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翔 《科教文汇》2008,(26):71-71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死。而是由死观生。它使学习者从省思死亡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与死亡的关系,珍惜和热爱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从而促进生活品质的提高。死亡教育在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死,而是由死观生。它使学习者从省思死亡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与死亡的关系,珍惜和热爱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从而促进生活品质的提高。死亡教育在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3.
郭琳 《科教文汇》2010,(22):205-206
本文着重从死亡态度的内涵以及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介绍国内外有关死亡态度研究的成果与现状。死亡态度的内涵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死亡恐惧与焦虑、死亡逃避、死亡接受;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变量、家人谈论死亡的情形、接触死亡经验的情形、死亡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5.
死亡区域     
乐樟  NASA 《科技新时代》2008,(2):14-15
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浮游植物爆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一定会死亡?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热切地关注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在细胞的染色体顶端发现了一种物质,被称为“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是50次,这时,端粒已无法再缩短了,于是细胞也就死亡。这是促使生命逐渐衰老直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还有氧化作用、DNA损伤等也能促使生命衰老。经过研究,科学家还有另一个发现:死亡与生物自身产生的一种物质有关,科学家们称它为“死亡激素”。科学家们的研究是从章鱼开始的。章鱼是一种海洋动物,寿命不长。它性情…  相似文献   

7.
死亡的滋味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是没有人会知道死后或死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硬说要有,那也是宗教和神话中的境界。例如,中国儒、道、佛三教的理论和传说,还有从阎罗王到牛头马面,从奈河桥到孟婆汤的场面等等。但我们知道,这都是假的、空的和虚拟的。不过,还真有人把死亡体验当作科学研究的课题,并获得了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案由2006年3月31日午夜.一声巨响唤醒了沉睡的浙西古城.但浓郁的夜色很快将之淹没.困乏的人们恐怕尚未反应过来.又沉沉睡去。没人知道,一颗氟化学界的新星已经陨落。第二天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浙西公司发生爆炸。华博士.美籍华侨,氟化学界后起之秀,国际知名的氟化学专家,在此次事故中不幸罹难。此事很快就传到华博士家人的耳中,他们闻此噩  相似文献   

9.
杨素梅 《百科知识》2005,(10S):26-27
传统上用三种方法来推断死亡时间:尸僵、尸斑及尸温。随着科学的发展,死亡时间的测定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准确,可为破案提供更精确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有着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素有“北方雅典”之称。爱丁堡的古城堡地势险峻.三面是悬崖峭壁,还有一面是陡坡。从城堡上远眺,周边的秀丽风景尽收眼底。城堡中有一座军事博物馆,收藏有从中世纪到19世纪末的各种实物,展现了欧洲兵器和军服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城堡内还有当年国王的寝宫、兵营、地牢等绝对古老的建筑。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光。  相似文献   

11.
杨娜  胡文静  吴蕾 《科教文汇》2009,(26):2-2,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积极老龄化的背景之下,科学面对死亡的到来成为老年人亟需面对的现实。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死亡教育工作,是当代社会工作者需要面对的课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高宇 《科教文汇》2011,(26):64-64,97
"死亡"哲学作为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打消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抗死亡,即对抗对死亡的恐惧。西方哲学中主要有五种对抗死亡的方法,对其加以分析,有利于人更理智地对待人生与死亡。  相似文献   

13.
14.
近日,有关“脑死亡”的讨论重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来源于国家卫生部的消息:《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修订稿)》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成人)(修订稿)》即将发布。  相似文献   

15.
赵祥辉 《科教文汇》2007,(10S):187-187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相似文献   

16.
超越死亡—海明威死之哲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芳 《科教文汇》2008,(19):235-235
人是有智慧的生物,人不仅是要活着,而且是要活的有价值。而死亡造就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失落,如何面对死亡。让生命更有价值是人类持续不断的思考。海明威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的死亡哲学,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告诉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就要让自己的生命与整个人类的生命联系起来,让个体的生命在整个人类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7.
安利 《百科知识》2007,(5S):28-29
1982年春天,7岁的克丽斯蔻·默兹洛克在游泳池里溺水达20分钟,送到美国爱达荷州波卡提洛市医院急诊室时已经不省人事。身材高瘦的比尔·郎赫斯特医师马上召来小儿科实习医师麦尔文·莫尔斯。  相似文献   

18.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对死亡异常恐惧,科学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这一宿命吗?  相似文献   

19.
20.
<正>美国一家疗养院中一只名为奥斯卡的猫咪在过去5年中准确地预告了50例死亡,被喻为"死神"猫咪。奥斯卡是在2005年来到这家疗养院的,一年后,工作人员们注意到它喜欢逐个巡查病房,一般不会久留,但如果发现病患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它便总是在最后的几个小时中静静陪在此人身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