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东  刘恒 《中国名城》2020,(3):86-91
以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五批共67个安顺市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与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方法,分析安顺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安顺市传统村落整体位于中北部的平坝区、西秀区以及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其中沿滇黔古驿道两侧高密度分布,其他县域则零散分布。总体空间布局特征为"大集中,小分散"。从地理环境、交通干道、历史文化三因素探究安顺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旨在为安顺市传统村落的地域性保护与开发提供前期依据。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和古人生产、生活的传统智慧。将安徽省内五批次共400个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纳入分析范围,分别运用SPSS进行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描述性统计分析,ArcGIS进行最邻近距离、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等地理空间分析,探讨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进的过程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安徽省传统村落呈现非均衡凝聚型的空间分布特征,集聚形成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形成两大核心区。②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进与高程、坡度、坡向等自然地理条件存在密切关联,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缓坡、阳坡的地区。③五批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演进与所在城镇GDP、道路交通等社会经济方面,集中分布在经济相对滞后地区,靠近道路和城镇的地区。④各个批次的传统村落各个形成年代均有之,其中隋唐五代形成的村落随批次逐渐减少,宋、元、明、清代随批次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
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之一,以其保存面积之广、完好程度之高、类型之众,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以深受徽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带黄山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梳理、资料整理,结合地域文化对其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皖南传统村落具有山环水抱、发展演进、树状分布的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和兼收并蓄、宗族教化的非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并通过案例实证,总结了空间网络特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四种影响因素相关,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宏观整体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思路,以促进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内外部环境发生快速变化,适应性改造是提升传统村落空间应对各种外界干扰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韧性理论视角,以中国传统村落黄山市西溪南村为例,在解析村落空间韧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空间现状问题,并从提升稳定性、塑造多样性和提高恢复力3个方面提出村落空间适应性改造策略,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越  戴宏杰  张平 《中国名城》2023,(11):81-87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及传承意义的村落,悠久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落的发展、保护进程中,囿于诸多因素,大量的传统文化、建筑和村镇空间格局遭到破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基于叙事空间理论,梳理传统村落叙事要素,分析空间的叙事条件,把叙事方法融入空间设计的过程。通过叙事空间营造,让村落成为文化感知载体,形成文化场,保护传统文化,激活村落内部活力。以墨戎苗寨为例,整理村落的叙事要素,分析公共空间叙事性,从叙述者、受述者、叙述媒介和叙述内容4个方面,提出叙事空间营造方法,为当代传统村落的文脉延续提出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岭南地区的广东省内,广府、潮汕、客家和雷州四大汉族分支民系形成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以村落空间为载体,岭南传统村落营造形成具有社会教化功能的教化空间.教化内容与空间形态相契合,体现多重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环境教化空间,传递生态文明价值,建构和谐人居环境;伦理教化空间,体现社会治理价值;德育教化空间,蕴含美德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笔者将安徽省的1315个重要村落名称进行了分类,运用统计法和分析与综合方法研究其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基于GIS技术将安徽省重要村落标示在地级市分布图上,以直观显示其空间分布特点。现本文以地名的语源类型为切入点,探索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与结果。结果表明:安徽省重要村落名称是根据一定自然和人文方面地理环境要素命名的,它体现着一定的命名规律,在数量上以人文要素命名为主;在空间上以地级市单位统计,村落名称命名规律中自然要素以地形要素为主导,人文要素以其他要素为主导。  相似文献   

8.
姚刚  乔楠 《中国名城》2022,(11):49-57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经常忽视环境归属感方面的营造。以江苏省传统村落徐州市大彭镇王楼村为例,面向环境归属感的重塑,基于建筑现象学理论与场所精神,从村落场所之间、村民之间以及场所与村民之间3个关系层面切入,提出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的设计策略,探寻面向环境归属感的更新设计思路与方法,旨在为传统村落活化更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快速发展中涌现出地毯式开发和碎片化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既保留村落独有的空间格局、山水景观,又能延续传统文脉,扩大民俗文化影响力,催生传统村落在发展中强大的内生动力,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基于共生理论,以浙江省丽水市鸬鹚村为例,采用景观基因分析法,以物质形态标准作为分类依据,剖析景观基因特征及其与村落发展的深层次联系,进而构建出传统村落活化保护和共生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刘志宏 《中国名城》2022,(12):55-61
基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以数字化技术推进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化、评价精准化、传承内涵化,注重传统村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服务。基于此,通过分析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意义及主要问题,指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技术,探索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为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提供方法路径。探讨数字化、智能化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的作用,并提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构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实现路径,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实践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诞生了“撤村并居”的过渡型安置社区,乡民“上楼”后,传统的风俗习惯受到空间、观念等多方挑战。该文以民俗学中“民俗协商”概念为理论框架,采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人类学传统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常州市Q社区传统丧葬仪式及仪式中延续集体的作用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发现,过渡型社区居民大多在行为方式、生活习性方面很大程度上保留旧时传统,使得自身和社会发展之间产生了需要调解的矛盾。并且,正是由于集中安置的特性,使得拥有相同地方性知识、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延续集体得以存续,为中国都市化进程中协调各方利益、满足多元需求创造了一条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12.
赵家石河村拥有较为完整的村落形态,其传统民居具有较强的地域典型性和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通过分析民居的价值特色,以传统村落民居为主体探索保护模式,基于数字化保护原则,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搭建数字化旅游平台,平衡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高民居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效率,让村落文化能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13.
戴彦  平楠 《中国名城》2024,(2):80-86
快速的城镇化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了多重困扰,我国传统村落面临村落主体衰败和文化价值损失的双重压力。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展示出应对外界扰动的能力,保证了村落系统稳定和文化延续,适应性可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新的着力点。通过明确传统村落适应性的内涵,构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庆地区传统村落作研究实例,探索传统村落适应性水平差异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适应性策略,增强传统村落面对外界扰动时的适应能力,以期促进传统村落保护。  相似文献   

14.
城市型风景区与城区逐步呈现协调共生的融合趋势,城景融合区域作为二者联动的过渡空间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磨山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究其所处区域的城景融合发展特征,以生态资源和服务设施优势为依托,提出村落空间资源活化利用和村落空间肌理优化的具体策略,形成城市功能空间与景区生态空间的区域优势集合,促进城景一体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背景下,陕西省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重点——厘清村落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取得实质性进展和丰硕成果,其工作机制在不同方面呈现出多元特征。在指导思想层面,立档调查强调工作的科学性、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扎实的田野作业记录民族的文化历史;在工作方法层面,立档调查倡导口述史调查方法,档案存储编纂注重数据库与网站建设;在思想意识层面,立档调查体现出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责任感、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基于此,笔者提出倡导新理念、文旅新结合、关注传承人等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依据,列举出数字化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例证,总结出鲁西北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数字化保护的障碍与困难,探讨了"两个系统、三个空间、四种技术手段、一个平衡"的保护模式,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开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传统村落文化包含着多样的文化源流与多彩的人文魅力,然而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却面临诸多难题。为此,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调查,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以人为本,积极调动广大民众参与;战略提升,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纳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等,才能促使福建省传统村落文化的心理传承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昆明市老城区内重要的传统街区,是昆明老城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运用空间句法对文明街片区进行空间量化分析,并通过对句法分析结果与街区规划结构、商业分布现状及历史要素分布的关联分析,探索文明街片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为未来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进一步更新改造提供参考借鉴。结果表明:街区的核心街道空间结构为“两横两纵”;街区整体呈现出“大街有序,小巷杂乱”的空间特征;街区商业空间分布与街道整合度呈现出正相关,商铺多聚集在整合度较高的街道中,且整合度越高的街道,其业态相对越丰富;街区内的历史要素相对集中且位于整合度较高的街道附近,但部分可达性较差甚至无法到达。  相似文献   

19.
画廊产业通过创意生产和销售等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社会空间重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利用历年的全国画廊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熵值法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地理分析方法对画廊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研究时段内全国画廊核密度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大城市集聚效应;(2)画廊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集聚程度先增后减;(3)画廊热点格局具有显著的“块状”分布特征,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为热点区域;(4)画廊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等级城市间分布差异显著;(5)画廊的空间分布受到经济发展、文化创新、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村落根植于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其价值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村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聚落遗产群,是记载古代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的恢弘史诗,是当今世界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中国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保护中国传统村落需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以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