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考察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面孔加工的时间进程特点,运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24名4-11岁ASD儿童、21名6-11岁聋哑儿童、32名6-11岁正常儿童观看人类面孔时的加工过程.结果显示,ASD儿童、聋哑儿童觉察面孔的时间明显长于正常儿童,ASD组、聋哑组对面孔的注视时间、观看时间总量和各时程上都明显少于正常儿童,但注意时间分配趋势、加工模式并无差异,表明ASD儿童面孔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无异,但存在数量和次数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个体在面孔识别过程中,会对眼睛区域产生注意回避,这可能与其杏仁核的过度激活、皮层下通路的损害、小脑形态的异常有关。ASD个体能够识别熟悉面孔,但是,其存在一种处理熟悉面孔的独特网络,调节梭状回的系统可能存在缺陷,使得对熟悉面孔的识别较普通个体低。ASD个体对威胁性自然刺激产生注意困难,可能与其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异常有关;对威胁性社交刺激特别是愤怒的情绪面孔,会产生注意警觉和注意回避,而其中高焦虑的ASD个体却不会像焦虑障碍者一样对威胁性的社交性刺激产生注意困难,ASD个体焦虑背后的神经机制与其注意偏向没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ASD的社会交往障碍与社会动机的缺乏有关,主要表现为社会奖赏加工缺陷.已有的神经影像学、脑电成分和神经化学成分的研究从神经机制上揭示了ASD个体的社会奖赏加工存在缺陷,并且该缺陷发生在奖赏预期阶段,但其非社会奖赏加工能力和奖赏加工阶段是否也存在缺陷没...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面孔尤其是眼部区域在社会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研究发现个体对内群体成员面孔信息有更好的理解和提取能力,但对个体是否对内外群体面孔特殊区域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仍没有充足的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eyelink1000plus眼动仪研究内群体成员是否存在眼部注视优势,同时为预测本族偏向提供更具体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面孔尤其是眼部区域在社会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研究发现个体对内群体成员面孔信息有更好的理解和提取能力,但对个体是否对内外群体面孔特殊区域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仍没有充足的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eyelink1000plus眼动仪研究内群体成员是否存在眼部注视优势,同时为预测本族偏向提供更具体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社会交往障碍与社会动机缺乏有关,社会维持行为作为社会动机的表现,在ASD个体中也存在缺陷。本文系统回顾目前ASD个体社会维持的研究成果,发现ASD个体在无意识模仿、过度模仿、共时模仿、声誉管理和会话维持等社会维持行为上存在缺陷,这可能和镜像神经元系统、纹状体、前额叶皮层、杏仁核、颞上沟激活异常、脑间神经同步和脑功能连接异常有关,严重影响了ASD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完善ASD个体社会维持的神经机制研究,关注研究情景的互动性和生态性,注重研究主题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并对教育干预提出了建议和启示,以期更深入、全面地探索ASD个体社会维持缺陷的行为表现、形成机制及其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7.
面孔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信息,既包含了整体特征,也包含了部分特征。人们在面孔识别的过程中综合了面孔的部分特征与整体特征对面孔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完成面孔的识别。而认知方式作为一种稳定的个体差异,它在认知与人格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认知方式的差异可以对个体加工图形的绩效产生影响。因此认知方式也会对个体面孔识别的成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声誉管理是个体社会交往的重要能力,现有研究表明ASD个体在内隐声誉管理上存在明显缺陷,在外显声誉管理上具备一定能力但缺乏策略性,这可以用心理理论、社会动机、互惠假设、抑制控制的缺陷来进行解释。内侧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的发展异常可能是导致ASD个体声誉管理缺陷的脑神经机制,而视频示范法、行为技能训练、教学互动程序、自然行为发展干预等方法能有效提升ASD个体的声誉管理能力。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揭示ASD个体声誉管理的神经机制,明确ASD个体声誉管理缺陷的特异性,探究ASD个体声誉管理缺陷的理论解释。文章最后对ASD个体声誉管理能力的教育干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大学生羞怯量表》对1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取20名高羞怯组大学生、20名低羞怯组大学生参与E-prime实验程序,以研究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在面孔表情识别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的面孔表情识别存在显著差异;个体对不同强度的表情图片的识别存在显著差异;个体对低强度正性表情的反应时显著大于对高强度及中强度正性表情的反应时,对低强度负性表情的反应时显著大于对高强度负性表情的反应时.研究结果表明:羞怯水平、表情的强度与性质对大学生的面孔表情识别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交障碍。社会动机理论指出,ASD的社交障碍主要与社会奖赏加工缺陷有关,而在奖赏的三个心理成分中,“想要”成分,即奖赏预期,与个体之后的动机行为更为相关。现有的神经影像学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主要运用奖赏延迟范式、猜谜游戏和奖赏型go/no-go范式从神经机制层面揭示了ASD的奖赏预期存在缺陷,主要与腹侧纹状体、杏仁核和眶额叶皮质等组成的多巴胺系统激活减少有关,也表现为大脑右侧前脑岛的激活异常和左右前额脑区的α活动异常。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ASD个体的社会奖赏预期存在缺陷,但是否存在更广泛的奖赏预期缺陷尚不明确。未来研究需要严格控制影响因素,同时比较不同障碍亚型或共病障碍ASD个体的奖赏预期特征,并进一步开展多模态研究,以深入了解ASD个体的奖赏预期缺陷,继而开发针对性更强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面孔加工障碍的相关理论,揭示该群体面孔加工障碍的形成原因。首先,自闭症谱系障碍者在面孔加工中对社会刺激感知异常,对面孔缺乏兴趣,忽视面孔;在特定条件下回避眼睛,依靠嘴部进行面孔识别。相关理论有:社交动机假说、眼睛威胁假说和嘴部信息补偿假说。其次,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面孔加工能力不足,面孔加工相关脑区存在功能损伤、加工策略可能异常。相关理论有:加工策略异常假说、社会脑假说。最后,根据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面孔加工障碍的形成原因,提出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亲子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子冲突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个体发展的主动性是导致亲子冲突的原动力。婴幼儿在早期发展过程中迅速成长与父母的高度成熟、稳定的社会化形成了剧烈的矛盾冲突。正确认识亲子冲突,并尽可能地避免亲子冲突带给家庭和个体的伤害,找出顺应个体发展规律的方法,可促进个体的完美成长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双眼竞争范式考察了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自上而下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影响.随机抽取了50名在校大学生,考察被试对重叠的面孔与房子的反应.结果发现:①在所有的情绪状态条件下个体对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房子的反应时;②处于消极与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分别偏向关注闷闷不乐的面孔与微笑的面孔;③性别对个体视觉选择性注意无显著影响.整个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了对情绪面孔的视觉选择性注意.  相似文献   

14.
对人身份识别是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面孔—语音特征为对人身份识别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已有的研究主要运用再认、识别范式探讨对面孔—语音的联合加工。对人面孔—语音加工的机制为独立的序列加工或者联合的平行加工,所涉及脑区主要包括颞上沟等区域,然而对二者的探讨并没有统一结论。通过改进研究范式、确定对比基线等方法可以对面孔—语音联合加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得到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研究者认为亲社会行为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合作、分享、捐献、谦让、帮助、安慰等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婴幼儿早期因为自我意识水平较低,许多研究者认为他们不可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但根据奥里克(1978)有关儿童早期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亲社会行为是任何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亲昵地接触他人的身体的行为”。婴幼儿出于友爱的身体接触,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等皆可称为亲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被看作是个体友  相似文献   

16.
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归纳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依恋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依恋对象是婴幼儿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依恋安全性是导致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婴幼儿依恋具有情绪动机功能和促进儿童对情绪的理解的功能。依恋的这些功能促进了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文章还依据这些心理机制归纳了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面孔早期加工的脑机制。方法被试者分为正常老年对照(NC)组和轻度认知障碍(MCI)组,各16名,均为右利手。刺激包括3种卡通面孔(中性、微笑、愤怒)和3种非面孔,要求被试者进行面孔识别任务,同时记录32导脑电。结果①MCI组及NC组均产生了明显的颞-枕区分布的面孔特异性成分N170;②与NC组相比,MCI组N170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降低。结论MCI患者在面孔表情早期加工阶段即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8.
早期教养对婴幼儿个性等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在部分家庭中存在"只养不教"等现象。研究基于现实问题,对城市0-6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中"家庭成员"的参与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家庭成员"对婴幼儿早期教养的参与程度受家庭结构、儿童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且在不同维度中表现出不同特征。以此提出建议:确保家庭内部观念一致,树立"教养并重"的育儿理念;自觉增强自我提升意识,掌握科学准确的早教知识;充分利用社会媒介优势,辅助提升家庭的早教质量;注重加强亲子陪伴质量,制定适宜孩子的成长计划,以促进良好家庭早期教养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情绪加工能力对于个体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显示盲童存在社交问题,其中情绪理解和表达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盲童情绪加工领域的情绪理解和面部表情表达进行了研究综述,探讨了盲童情绪理解和表达的特点,分析了视觉经验、早期亲子互动和年龄对情绪加工的影响,阐述了目前盲童情绪加工的研究方法,最后围绕盲童情绪加工能力干...  相似文献   

20.
范莉妍  李瑾  贾德梅 《考试周刊》2012,(74):131-132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研究人脑对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加工成分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畀族效应是面孔识别过程中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表现为个体对本族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成绩显著高于畀族面孔。对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主要有种族态度假说、知觉经验说与社会分类说三种理论。采取事件相关电位的技术来揭示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产生的脑机制是近年来才开始的,目前已有研究证明个体在识别本组面孔和异族面孔时在个别脑区产生的脑电波是有差异的。虽然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研究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和国际上该方面研究的进展相比,我国还是非常落后的。因此,对于进一步探索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脑机制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