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社交对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渗透,网络社交传播中信息的自我呈现等不合理使用方式引发了用户隐私的泄露,个人隐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网络社交中的“隐私悖论”现象作为用户无法避免的一种矛盾现象,其存在、成因及其消解的相关问题备受关注。隐私悖论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宏观政策管理层面、法律层面、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层面及用户自身层面等。从网络社交用户本身来看,其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非一致性是造成隐私悖论的主要原因,具体成因表现为自我呈现、边界管理、风险感知及具体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了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悖论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意义]频繁的隐私被社交媒体泄露,导致用户对自身的信息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担忧,因此,用户表现出隐私悖论行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方法/过程]以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产生的研究模型,包含感知次级控制、侵犯隐私经验、集体主义倾向、社交媒体信任度以及隐私顾虑等因素。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研及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394个样本的分析,发现用户的感知次级控制和集体主义对社交媒体信任度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驱动用户的社交媒体契合行为;而用户的隐私侵犯经验会影响其隐私顾虑,从而激发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发展催生出了各类型的短视频应用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短视频应用平台,观看和分享短视频。然而当前互联网研究领域很少有人对短视频用户的行为包括其对应用的价值参与展开探讨,对此研究从用户视角出发,分析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短视频应用用户的参与行为、价值趋向以及忠诚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互动行为和创造行为可对短视频应用用户的价值忠诚度产生促进作用,而浏览行为不能引起情感变化,感知互动行为则可以有效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巍 《中国广播》2017,(9):40-42
互联网直播短视频的版权已成为近期版权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短视频的版权归属、剪辑的短视频是否侵权、短视频版权保护的平台责任及短视频侵权与版权关系等四个方面问题进行梳理和阐述,明确了直播视频用户与平台的责任,这对维护互联网直播短视频市场的秩序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健康发展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意义]现有的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披露相关研究以隐私披露意愿研究为主,且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数据来源主观等问题。意愿并不能完全转化为行为,因此本研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用户行为数据对影响其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其与隐私披露意愿研究的差异,为理解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本研究参考现有研究影响因素体系,基于社会渗透理论,构建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广义线性模型,以新浪微博这一典型社交网络平台为例,通过网络爬虫采集新浪微博用户数据,并利用该数据衡量和探究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结果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交网络经验、社交网络规模、微博生产力对用户披露信息的敏感性及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用户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影响与部分隐私披露意愿研究有所区别。用户客观数据对隐私披露行为的度量加深对社交网络用户披露行为的理解,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一、媒介新技术对隐私的威胁以及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悖论问题;二、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三、社交网络中隐私权的保护问题。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等新媒介技术对隐私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现象在各国依然存在,侵权主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有效的保护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权,则需要社交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行业自律和政策及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7.
宋依霖 《新闻传播》2022,(10):31-33
随着用户对互联网购物需求的品质化提升,大数据算法的火热映射出各大社交短视频平台对其用户市场的迎合和关注,以“直播带货”衍生的网络消费主舞台已经逐渐白热化。刺梨作为贵州强力发展的绿色“王牌”产业之一,向外推广并打开市场离不开社交短视频平台的加持,准确考察产品优势劣势和宣传点是推进助农、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之处。本文聚焦于新媒体视野分析贵州刺梨在社交短视频平台宣传的现状与特征,探讨刺梨产品在网络推广中的可持续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测度并检验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建立隐私躺平对隐私保护行为的作用机理,构建用户隐私悖论的解释理论,提升用户隐私保护的实现路径。[方法/过程]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引入隐私躺平调节变量,构建隐私保护行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计量题项,测度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躺平总体上消极影响隐私保护行为,具体上消极调节隐私威胁发生概率、反应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积极调节感知收益、应对成本与保护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对隐私威胁严重性、自我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针对新兴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的行为偏好隐私保护问题,设计实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框架。该方法框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在可信客户端精心构造一系列“真假难辨”的伪行为,连同用户真行为一起,提交给不可信服务器端,“以假乱真”掩盖用户行为蕴含的敏感偏好。评估实验验证了该方法框架的有效性,即能在不损害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实用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的前提下,确保用户行为偏好隐私在不可信数字图书馆服务器端的安全性。该工作是针对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偏好隐私保护问题的首次研究尝试,对搭建新网络环境下用户隐私安全的数字图书馆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图5。表1。参考文献25。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短视频平台发展提供了沃土.调查发现,青年群体对短视频平台具有较高的用户黏度,甚至呈现出"成瘾"现象.研究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依附理论出发,对青年群体短视频成瘾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娱乐、信息和社交需求,也是造成其成瘾的关键因子.同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文章结合青年群体的特点,就如何助力青年群体戒除短视频之瘾,提出了平衡短视频与现实世界关系、重塑对短视频的认知和构建个体替代行为等三个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许一明  李贺  余璐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128-136
[目的/意义]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用户对自己隐私保护行为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因此放弃对隐私信息的保护策略。本文试图从隐私保护自我效能的角度,探寻社交网络用户放弃隐私保护行为的原因。[方法/过程]通过对自我效能相关文献的梳理,引入隐私疲劳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并不能直接对其隐私保护脱离行为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完全中介变量隐私疲劳来产生间接影响。不同来源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我国政府对短视频平台依法进行治理后,一些明显违背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视频已较少出现,但短视频平台仍有伦理失范内容:危险动作类视频、剽窃他人作品的视频、软色情视频、暴露他人隐私视频。这些伦理失范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于平台运营商、内容生产者以及用户共同参与的伦理自律机制,即平台运营商需要建立短视频社区伦理规则、优化普通用户投诉——内容生产者申诉——运营商处理的程序、设立内容评定委员会等;视频内容生产者应当阅读与践行网络伦理规则与网络法律规定,对特定的发布主题保持道德敏感性,树立对自己发布的视频内容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肖迪 《新闻大学》2023,(3):45-60+121
本研究以隐私计算模型和理性宿命论为框架,通过对中部六省社交网络用户的横截面调查,探索规范视角和行为视角如何分别/共同预测信息表露决定。研究发现:仅以规范视角下的“收益—损失”权衡预测信息表露易出现因遗漏变量偏误导致的隐私悖论;加入行为视角下的宿命感后,损失评估重新建立,隐私悖论消失;进一步考虑二者交互的情形,即假定决策过程存在相互影响,则隐私悖论再次出现,隐私关注代表的损失评估随宿命感的增强逐步瓦解。研究结论扩充了学界对隐私悖论现象和信息表露决策过程的理解,反思了数据市场中“知情—同意”模式的低效问题,建议未来研究加强对第三方隐私技术工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董潇潇 《传媒》2019,(9):48-50
短视频是继文字、图片、传统视频之后新兴的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形式。短视频并非全新事物,其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就以UGC等形式广泛出现。但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大数据以及智能编辑、人脸识别、动作捕捉等新技术加速应用,短视频这一内容形态以极低的技术门槛以及非常便捷的创作和分享方式迅速获得用户的青睐。尤其在资本加持下,短视频平台数量激增,用户在线时长超越长视频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互联网第二大应用类型。  相似文献   

15.
周洁 《传媒》2021,(18):56-59
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工具的发展,抖音类平台上的短视频强势爆红,但随后也因传播主体的伦理素养堪忧及需求偏异、短视频的特性及平台把关失限、传播场域失序和社会伦理失范投射等原因暴露出虚假低俗信息横行、易上瘾及隐私被侵犯等伦理"破限"问题.要想实现短视频平台的伦理归位,需要政府、平台、用户等多方协作,共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全民治理网络,政府完善法治监管,平台加强伦理自律,用户提升伦理素养,合力打造文明优质的短视频内容生态.  相似文献   

16.
李成  赵鑫 《现代视听》2015,(2):49-54
本研究基于监测记录优酷用户网络收视行为的大数据平台——优酷指数,较为直观地分析了"2013年度网络十大视频"在网络用户中带来的传播效果和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视频网站的议程融合尽管体现了媒介机构的品牌定位和价值引导,但其传播影响力较为有限。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议程设置,视频网站必须保证视频策划的信息量和可看性、做好相关视频的链接与整合,并继续加强与其他媒体之间的媒介互动。  相似文献   

17.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在当今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下,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隐私保护并不仅仅是指网络社交媒体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保密程度,更包括用户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文研究了微信和微博这两个网络媒体对于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措施,比较了两种用户群在隐私保护方面的行为习惯。研究表明,微信更接近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强关系,而微博则更加趋近于公众向社会发声的平台。微信的私密性和隐私保护措施高于微博,微信朋友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分享自身的日常生活,泄露相关个人信息,缺乏隐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社交工具,在满足用户社交需求的同时,也衍生出隐私安全问题。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侵犯的表现具有普遍性、严重性以及保护上的困难性。中心化互联网是社交媒体侵犯用户隐私的根源,用户的隐私边界意识薄弱和社交媒体利润驱动等因素也强化了隐私侵犯行为。DID(分布式数字身份)作为“安全可信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技术,是实现用户数据确权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治理社交媒体隐私侵犯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符合国家和行业监管要求,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对用户内容生产审核需求更加迫切。本文通过分析短视频平台内容审核现状及现存问题,提出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内容安全审核创新的一些探索办法,以期为短视频内容生态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1,(6)
隐私素养对于用户应对网络隐私风险格外重要,然而,主观自评的隐私素养并不等于客观真实的隐私素养,这种认知偏差被认为是"隐私悖论"现象可能的解释之一。本研究以单选测试评估客观的隐私素养,探索主客观隐私素养的差距对自我表露的影响。404位参与在线问卷调查的大陆用户反馈结果显示,越是高估自身隐私素养,就会越少进行自我表露;相反,越是低估自身隐私素养,就越可能表露个人信息。上述关系中,隐私保护态度和隐私关注构成链式中介路径,承担部分间接作用,但隐私素养的高估或低估仍对自我表露具有外生影响。本研究认为,"过度自信"的确是"隐私悖论"的解释之一,但其作用与经验假设和直觉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