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检验、评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果标准在于是否满足新时代需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前提在于坚定文化自信,顺利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根本在于立足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为指导,遵循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切实提高文化鉴别力,通过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壮大文化产业、实现理论创新等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具有博大精深的显著特性和常做常新的无限潜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存在着文化自卑心理产生、负面思潮影响和传承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依靠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程度,以最新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新内涵,以全新话语体系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述的策略,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滋养其心灵、引领其世界观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从生活向度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基础;从文化向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实践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内在要求;从认知向度看,新时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5.
“两个结合”的提出,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唯物辩证法与“朴素辩证法”的相通,唯物史观与“民本思想”的契合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的相似是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科学性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合理性逻辑。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需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同时,立足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共同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表系列重要论述,成为推动中华传统美德新时代现代转型与中华民族道德共同体建构的根本遵循。其关于中华传统美德"两创"是蕴含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内在体系:立足时代,"两创"要把握时代内涵、时代价值、时代问题的内在统一;厘定方向,"两创"要恪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革命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内在统一;放宽视野,"两创"要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集合和总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题中的应有之义。继承和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经典阅读、文化感知、舆论引导,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育人"效应,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以更新颖的表现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必须紧扣时代之需,借助科技和产业,开拓文化市场,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进程中,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坚持唯物辩证法,正确审视和科学辨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内容利弊、正负影响及其复兴方向,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肥沃土壤”。其中所蕴含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忠诚品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政德理念、“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的尚贤思想、“子帅以正,孰能不正”的为政之道、“法令既行,纪律自正”的纪律意识、“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的制度意识、“廉者,政之本也”的廉政思想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等七个方面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建设当中,对于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幸遭遇拉开了中华传统文化弃旧开新的序幕,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起点。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内在机制的分析,特别是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坚持人民至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核。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类发展困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明确涵养时代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旨归。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思想文化的源泉。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弘扬核心价值,立德引航;培养家国情怀,爱国履责;彰显华夏特色,启智润心。笔者通过构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文化引领机制模型,探索更新理念、巩固阵地、扩大受众面和提升效果等四大保障机制,力图促进多维度、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发挥更大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3.
袁晓菲  宋代艳  禹航 《海外英语》2022,(16):160-161+167
大学英语教学长久以来大多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文化内容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提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育人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传承和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研发特色本土教材。借助深入挖掘已有教材内容,探索开发特色校本教材;运用多媒体资源,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库;开展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创新考核机制,将文化知识的积累与应用纳入考核体系等方法路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师授课及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需要明晰几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在“为什么结合”的思考中明确“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要求,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科学诉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需求。二是在“什么是结合”的思考中明确“第二个结合”的本质规定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并在二者互相成就中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是在“为什么能够结合”的思考中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品质特性维度的相通、相融、相符是“第二个结合”的内在可能。  相似文献   

15.
文化属于精神现象中的意识形式,它既可以作为意识形态构建的基础与前提,从而提升意识形态的整体归属与认同,又能够推动意识形态普遍化,使之成为最广大群体思想实现高度一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兼备此种功能,具体涵盖宽容功能、达意功能、引领功能、育人功能及交往功能,于是如何采取有效方略使它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在场”,从而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就成为必然。新时代需求层次的跃升与多维化、文化自信建设的现实需要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诉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在场”的实践根据。基于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双创”的科技赋能以及推动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采纳本课程设计方案的高校,既可初步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又对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耗费很少,还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打造成学校的工作亮点,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以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为契机,通过调查了解小学当前书法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书法艺术日渐衰微的基本原因,结合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成果,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将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培育时代新人,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文化自信。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协同育人的现实梗阻,主要表现在:协同主体较为单一、协同过程较为不畅、协同资源整合较为不足等问题。在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下,应当积极探析多元协同路径,构建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协同主体协作机制、全过程贯通机制、全资源整合机制,培育形成“1+1>2”的协同共生效应,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感召力和行为引导力,让青年学生自觉成为厚植优秀传统基因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