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
刘颖  孔倩 《现代传播》2022,(7):64-69+13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国与世界在文化维度进行对话的重要内容,话语视角的介入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研究带来新意。不同话语叙事形式以及所表达的内涵、意图、情感、态度和立场构建了中国非遗的话语空间。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话语研究应包括对话语主体、国际话语受众、话语内容、对外传播话语模式、对外话语反馈机制五个范畴的研究。与话语研究相适应的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为提升中国非遗对外传播力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手段。厘清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研究的要素、范畴与方法是构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战略起点。  相似文献   

3.
李岚 《现代传播》2022,(8):58-66
当前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广播电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观念策略、方式手段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要在话语内容时代化、话语表达融通化、话语方式多元化、话语传播系统化四个方面实现战略突破和路径创新。以“议题同构”和“认同聚合”的视听作品,传播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创新成果;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新叙事,做好人格化传播、精准传播、好感传播;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播力影响力有效提升;建立强大的战略协调机制,由“国家主体”下沉到“地方主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海外布局。  相似文献   

4.
在以“国家”为主体和内涵的传播活动中,口语传播一直是其主要形态之一.在积极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加强对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现象、规律的研究,既是理论需求,更是实践的迫切需求.文章将着重从修辞学、语言学、话语学等视角就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的形式、主体、特征、问题及对策等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拓展国家传播的范畴与深度,提升我国国家话语传播主体的口语能力与话语权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菲南海冲突"为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在南海问题中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是如何的?这样的话语结构在国际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传播"效果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本文选取了2014年3月10日至5月20日的新华社和《中国日报》关于中菲冲突的英语报道,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发现:中国在这次中菲冲突中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是主权:坚决捍卫;归责:谴责菲律宾;解决问题:不接受仲裁;对第三方的态度:反对美国介入;旁观者:不影响与中国关系。然后,本文又通过研究《菲律宾每日闻讯者报》和《纽约时报》在相同时间内对中菲冲突的报道发现,中国对外传播话语结构的二次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有国家利益冲突、双方对于南海、中国的观念落差以及中国政府的声音很难影响国际媒体等。  相似文献   

6.
沈斌  王荣  郭毕冲 《新闻战线》2023,(13):69-71
科技传播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的意义和价值,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及其发展与应用。主流媒体应加快推进科技传播工作的话语体系建构,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富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表达成为国际社会熟知的科技议题,为加强国际社会的联系与互动、推动科技文化的形成与传承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环境塑造了新的价值需求,使得青年话语呈现出个性表达、自主参与、多元异质等新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在对青年群体进行主流价值引导过程中,时常出现话语冲突的尴尬——真实性缺乏、正确性离场、真诚性不足,影响了主流价值引导的实效性。本文立足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借助其"有效性原则"为缓解冲突提供适配决策,使主流价值产品适应青年话语特性,以实现"对话式"话语接洽,达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刘锐 《现代传播》2018,(4):80-85
科学传播的协作生产与话语博弈有机统一。理解其中协作生产和话语争夺情况,对于把握科学传播生产机制、更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具有重要价值。研究以"PX"百度词条编纂为例,从历时性视角和科学话语生产的竞合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本细读法等,分析PX词条创立以来各传播主体的基本情况,以及协作生产、话语框架建构和争夺博弈情况及相关策略。研究发现,PX科学知识生产主体为拥有良好教育背景、位居北京等知识传播中心、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和媒介素养的高校学生,PX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由众网友相互协作、合力完成,其间充满了话语冲突与博弈。有关PX的科学话语争夺,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迥异的关注重点和话语建构策略,其中框架借用、框架延伸、框架扩大、框架转换策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并导致各异的话语建构效果。  相似文献   

9.
霍雪辉  刘雪莲 《传媒》2023,(12):58-60
中国话语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自我表达,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要超越物理距离、文化区隔和国家边界,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推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缩短与受众的物理距离,克服国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提升信息到达率;利用定制化传播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解国际传播的飞去来器效应,增强话语说服力;依托多元主体克服与受众的社会距离,破解国际传播的“回音室”效应,强化传播穿透力。平台、形式和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广度、精度和能见度,形成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王晓晖 《新闻战线》2023,(21):54-57
更加深刻地链接“我”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精准地定义中国国际传播的“世界身份”,对于全面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至关重要。我们应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共同价值及技术进步为引领,拓展国际传播新疆域,对中国实践进行意义再阐释,找到共同话语空间,汇聚多元主体表达的国际传播力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以传播主体的姿态呈现在世界的面前。本文将以话语研究、传播学和新修辞学的相关成果为逻辑起点,将“个体言语交际”研究扩展到“公共话语”研究,尝试从城市话语构建、传播的角度切入,以期为丰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做出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彭剑 《编辑之友》2021,(1):66-69,80
政治传播话语是我国历经宣传话语阶段、政治宣传阶段之后进入新政治话语阶段出现的一个概念,还未获得明确的阐释和共识.对此,文章通过对话语、政治与传播关系的研究,厘清政治传播话语的基本内涵,指出社交媒体环境下政治传播话语创新表达面临的竞争及出路.  相似文献   

13.
杨丽 《青年记者》2022,(23):19-21
当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国际社会各种声音杂乱交错,多级地域、多元文化交流互动愈加频繁,民间声音的表达权和传播权日益被重视,尤其在新全球化的背景下,从“跨文化”到“转文化”的文化传播新模式,也带来对外传播话语的深层次演变,对我国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争夺对外传播话语主动权,提出了新的改变与启发。本文从中外文化交流、共情能力开发、创新性表达等角度分析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话语转变方面的新趋势和新探索,以期创新对外传播话语表达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7,(2):48-58
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有效传播中,传受关系并不是发散和非对称的,而是具有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层级对称性,形成一种趋同和趋近的"话语流动圈"。这种话语层级并非基于实体性或线下性的社会因素,而是基于线上性和准虚拟化的话语特征。在有效信息流动中,受众最有可能对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传者进行反馈,传者得到的反馈最有可能来自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受众。对传-受者的话语层级基于线上活跃度、互动性、影响力的定量检验和分析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现象,在所考察的媒体样本中是存在和显著的。社交媒体研究需充分重视传受关系和传受结构中的"话语圈层"效应和机制,以及在这种结构背景下的信息流动有效性和话语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垄断,在世界发展新态势和多样性发展格局中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话语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从和平叙事、发展叙事、国情叙事、文化叙事等方面着手,并通过广泛传播最终形成共识,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且融通中外的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6.
当前危机事件频发,危机传播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谣言与真相、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自我辩解与责任承担的合理切割是危机传播的困难所在。可以利用危机传播的话语"切割"策略,通过话语情境化、角色话语转换、语义转换等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申由甲 《视听》2022,(8):143-145
2021年,青年话语场中出现了热议“躺平”的风潮,“躺平青年”成为很多人给自己设置的标签。“躺平”只是青年群体面对现实生存压力的话语抵抗,少有人在生活中进行真正的“躺平”实践。“躺平”话语流行的背后存在着语义本身、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新媒体技术和新传播格局也为它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的本质属性、多元主体话语权的争夺与协商,使得“躺平”话语最终未能实现行动转化。社会各方要理性看待青年群体的“躺平”及话语表达,并对青年群体抱有信心。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4,(15):44-46
自媒体传播时代我们正迎来一场"话语"革命。它扩大了社会公众的话语权,推动了话语空间的变革,并构筑了开放性社会话语系统。这种"话语"其文本属性是多面向的、互文性的和权力性质的,其实质则是传播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9.
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大众传播为核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共同构成了社会传播结构的不同层次.从其本质看,传播结构是以社会意义构建为核心的话语生产系统.传播结构对社会整合、社会价值的重构,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传播结构的基本内涵,从传播结构的社会话语生产特征出发,围绕媒介框架、结构二重性及新闻场域等理论,探讨了传播结构的意义生产模式,分析了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玉洁 《现代传播》2019,(10):63-66
对自然的态度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生态环境危机就其根源和本质来说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因此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考察环境传播及其话语实践创新具有深意.当前环境危机的根源,是话语思想的“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征服自然、经济理性、资本逻辑、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与生态环境的不可兼容性,环境危机的解决要求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追求按照生态文明的价值与逻辑构建起来的绿色政治哲学.而依赖“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一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价值导向建立起来的传统环境传播也需要反思、重释乃至新构.突破“危机学科”思维定位与“风险、冲突、抗争”的话语范式,拓展至一个超越环境问题本身的更大的认知维度和外在语境,在新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从话语思想、话语价值、话语形态、话语修辞、话语传播多个维度追求话语实践创新,以构建人与自然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共存的“多元价值平衡与对话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