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艾约堡秘史》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症候——"荒凉病"。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淳于宝册"荒凉病"的症状,探讨了病理的深层原因:在畸形追求资本扩张的过程之中,物质极大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却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和无聊,甚至给人类带来致命的精神疾病。文章指出,资本在现代化比较充分的阶段,对人类精神有着巨大的"反噬"。论文充分肯定了张炜小说对时代精神病症"荒凉病"书写所具有的重要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9,(6):91-96
《艾约堡秘史》是一部充满荒凉意识的小说。小说以人物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患病为焦点,探析物质财富占有后,精神情感世界的走向归属。为了治愈荒凉,主人公淳于宝册试图在情感世界寻找良方,以诗意的文学想象放逐荒凉,渴望精神世界的自我痊愈。在经过反复的自我审视、怀疑、忏悔后,最终以积极融入大地的姿态和道德确认的深思完成了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3.
王青伟的《村庄秘史》具有悲剧的"酒神精神"本质。小说述写一幕幕几近癫狂的情景,通过悲剧的丰富呈现,展示"酒神精神"的本质——直视人生悲剧,不回避人生痛苦,向往超脱和永恒。小说因而达到"形而上的慰藉"的悲剧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阎连科的《炸裂志》讲述了耙耧山脉中的炸裂村从村、镇、县、市到直辖市的爆炸式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戛然而止的故事。《炸裂志》主要的着力点不在于书写以炸裂村为代表的中国发展"正史",张扬中国发展的正能量,而在于彰显发展背后的"性"力量和仇恨力量,凸显了以炸裂村为代表的中国发展"秘史"和仇恨"心史"。  相似文献   

5.
《蒙古秘史》不仅是一部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学和军事学遗产,同时还是一部光辉的教育史诗。本文对《蒙古秘史》中所体现的育人思想作了概括、归纳和研究,并指出了这些育人思想在蒙古族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于以后蒙古族教育思想的发展乃至蒙古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张爱玲《传奇》的“荒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奇》为研究对象,去体味张爱玲在描写冰冷无爱的家庭、残缺的怨偶关系时透露出来的“荒凉”心境,探究产生这种心境的个人和时代的原因,并指出,这种荒凉感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格调,成为作品的基调,渗透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造成一种氛围。可以说,“荒凉”感是张爱玲人生观、艺术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杨红霞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45-47,50
通过以互文性为理论依据,采用托马斯.卡莱尔对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回应论—"现金联结",对《荒凉山庄》中众多人物间的人际关系重新进行审视,揭示狄更斯既有力地批判了中产阶级和贵族阶级以钱财为主导的价值观,又塑造了伊斯特和乔治这样的正面人物,作为对卡莱尔所批评的"现金哲学"的有力呼应。以此证明《荒凉山庄》是狄更斯回应"进步"话语的又一部巨著。  相似文献   

8.
9.
《蒙古秘史》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部草原文学巨著,它采用编年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形式,成为记述蒙古族历史最早的典籍。而其中所涉及到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如表现人与动物的依存关系;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游戏;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等等,都成为了至今还在北方草原传承的宝贵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0.
张炜是一个理想的家园主义者,.他一直在历史与道德之间进行着艰苦的跨越。新作《丑行或浪漫》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塑造了刘蜜蜡这个充满焦灼和爱欲的肉身形象,但并未能为张炜的写作昭示一条明确的坦途。小说结局的意向是相当含糊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萧红通过其作品描述了女性人生的自然悲剧和社会悲剧,深刻揭示了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为传统的男权中心主义及奴性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行走——游荡”,“探究——疑思”,“野地——高原”,“后撤——横站”这四组关键词为解读路径,分别对《你在高原》的多重结构方式与功能意义、张炜小说的内在驱动力、张炜创作的精神谱系以及写作姿态及其当代文学史意义,进行了“结构—功能”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文学绿色浪潮的兴起(王蒙语),众多作家把目光放在了对生态文学的关注上,而大地守夜人张炜始终对大自然有着一种迷恋,通过对自然场域的延伸构建,对自然生生不息的吟咏,对工具理性的无意识抵制,以绿色之笔谱写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我们追寻着未被现代社会污染和异化的自然人性,不遗余力地呼唤着自然的复魅。  相似文献   

15.
对情爱神话的解构,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显著的特色。其作品写的不是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更多的是权衡利弊的交易,爱情像影子一样没有份量,金钱是缔结婚姻的主要的衡量标尺。无爱的婚姻生活,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中人物普遍的生存状态。张爱玲不仅颠覆爱情神话。对人世间其它诸种情感,也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萨特的哲学阐释与文学表述的一个关键词。萨特文学作品中的"自由选择"观念,张扬人在边缘境遇中的主体性选择,主张在"选择行动"中以体现人的本质及其价值构成,但同时强调人在自由选择的时刻必然要受到道德规律和责任伦理的制约。在这样的意义上,萨特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从荒谬人生寻找精神自由的在场。  相似文献   

17.
试图以存在主义理论切入张炜的小说,通过对其小说的流浪意识的开掘,不难发现其小说中存在一个内在的"走向边缘--精神守望"的流浪主题.在多种"冲突"(传统与现代道德、人与自然、大众文化与纯文学)的共谋之下"存在"的"焦虑"在所难免.这种极具张力的深层结构彰显出了张炜小说中的存在主义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8.
张氏作品总透着一种浓郁的悲凉和苍凉,这已成定论.但系统地分析张氏笔下灰色人生的成因仍不多.文章拟从五个方面来说明她作品中灰色人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积淀的角度探讨,张大民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及其幸福观,既有民族文化的优根性,又有民族文化的劣根性,张大民具有以优根性为核心的一元为主,二元对立的矛盾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