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之一,以其保存面积之广、完好程度之高、类型之众,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以深受徽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带黄山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梳理、资料整理,结合地域文化对其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皖南传统村落具有山环水抱、发展演进、树状分布的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和兼收并蓄、宗族教化的非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并通过案例实证,总结了空间网络特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四种影响因素相关,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宏观整体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思路,以促进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崔树芝  林坚 《文化学刊》2014,(6):151-158
中国传统书院曾以多种形态呈现。书院创办的目的在于培育士子,移风易俗,教化乡里,敦睦社会。各种书院与复兴中的讲学式书院形成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两相配合实现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从书院的参与者、现实的书院活动以及书院规模的扩展三个角度,可以看出书院社会教化功能实现的现实可能性。传统书院对现今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越  戴宏杰  张平 《中国名城》2023,(11):81-87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及传承意义的村落,悠久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落的发展、保护进程中,囿于诸多因素,大量的传统文化、建筑和村镇空间格局遭到破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基于叙事空间理论,梳理传统村落叙事要素,分析空间的叙事条件,把叙事方法融入空间设计的过程。通过叙事空间营造,让村落成为文化感知载体,形成文化场,保护传统文化,激活村落内部活力。以墨戎苗寨为例,整理村落的叙事要素,分析公共空间叙事性,从叙述者、受述者、叙述媒介和叙述内容4个方面,提出叙事空间营造方法,为当代传统村落的文脉延续提出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雷  张晨 《中国名城》2021,(6):71-79
以江苏省31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等空间分析软件平台,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数理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地区,以苏州、扬州两市最为集中;江苏省...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和古人生产、生活的传统智慧。将安徽省内五批次共400个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纳入分析范围,分别运用SPSS进行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描述性统计分析,ArcGIS进行最邻近距离、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等地理空间分析,探讨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进的过程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安徽省传统村落呈现非均衡凝聚型的空间分布特征,集聚形成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形成两大核心区。②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进与高程、坡度、坡向等自然地理条件存在密切关联,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缓坡、阳坡的地区。③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进与所在城镇GDP、道路交通等社会经济方面,集中分布在经济相对滞后地区,靠近道路和城镇的地区。④各个批次的传统村落各个形成年代均有之,其中隋唐五代形成的村落随批次逐渐减少,宋、元、明、清代随批次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内外部环境发生快速变化,适应性改造是提升传统村落空间应对各种外界干扰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韧性理论视角,以中国传统村落黄山市西溪南村为例,在解析村落空间韧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空间现状问题,并从提升稳定性、塑造多样性和提高恢复力3个方面提出村落空间适应性改造策略,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怡 《职业圈》2007,(11):92-93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思想.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
王东  刘恒 《中国名城》2020,(3):86-91
以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五批共67个安顺市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与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方法,分析安顺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安顺市传统村落整体位于中北部的平坝区、西秀区以及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其中沿滇黔古驿道两侧高密度分布,其他县域则零散分布。总体空间布局特征为"大集中,小分散"。从地理环境、交通干道、历史文化三因素探究安顺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旨在为安顺市传统村落的地域性保护与开发提供前期依据。  相似文献   

9.
罗蒂新实用主义与儒家教化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化思想一直在东西方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代以来教化的超越性和普遍性逐渐遭到质疑。罗蒂吸取传统教化思想,从新实用主义出发赋予哲学以教化的核心特征。中国儒家学派中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教化进行了探讨。东西方教化思想虽然时空差异巨大,但在教化的方式、特征、作用等方面有着诸多联系,对两者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各自的独特性,加深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贵立义 《文化学刊》2010,(4):96-100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维护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传统文化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仅就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法治、重教化轻惩罚、富而后教及宽猛相济等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思想。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其画像内容折射出汉代南阳独具特色的社会风貌,主要体现在五方面:社会经济繁荣,贵族奢侈享乐;舞乐艺术繁荣,娱乐生活丰富;礼仪文化形成,百姓尊礼守节;民众崇战尚武,习武之风俗盛行;崇尚仁义道德,教化四方百姓。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村落根植于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其价值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村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聚落遗产群,是记载古代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的恢弘史诗,是当今世界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中国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保护中国传统村落需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以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14.
姚刚  乔楠 《中国名城》2022,(11):49-57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经常忽视环境归属感方面的营造。以江苏省传统村落徐州市大彭镇王楼村为例,面向环境归属感的重塑,基于建筑现象学理论与场所精神,从村落场所之间、村民之间以及场所与村民之间3个关系层面切入,提出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的设计策略,探寻面向环境归属感的更新设计思路与方法,旨在为传统村落活化更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孕育了多样化的风土人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累积的文化结晶,展现着村民的生活特征、景观特征、生活习俗,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数字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扎实技术支持。该文分别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内涵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价值进行详细分析,探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基础与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仁义为本”的精神超越、以“孝悌为先”的道德教化、“以和为贵”的德性之美、“以德教为主”的人格孕化体现着儒家家庭伦理的文化特征;在当代社会,作为一种植根于民众生活方式而存在的儒家家庭伦理,具有道德人文关怀的精神价值、普适性质的文化价值、巩固家庭的实践价值、承前启后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发见中国早期政治诗学的特殊价值及其所以形成的思想文化原因。文章指出 :在周秦西汉的历史巨变过程中 ,礼乐教化传统经历了秦处士横议的改造和秦汉天下一统的再改造 ,天命赏罚的信念递传为灾异谴告的学说 ,它们共同作用于“经”“纬”交织之下的诗学 ,于是实际形成了自上而下辩护性的教化说和自下而上批判性的讽刺说 ;“士文化”传统作为上下之间的中介 ,其双重性殊可注意。  相似文献   

18.
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艺术资源,琳琅满目的民俗艺术整体上呈现出地域性、文化性和传承性等文化特征,同时具有认知、交往、信息、情感、美感等社会功能.对此应充分认识到其教育价值和意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切入,将岭南民俗艺术资源与教学相结合,实现其教育价值,同时也为岭南民俗艺术开辟出新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9.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扶贫的重要方式。因为地理空间的改变,扶贫移民面临生计资本、社会网络资本、社会文化资本的断裂,远距离扶贫移民尤其明显。移民新村建成后,村民为了更好地生活,主动寻找以往生活的痕迹,重建自己的舒适区,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新村的认同。以甘肃D村为例,移民村充分发挥主体性,以集体记忆的传承和延续重构了新村社会关系网络、居住空间和仪式习俗,形成了共同的身份话语,达成了一致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认同,促进了这一村落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快速发展中涌现出地毯式开发和碎片化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既保留村落独有的空间格局、山水景观,又能延续传统文脉,扩大民俗文化影响力,催生传统村落在发展中强大的内生动力,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基于共生理论,以浙江省丽水市鸬鹚村为例,采用景观基因分析法,以物质形态标准作为分类依据,剖析景观基因特征及其与村落发展的深层次联系,进而构建出传统村落活化保护和共生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