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译是很常见的,误译多半源自误读,即对源语的错误解读.对源语的误读又分为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金瓶梅>英译本中存在较多误译和不当翻译.人名和某些事件的误译只不过是译者的某种"失察"而已,而习语和文化术语的不当翻译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源语文化意识和修养的欠缺.考虑到英译本非直接译自中文,误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母译本.  相似文献   

2.
戏剧翻译时译者往往受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双重影响。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对于文化因素采取制约还是反制约的态度。译本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译者对人物语言中源语文化反制约的时候较多;反之,对舞台说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接受制约的情况较多。另外,译者的制约和反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根培 《教师》2008,(14):118-119
翻译作为语体交际,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移植过程。翻译质量在相当程度上与译者对主客体文化的了解有关,掌握主客体文化差异、了解源语文本的背景是保证翻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仅要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对源语材料进行认知体验,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认知体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只有深刻体验到源语材料的语言特征以及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借助翻译技巧,将源语文本翻译为目标语文本,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5.
胡广宇 《考试周刊》2011,(77):32-33
文化误译是指由于译者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对文化差异、文化障碍处理不当而导致的翻译错误、翻译缺陷。跨文化社交视野下译者的误译主要是由于无视文化差异的直译.或者对文化差异了解不全面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匡洁 《文教资料》2009,(16):34-36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要真正把源语翻译为目的语,译者除了要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外,还要很好地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在比较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目的语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目的语读者中的理解和反映.本文以汉语和德语互译为例,论述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如何应对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立 《考试周刊》2010,(8):42-43
语言和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翻译中词义的选择,.如果不充分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造成交际困难,甚至引起文化的;中突。只有正确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从词汇、交际用语等角度来谈翻译中词义的选择与文化差异的处理,以及如何避免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处理以移植原文本的陌生化特质,延长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增加审美愉悦.文学翻译对陌生化语言的恰当处理,其实质是对源语语言文化异质性的追求,也是文学翻译满足读者期待视野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和当然要求.文学翻译对陌生化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的解读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使译语读者能够顺利理解源语语篇的陌生新奇之处,又要充分照顾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充分尊重源语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对陌生化的处理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避免文化冲突或文化错位等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王晓晖  王楠 《考试周刊》2014,(60):17-18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肩负文化交流的使命,翻译是这个使命得以承担的必要工具。在翻译中,源语与译语承载的文化差异很多时候往往比语言差别更棘手。如何恰当地处理文化因素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译者,其需要对源语和目的语语言、语法结构进行最细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更要熟悉两种不同文化,并善于在文字转换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使目的语文本达到最恰当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化预设是沉淀于源语及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它不仅制约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文本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而且宏观上也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Nord提出了翻译功能为主导的文本分析模式,预设性分析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基于Nord关于文本功能,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不同所产生的问题的论述,结合文化预设的例子,讨论分析Nord提出的文献式翻译和工具式翻译对文化预设翻译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商务语词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事关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框架理论视域下的商务语词翻译过程,即译者在商务目的语中找到导引出与商务源语一致或相似框架的语言符号的过程。由于英汉商务语言在框架系统、次框架以及文化框架存在差异,在商务语词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运用相应框架操作策略在商务目的语中重构框架成分以避免框架成分之间的冲突。此翻译策略可较为有效地解决译者由于受商务源语概念意义影响而造成商务翻译中语词误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案例,指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译者认知层次的差异等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道德经》复译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精准理解源语文本、灵活使用译语表达、有效再现文化意象等,以期为将来翻译《道德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杨艳 《海外英语》2012,(7):175-177
在翻译的过程中,源语文本通过翻译进入另一文化语境时必然会受到来自目的语文化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各具特色。深入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并挖掘出导致各种制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深刻认识这一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文化抵制其实归根结底是源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出于不同语言系统的人在通过翻译交流时必然会按照自己语言系统的独特方式去解读文本。两种文化间语言系统差别越大,最终产生的文化抵制也会越强烈。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最大障碍。译者若不能准确地把握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极易造成文化信息的流失,出现文化信息欠额、文化信息超额,甚至文化信息误译等现象。为了能够保证再现源语的意义的同时,兼顾源语的文化,本文拟对此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莹莹 《海外英语》2014,(10):164-165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使源语国文化等被其他各国所了解。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设法化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外宣翻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目的语为目标和归宿,使目标语读者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不受障碍。  相似文献   

16.
姚育红 《海外英语》2011,(14):196-197,204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由于单个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涵义的不同,翻译中不能只顾词语的表面意义而忽略文化内涵。翻译即译意。缺乏了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对文化差异处理不当,从而造成翻译错误。该文主要分析英汉翻译中的误译产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成因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化预设是指被交际双方省略了的,已知的,互明的,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信息界。然而在跨文化交际时,对源语文化预设的无知可能会导致误译。有意误译则是译者从源语与目的语文化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创造性的叛逆,有意误译因而有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裴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12):105-109
译者的翻译策略取向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制约。文章通过三组译例的分析发现,制约译者翻译策略取向的因素很多,容易导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某些语用意义的误译和失真。作为翻译的标准,无论是求真、求美、求似,发挥译入语和译出语的优势,还是进行翻译的再创造,译者都应该分析原作语言内容、形式、体裁后进行合理的取舍,力求作到所采纳的方法与策略趋于科学性、充分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误译与改译在客观上都表现为译语文本与源于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从翻译过程来看,误译发生在解读源语文本阶段,是译者意欲避免却未能掌控的,是译者主体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体现。而改译则发生在再现源语语义阶段,是译者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将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与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列举了一些误译之处,以此来表明译者对源语及其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以及对原作语言的理解与领悟不够充分,造成了对原作的误译,从而突出强调了文化和语言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