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璐 《新闻世界》2014,(7):368-369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诞生于西方,20世纪初传入我国,开始了它的本土化探寻,虽然这个过程历经波折甚至一度中断,但是至今,新闻专业主义中的某些理念对我国当代新闻界仍具有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的视角,梳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我国的发展脉络,探寻其对当今新闻业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作者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李岩  李赛可 《新闻界》2014,(1):11-16
在福柯的话语理论视野中,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历史、建构性的权力—知识话语。在国内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质疑"专业化"与"专业主义"对于新闻业而言的合理性,即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内核——客观性难以实现;新闻的大众化特性消解了专业化的可能性;新闻专业主义只是新闻实践的一种模式。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悖论以及新环境下其理论与实践所显露出的局限,质疑了试图维护新闻生产之专业垄断的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4.
受到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新闻从业者一直在我国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专业理念,离我国新闻专业所要求的还很远,新闻教育专业在我国发展得很迅速,但新闻从业者的素质与之相比较还是有一段距离的。通过研究,发现对新闻专业主义贡献有限,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提高新闻教育中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是我们新闻教育所要做的工作,也是新闻整体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刚 《当代传播》2004,(4):86-87
学界对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关系有颇多讨论。李金铨教授将新闻专业主义放到了新闻实务和记者素质两个层面上加以考量。他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在理论上大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追求报道的客观公正,一是职业的伦理道德.这种职业的伦理道德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发现和传播新闻信息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6.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从其诞生、发展到完善,始终都在消解与重构的过程中不断前行。理论上的批判、实践中的挑战、学界的坚守共同构成了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新新闻主义和公民新闻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两次新闻运动。国际传播中的民族主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也十分明显,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之间消解与融合的过程也从未停止过。对于国内来说,如何找到一条合适的"本土化"路径一直是当前建设新闻专业主义的重中之重。新媒体时代,各种自媒体终端得到广泛普及的趋势无疑是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最大的因素。毫无疑问,新闻专业主义也将在危机与动荡中面临巨变。与之前所经历的数次变化不同,如今新闻专业主义所面临的巨变将会是颠覆性的。  相似文献   

7.
网络民意产生于信息在互联网中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传播,其初衷或许是好的,但由于自身缺陷以及媒体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对媒体和从业者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独立性造成冲击和不利影响。本文从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的概念入手,结合实例,分析网络民意对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王丹 《新闻世界》2011,(7):295-297
新闻专业主义,中国是否需要、在当下呈现怎样的形貌、它是如何被建构的、历史能提供哪些启示,本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从以上角度对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9.
王蓁 《新闻世界》2014,(7):237-238
邵飘萍自谓"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本文利用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对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阐明其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尽管邵飘萍没提过"新闻专业主义"这个词,但从他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一直都在追寻新闻专业主义理想,并坚定不移的践行着。具体表现在重视新闻材料,以新闻为本位、报刊是社会的耳目、重视记者地位、重视新闻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12.
作为记录社会发展的一种原始性记忆符号或叙事媒介,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呈现出一体两面的趋势:一是通过记忆建构,维系与重建身份认同;二是通过记忆消解,抹去与隐藏个体差异。而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又与记忆和遗忘相伴相生,即档案选择性记忆以建构身份认同,同时选择性遗忘以消解身份认同。如今,身份认同话语从权力神坛转向更广泛的个体语境,这对档案事业提出了新诉求,即构建一个全景的档案世界,尊重个性、包容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以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新文科建设背景和要求为问题情境,梳理学科独特性有助于明确交叉融合出发点,有助于在国际舞台构建话语影响力。[方法/过程]结合世界范围内LIS学科发展轨迹,运用历史分析和演绎分析等方法梳理学科发展的逻辑架构,据此反观学科演化和可能的走向。立足当前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回应新文科建设的关切。[结果/结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保障信息的有效查询和有效获取是图书馆学学科核心使命;该定位在包容图书馆职业和事业话语的前提下,进一步构筑学科拓展发展空间,构成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石;我国LIS学科在维护学科统一性、合法性和认同感的前提下,在积极培育新生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同时,LIS学科的独特性应当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马来西亚泛在图书馆建设背景、理论思想及实践情况,探讨了其对我国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云计算发展现状和信息化机理分析,指出基于政府驱动下从"私有云"构建向"行业云"、"混合云"演变是云计算中国化的基本路径。通过对云计算信息化本质与"革命"含义的分析以及"统计云"实践雏形的思考认为基于信息模式创新与变革是云计算切入路径的基本逻辑,指出云计算切入路径的关键在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统一,核心在于技术属性和体制特征的协同,而与之相应的标准以及建设模式则是其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新闻文化的表现形态 ,取决于参与新闻实践活动的主体的新闻价值观念体系。新闻文化主体———传者和受者对某些价值的特别看重或追求 ,构成了新闻文化表现形式的主要特征。现实的新闻选择过程 ,实质上是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和受众需求共同作用的结合。从国际传媒业的宏观发展态势看 ,传媒高度成熟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软化”新闻、“非新闻”倾向  相似文献   

17.
“美丽出版”是从“美丽中国”概念衍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代表着出版业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有着特殊内涵.它意味着出版物对美丽灵魂的培养塑造,意味着出版业与美丽自然的和谐共存,意味着出版业对社会环境的“美丽”建设,包括出版物内容的深层次开发、出版物生产环节对生态效益的重视、出版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合理引导三项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超越增长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生态服务与限制性理论构成了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话语的论述中,女性被视为种族的孕育者和国民的一部分。女性的身体也被要求根据卫生知识以新的标准进行评判和形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健康美"的新的审美观念。在舆论的表达和一些女性的实践下",健康美"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的主动选择,体现了近代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改造从被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
Rebellion in Elizabethan Ireland triggered the publication of a series of early news pamphlets in England that have been labeled as tedious military narratives celebrating English victories over native insurgents. Careful scrutiny of these pamphlets, specifically those titles that relayed news of the Second Desmond rebellion (1579–1583), suggests otherwise. Therein, it was not news of events in Ireland that was stressed, nor indeed was it the Catholicism of the Old English who had entered into rebellion. Instead, these works prioritized political obedience to queen and commonwealth above all else and employed this revolt to remind readers of the essential obligations of fidelity and virtue. As agents of persuasion rather than purveyors of news, the authors echoed official thinking by the state in cultivating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obedience amid strains in both kingdoms that attended the Counter-Re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