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口气读完黄丽君老师的文章《优质课,你还将巡演多少场?》(《中国教育报》),笔者不禁拍案叫绝,大呼过瘾。尽管人们对“优质课”的质疑早已有之.但现实却如黄老师文中所言。“当下一些优质课巡演活动仿佛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匪夷所思的背后,笔者此处无力探究,但透过“优质课巡演”之现象,笔者却看到了更令人担忧的东西.在此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作了认真而周密的教学预设或教学设计,可是在正式上课时,总有可能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或理解,有时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此时,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解决?如何去面对来自学生的意外生成?是照原来的预设继续上课,不理学生的一些“意外”?还是以此为契机,放掉原来的预设,作些灵活的变动?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遭遇类似的经历,慢慢摸索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谭曙光 《湖南教育》2009,(11):50-51
《湖南教育》下旬刊2009年第10期“教研在线”栏目刊登了长沙市岳麓区张新春老师主持的课题《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及其提升途径研究》的一组文章,并配有“编者按”.“编者按”将教书比做练功,说内功比招式更显得重要.这是非常正确的.笔者从一线教师岗位走向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对此深有感触,读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为儿童的现时生活做准备还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这是读完《民主主义教育》第五章后,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读完《再辩“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语文月刊》2013第5期),总感觉作者将“怨”字解释为“仇人”似乎不大妥当。为此,笔者利用手头不多的资料,作了一点辨析,向大家讨教。  相似文献   

6.
一、导语在夏天的夜晚 ,我们会发现在草地上 ,在花丛中 ,有一些小东西飞来飞去 ,还一闪一闪的 ,你们知道 ,那是什么?你们看见过萤火虫吗?李老师还会念一首萤火虫的儿歌 :萤火虫 ,点灯笼 ,飞到西 ,飞到东。一闪一亮 ,一亮一闪 ,好像星星落花丛。你们喜欢萤火虫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萤火虫》的课文。(板书课题)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读正确 ,初步理解课文)提出要求 :要一字一字读正确 ,读完一遍 ,把加拼音的字再认一认。读完一遍再提要求 :不懂的词自己猜猜。比方“夏夜” ,这个词你们没有学过 ,意思能猜出吗?再比方“燃烧”…  相似文献   

7.
谢金霞 《师道》2011,(9):33-33
一口气读完黄丽君老师的文章《优质课,你还将巡演多少场?》,笔者不禁拍案叫绝,大呼过瘾。尽管人们对所谓优质课的质疑早已有之,但现实却如黄老师文中所言,“当下一些优质课巡演活动仿佛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匪夷所思的背后的奥秘,笔者无力探究,但透过“优质课巡演”之现象,却可以看到更令人担忧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是灵动的,即便教师再怎样精心预设,学生也会冒出一些“奇思妙想”.如何处理这种教学的意外生成,把“奇思妙想”转化为一种逻辑的必然?现笔者就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中P.123第14题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大家,期望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营造“圆满”,却往往遭遇“意外”。如何把“意外”转化为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如何让“动态生成”为思想品德课注入更多的活力,使之更具魅力?笔者结合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1探珠——深入解读文本,锁定课眼 清人刘大抛在《论文偶记》中曾说过:“简为文章尽境。”课堂理应亦是如此,言约意丰、事半功倍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而《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篇幅却十分长。在第一课时笔者该解决什么问题昵?应该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呢?笔者想到“剪裁”。  相似文献   

11.
去年年底,笔者参加市散文教学研讨会.听了《老王》、《怀李叔同先生》、《祁连雪》等几堂课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很少(几乎没有)带学生领略文章中的人情美、风景美,甚至连真正的思维训练都谈不上.更多的只是明示或暗示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捕捉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答案。比如,“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的不幸?”“不幸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李叔同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李叔同的认真体现在哪些地方?”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在完成“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并复述课文,品析‘脱险’部分并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认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笔者读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复旦附中)数学教师汪杰良先生所著的《通往国际科学“奥赛”金牌之路——数学“研究型教学”的成功实践》(以下简称《金牌之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一书后,深深体会到从事基础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艰辛,  相似文献   

14.
师:同学们,最近几天,老师一直在欣赏你们写的“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读完文章,我很想结识一些同学,比如——陈雨林(陈雨林起立),我是你的粉丝(生笑);陈新凌,哦,很清秀的小男孩;林之惟,你就是林之惟?久仰久仰!(生笑)我是从同学们的文章中认识你的。今天零距离接触,你给我留下了新的印象,特别是那个“平顶山”(指该生理着小平头)。  相似文献   

15.
张磊 《小学语文》2013,(9):64-64
一天,我班的王娇交给我一份令我意外的作业,她的一篇习作——《小狮子狗》。读完后我大吃一惊!这篇习作不仅内容好,文字也很通顺,非常棒。刚上三年级的学生能写出如此棒的文章,确实不简单。虽然这位学生平时学习非常优秀,阅读能力也比较强,但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习作,在我心里还是打了个问号。“这是你自己写的吗?”这句话我差点儿说出口。  相似文献   

16.
吴秀英 《辅导员》2009,(11):19-19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苏霍姆林斯基语)的确,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何让“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进而衍生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睛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待“意外事件”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变化过程,课堂上出现的“节外生枝”,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审时度势,智慧引领,必定会收获意外的精彩和别样的美丽.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课题,读完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题后有什么疑问吗?”  相似文献   

18.
自从“0”归为自然数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有些问题的确不好界定和划分。正如《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5期蓝玉文老师在《都是“0”惹的祸》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0是偶数吗?0是合数,还是质数?相邻的自然数是互质数吗?0/4是真分数吗?”笔者在教学中曾疑惑过,也和同事们讨论过,但就是没有提起笔像蓝老师这样正式“申请”过。因此,笔者读过蓝老师这篇文章后,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个人拙见,以期与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19.
这是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第一场雪》中的一个教学导读场景: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学生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关地读出来?他读得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生:(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学生反映不一)  相似文献   

20.
<正>在教《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你们读完这篇课文后,认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啊?”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我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围绕这个中心句写了哪些事物。在感悟赏析文本的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事物成长的共同特点是迅速。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呢?请你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品析。”学生默读课文之后,圈画关键词语,进行批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