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知道钱穆,大概是在李敖的文集中,李敖曾不无自豪地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钱穆的《国史大纲》。那时我还并不确知钱穆何许人。此后几年我接受了正统的历史学教育,在剪刀加浆糊拼成的历史书中度过我的浑浑噩噩的大学时光。那些毫无生命的历史制成品严重败坏了我的胃口,使我几乎丧失重踏史学之路的勇气。但是,冥冥之中受着某种神秘力量的感召,听从天意的安排我重新踏入华东师大校门。在导师的引导下,我怀着敬畏的心理开始细心谛听大师们的声音,开始领略到摄人心魄的思想之美。是的,思想者有着不可言说的美。也就在此时,我有缘…  相似文献   

2.
陈万雨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10):24-24,29,30
曾经观看了几集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这种现代式说书给予了我很大启发。李敖举重若轻、信手拈来,把重大事情说得诙谐幽默,让你感到的不是肤浅,而是随意中的深刻。看他的节目,你会不自觉地面带微笑,甚至哈哈大笑。我把他这种说书的形式称为"歪打正着"式。当然,叫做"李敖"式最为贴切。他的"歪打"是故意的"歪打",是"老谋深算"的"歪打"。李敖善于把一个充满乐趣、看似与主题毫不相干的事情拿出来"显摆"。我们在笑声中发现"上当"了。然而,这时我们已经"上当"很久了。因为那些我们平时不喜欢而且根本不会去学习的事情,已经在笑声中学过了。这种蓄意的"歪打",不是说明李敖在信口雌黄,而是说明他"备课"花了很多精力。他善于"备课",善于"上课"。在大师的启发下,我决定"歪打"音乐课。  相似文献   

3.
1999年11月底,在北京一家饭馆的餐桌上,记者邂逅从美国回来经商的一位老先生,得知他曾是著名作家李敖的校友.老先生当即问:"是否有兴趣与李敖对话?"记者说:"当然!"老先生遂拿出手机,拨通李敖,李敖欣然允诺,乃有如下独家访谈.  相似文献   

4.
李敖跪师     
李敖是台湾著名学者,也是出了名的“狂人”。他曾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狂傲至此,恐怕五百年内只此一人。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狂人”,一旦见了老师,却成了老老实实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5.
<正>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国学大师。钱穆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钱穆记忆力极佳,在私塾上学,"日读生字二十,忽增为三十",能强记不忘,又增为四十,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他最爱看《三国演义》,傍晚屋里光线暗,干脆就爬上屋顶读,九岁时便能背诵《三国演义》。钱穆父亲的一位朋友听说他能背《三国演义》,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  相似文献   

6.
我看李敖     
本期"读者俱乐部"的话题源于去年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 在一拨又一拔台湾名人访问大陆的潮流中,"李敖热"所掀起的波澜,因李敖传奇的经历和特立独行的做派而经久不息。人们关注他的言行,追踪他的行踪,70岁的李敖洒脱诙谐、指点世事,依然能赢得清华、北大学子们雷鸣般的掌声。本期话题引采许多精彩的稿件,其中不乏像广州六中那样自发组织的学生来稿。高中生们如何看李敖?疏朗在此编辑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以飨读者。庄敏霖等同学可以获得由九州出版社提供的赞助图书《李敖档案》(图书热销电话:010-68328275)。本期话题结束时,疏朗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不再那么关注李敖时,那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最近,来大陆观光的台湾著名学者李敖先生,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演讲之后,9月26日又在凤凰网站同网友们谈了北京之行的感受。有网友请他谈谈自己是怎样读书的,李敖以其独具的说话风格,扼要地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简介于后,供广大中学生参考。(文中括号内文字均为笔者所加)  相似文献   

8.
新闻一束     
正钱穆的《中国文学史》首度出版钱穆"学问淹博",被称为"一代宗师"、"一位通儒",无论历史、文学、哲学、经济,还是艺术、社会,都有其卓识,且造诣高深。钱穆曾多次讲到,他最爱的是中国文学。然而遍观其一生著述80余部,逾1700万言,却没有留下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系统专著。如今,这一憾事却以一种传奇的方式得到了弥补。1949年,钱穆流落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人一起创办了新亚书院,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化讲些公平的话"。"在  相似文献   

9.
台湾作家李敖的学识渊博和他的精于读书、善于用书大有关系。谈到怎样读书,李敖说他看书只跳看一遍。"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  相似文献   

10.
李敖的教养     
李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但在我眼中的李敖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在凤凰网,走下车子,看到那些自发欢迎他的李敖迷们,他的笑容是真诚的。和网民聊天一个多小时,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来说,确实是一件非  相似文献   

11.
李敖趣事     
台湾“解严”后,当局对文字狱的受害者做出赔偿,枪毙的获赔800万,坐牢超过20年的获赔600万,而李敖获赔100万。李敖说他太太因此很不高兴,说:“应该把李敖抓进去再关几年,当局好多赔点钱。”众人皆笑。台湾著名作家、报人林清玄有一次去李敖家做客,发现李敖将自己开给他的稿费单都裱糊在墙上,从没去领过。林清玄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们开给我的稿费远不及我的文章价值高,所以我拒绝领取。回去后,林清玄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报社的老板,于是,老板一次性开给李敖一大笔稿酬。有一回,林清玄出国旅游,临行前请李敖帮助照看一下家室,请他到期代缴一下水电…  相似文献   

12.
刚踏入社会那阵儿,或许是因为看不惯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竟想起了学习写杂文,并参加了一个杂文函授班的学习。于是乎,见到书店里有关杂文的书,不管三八二十四全部收罗回去,其中就有一本李敖的杂文选集——《千秋评论》。翻开此书,第一页就是这篇《谈蝉》。当时看过这本书后,只是觉得李敖说话够狠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狂”。他曾宣称:“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年已64岁的李敖在去年推出的自传前言中,谈起写自传的原因时说:“我自感身处乱世,却一生倡傲不逊、卓尔不群、六亲…  相似文献   

13.
国家和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近代中国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以著名学者钱穆的著作为中心,考察钱穆对中国历代政学关系的看法。钱穆的主要论点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一个社会自由教育的传统,历代政府对于民间私办教育多半采取优容态度。学术领导政治,更是中国历代政府的特色;学人的统治,从汉代以来形成中国政治的独特格局。在政和学的密切联系中,"道统尊于政统"、"师统尊于君统",又是宋明以来儒者的主张。立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钱穆反对近代中国政府干预教育,呼吁应当给予教育独立自主的空间。钱穆的论述,显示出近代中国盛行一时的教育独立主张,不止是欧美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也有其来自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战争的民族危难之时,钱穆关注边疆问题,重点涉及他对"边疆"内涵的理解,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关系,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下我国边疆的价值所在以及在处理边疆问题时相关政策的立足点与重视之处。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钱穆的边疆思想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与困境。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和钱穆都以人生为切入点,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并按照不同的人生态度将文化区分为三种类型,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二人对于文化起源的不同理解,主要来源于学术背景的不同,但二人的终极关怀都是一致的,即在传统的权威性逐渐失效和价值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冲击下,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未来,二人都主张中国文化必将复兴,中国文化也须改造.在对中国文化改造的方法上,梁漱溟更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即"内圣开外王",而钱穆则更关注中国文化的自身演进,他提出中国文化的新生不是"破旧立新"而是"据旧开新".从这点上来说,二人的文化理想虽然是相同的,但通达理想之路是有分歧的.同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代表,钱穆采取了更为彻底的立场.梁钱二人的思想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所依靠的只是古人的只言片语及对社会现象和少量文章著作的感悟力,而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他却借鉴了不少西方当代人类文化学的理论,特别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解释中西文化之不同.这种转变还表现在梁漱溟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来,由"书斋型"学者成为一个现实社会活动家这一事实上.梁漱溟离开北大后,便投身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之中.而钱穆晚年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天人合一"观的提出包含了浓厚的宗教意蕴.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种戏剧性的倒转使我们很难再回想起他们早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所认识的李敖林清玄今年八月十日下午三点,李敖带着简单的行李到台北地检处报到,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徒刑,他仍然维持了自己的风骨,不要朋友去送他,孤单而又强悍地走进监牢里去。不了解李敖的人会认为李敖失败了,但是了解李敖的人知道,这些俗世的监牢对李敖无损,因为思想的光芒,是任何铁窗所不能隔断的。  相似文献   

17.
李敖的文章风靡海外数十年而其势至今不衰,固然由于他是一个开“夺命飞车”的“拼命三郎”、“千刀万里追”的“小李飞刀”、淹通古今的渊博学者、精研覃思的思想家,更由于他是一个有其独特话语风格的造文高手。李敖的文章,体大思精、资料丰赡而无掉书袋的头巾气,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而无故作高深、酸文假醋的“斯文”气,充满激情、明白晓畅而无隔靴搔痒、雾里看花的乡愿气,思想激进、见解精辟而无生吞活剥、食异不化、专门生造怪癖词语和晦涩句式的江湖气。一言以蔽之,快人快语、文如其人,“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而已矣。李敖精通古文也精通西文,而在语言的组合上,他能自觉地追求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实现了他自己的使高中以上的读者“能看得懂又不看得困”的初衷。磅礴的气势、陌生化的语言、和谐的声韵、准确的数字、雄劲有力的结构,是李敖独特话语风格的重要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敖其人     
这个世界上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极端厌恶李敖的人,极端喜欢李敖的人和对李敖不太了解的人。我应该属于第三种,虽然对他不太熟悉,可“李敖”的名字却是早有耳闻,最突出的印象是这个人反“台独”,痛骂陈水扁,当时觉得这个人很有几分魄力。随着李敖跟连、宋之风来大陆演讲,坊间对他的评论也越来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到《钱穆是怎样做小学老师的》一文,很有感慨。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他曾做过小学教师十多年,他是怎样教学生作文的呢?有一天下午,钱穆要求学生做作文,作文题目是“今天的午饭”。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以后,钱穆选择一篇写得好的将它抄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20.
李敖秀     
李敖来了。57年之后,他又回到了大陆。我们很有趣地听着他的一路吆喝。他不像一个七十几岁的老头,倒像是一个牵着母亲衣襟撒娇调皮的孩子。我个人并不喜欢李敖。他号称白话文第一,但他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有让我再读一遍的兴趣,问题是他所有文章我都忍不住要读上一遍,这就是李敖的魅力。我从不认为李敖是大师,但我觉得他实在是个很有趣的人,这种“趣”在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化中极为少见。李敖狂得毫无道理,有时甚至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但李敖的无知是装的,他学富五车,心里头再明白不过,装出无知是为了死缠烂打地战斗。正是这种死缠烂打,使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