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情景教学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转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机械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说,本次课改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重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转变角色,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学习控制者变为学生探究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  相似文献   

10.
<正>"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被各科教师尝试和推广,本文介绍了其在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并指出其在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及对待态度。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和构建知识。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  相似文献   

11.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这个理念下,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2.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教师教学行为由传授型变为引导型,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由“定向自学、联动探究,有效检测、适时小结”构成的四环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了这个理念。  相似文献   

14.
改革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学习方式,已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过于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教学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精神,非改不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针对学生,它涉及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  相似文献   

15.
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教师将由教学过程的中心角色转变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的设计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发生转变。学生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总之,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能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16.
一、新课标下教与学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的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被动接受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差,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造性.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变为学生“吸入式”教学,将教学的聚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并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为学生的学习作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7.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本文阐述了构建“自主探索学习”式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具体地说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外显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改提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要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就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而言,教学具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操作性,充分运用教学具,让学生展开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可以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正是深入落实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具的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